第A16版:博览周刊·诗意

善世堂 承载500年历史和文脉

卜松竹

本文字数:3982

  行走广州建筑②

  “那一天我爬上围墙,探头看到里面这么漂亮,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修好!”站在中堂前,全程参与了善世堂修缮工程的石楼村村民陈秋明说。

  从2011年动议,到2018年修缮工程最终完工,陈秋明也从刚刚而立,走进了不惑之年。和许多与他一道走来的人一样,那与善世堂相伴的8年时间,有苦有泪,有笑有光,已经成为他们人生中无法抹去的印记。

  而对于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善世堂来说,五个多世纪的云卷云舒,它默默关注着番禺石楼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来来去去,也注视着陈氏族人一代又一代的打拼和奋斗。每一次的修缮与重光,都是它与这片土地、这些人缘分的继续,是一些遥远的、牢不可破的情感的绵延。

  陈秋明说,“我们希望善世堂在我们的手里,更加长久地屹立下去。”

  策划:周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配图均为善世堂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98米,广东进深最深的祠堂之一

  从善世堂的大门外朝内望去,98米的进深营造出深邃的纵深感,在视野里呈现出如油画一般的质感。它是广东进深最深的祠堂之一。中堂匾额的“善世堂”三个字据说是戚继光所写。

  祠堂悠久的历史,是属于石楼陈氏族人的骄傲。

  善世堂,也即石楼陈氏宗祠,俗称大祠堂,“善世堂”是它的堂号。它是奉祀石楼陈氏六世祖陈道明(东晋建国大将军陈玄德之廿七世孙)之祖祠,明正德年间始建,清代康熙年间重建,与沙湾留耕堂等并称为“番禺四大古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已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修缮工程竣工验收后,2019年4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各处陈氏祠堂虽然多不胜数,但善世堂是其中现存年代最早者。其修造极见匠心,康熙年间启动的那次重建,足足花了42年精雕细琢,堪称广府祠堂里建造时间跨度最长的一座。

  从善世堂的大门外朝内望去,几位村民坐在中堂内休憩交谈,有人穿过仪门朝外走。98米的进深营造出深邃的纵深感,在视野里呈现出如油画一般的质感。“很壮观,是吧,”陈秋明说,“它是广东进深最深的祠堂之一。”

  中堂匾额的“善世堂”三个字据说是戚继光所写。“戚继光在石楼表明真实身世,”陈秋明说,“证据就在这个匾额之上。”

  在陈秋明的一篇考证文章中,他写道,戚继光和石楼产生联系是在广东的时候,相传他在探访石楼好友的时候看到石楼民风淳良,当地人便请他为石楼题写了几块祠堂匾额字,“其中一幅字就是石楼村的陈氏宗祠中堂匾额‘善世堂’。目前所见的是清乾隆年间大修陈氏宗祠时候重新复刻的,原匾不见了。”

  仪门是善世堂建筑的点睛之处,为三间四柱三楼牌坊造型,白砂岩石砌筑,庑殿式屋顶。一般祠堂的仪门通常是采用砖雕斗拱或出砖线装饰,善世堂则是以木作莲花托斗拱承托瓦顶,斗拱下安排木作“驼峰”,驼峰下布满构图严谨、深雕刻的石横梁。仪门有一个大胆的举动,就是四条石柱均不直上屋顶,显得高大巍峨。

  仪门也就是“礼仪之门”,是进入头门之后的第二重门,显示威仪。广州地区建有二进仪门的祠堂还有沙湾留耕堂、沥滘卫氏大宗祠等。横匾前刻“六传光范”,由潮州进士周凤来题写,“六传”即指善世堂是六世祖祠,上款“雍正癸卯桂秋毂旦”,也就是善世堂重建竣工的当年。后刻“星聚一庭”,典出东汉:陈寔与荀淑家庭聚会,太史官观察到天上星宿变化,称“德星聚奎,五百里有贤人聚集!”汉桓帝马上命人查找,查来查去发现当天只有这两家在搞大聚会,就把“德星聚奎”与之对应起来。后来陈家与荀家两个孙子一个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一个辅助曹操统一北方。宋代人据此建德星亭(又叫“聚星亭”),“聚星”“星聚”也就成为许多陈氏祠堂特有的文化符号。善世堂门前大街叫德星大街,坊门也称德星坊,其源头也在此。

  1971年,仪门屋顶被台风掀翻,所余的部分后来又在祠堂被工厂占用期间拆除。2012年正式启动修缮工程后,虽然附近仍留有仪门旧时的石雕等构件,但其完整形制如何已无人能说清。好在有老人找出一张1957年的老照片,仪门才得以原貌重修。重修中专门邀请国内力学专家在形制不变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了强化,可抵御高级别的台风和地震。

  有故事

  “善世堂”跟戚继光有什么渊源?

  为什么说“戚继光在石楼表明真实身世”?这跟“戚继光究竟是哪里人”这个谜题有关。戚继光自己的书迹中,他有时写凤阳人、定远人(均是安徽地名),有时题字写登州人、蓬莱人、东牟人、东海人(均是山东地名)。戚继光之子曾言,戚家元末避乱,居定远的昌义乡,即在安徽。又因为自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登州卫是戚家六代人的居住地,戚家也多把山东军籍作为自己籍贯。而戚继光来番禺石楼村题写牌匾善世堂后,落款却写“毘陵戚继光拜题”。毘陵是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一带的旧称。戚继光为什么要以这个地名落款呢?

  陈秋明解释,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曾经被上司戚勋高度赞赏,认为大家都姓戚是同宗,给列祖列宗添了光,而戚景通却说自己“先世故姓倪”。又据倪氏族谱记载,倪普的儿子倪祥在元末随舅父避乱于定远,入赘舅父家改姓戚,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经过定远,戚祥追随朱元璋,戚祥死后,太祖封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而戚家后人称自己是登州人士。因此,如果“善世堂”匾额确为戚继光所题,那这个落款对于研究他的籍贯就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了。

  装饰丰富多彩

  令人百看不厌

  各种装饰左右从不重复,不寻求对称,这让老祠堂的装饰显得格外丰富多彩,令人百看不厌。

  记者在现场看到,善世堂头门匾额上是“陈氏宗祠”四个大字,额下枋刻有各种人物图案,上枋刻有97个不同字形的“寿”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什么不是经常见到的“百寿图”?“不能太满,”陈秋明说,“谦受益,满招损。”

  此外,头门内外是对称的,即正梁在门上,这种形制叫“分心槽”,属于宋《营造法式》的形制。这种带有宋代遗风的“分心槽”形制在明清建筑的祠堂庙宇中比较少见。

  头门外包台两侧分别有砖砌的假漏窗,远看像一个通透的花窗,近看则恍然大悟,原来是假漏窗,细看犹如一个个立体的黄色宝盒,十分规则,是两幅寓意丰富的作品。一般假漏窗多见于苏州园林,而岭南古建筑多为通透漏窗,善世堂的假漏窗在广东祠堂中极为少见。

  善世堂头门前的一对慈祥和蔼的石狮子与众不同,形态活泼,富有灵气,带着五只小狮子,寓意石楼陈族五房子孙兴旺发达。公狮、母狮均作回头顾盼小狮的姿态,神态安详,面露笑容,寓意太师少师科名鼎盛,长幼有序上下和睦。“你看我们这个狮子是互相对望的,没有望向别人的地方,而且是笑嘻嘻的,”陈秋明说,“对自己好,也不影响别人。”

  善世堂中堂门边墙上两侧的砖雕大花窗雕饰繁多,人物、花鸟鱼虫样样皆精雕细琢,每一幅图案都各有其典故寓意。记者看到,虽然饱经岁月洗礼,但砖雕保存仍相当不错,小至勒边的花边都雕刻精细,绝不省功夫,堪称精品。据说广州的砖雕师傅们多来看过,对之评价不俗。陈秋明告诉记者,修缮时曾有人提议将这些老砖雕拆除,换成新作。但经过审慎研究,还是保存了下来。

  中堂屋面正中有龙船脊压顶,两端还有鳌鱼吞脊的脊饰,现在所见的祠堂上的鳌鱼多是身体倒贴在屋脊上,而不是口含屋脊。据文保专家介绍,祠堂有鳌鱼吞脊形制在广东来说非常特别,特别在南番顺(即古代南海县)一带,更是少见。

  善世堂木雕多为三面镂空雕刻,头门雕刻多为图腾式、中堂雕刻多为写实式、后寝雕刻多为简约式。“我们善世堂有个特点,就是各种装饰左右从不重复,不寻求对称”,陈秋明说。这让老祠堂的装饰显得格外丰富多彩,令人百看不厌。

  后寝与中堂天井之间两侧各有一连廊,村民俗称“拖廊”,拖廊两头长度近10米,南北柱子跨度超过8.8米,且中间没有柱子承托。文保专家说拖廊跨度之大也是少见的,从力学设计、建筑形制上都极具研究价值。

  除了建筑本身是宝,善世堂中也有宝。近日,“同一屋檐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开幕,当中最引人瞩目的展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番禺神楼”就曾是善世堂的旧物。陈秋明介绍,它本是番禺冈尾社十八乡著名的民间神诞活动“洪圣王出会”中所用的礼仪之物,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最精美的广式木雕神楼,展开后占地面积达35平方米,每次展开后就陈列于中堂内。1958年陈家祠准备建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从石楼借出这件“番禺神楼”,展到1964年入库,后来就一直存放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中。

  “修缮与修善同行”,是情怀更是传承

  以尊重文物建筑的特性和空间感的新技术设计,力求修旧如故,把有形的建筑修缮,也把无形的传统弘扬。

  因年久失修,善世堂文物本体一度残损严重。2011年,陈氏族人成立48人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在宣传陈氏宗祠保护工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2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为善世堂修缮工程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本着遵循文物修缮真实性、可读性和可逆性等设计理念,采取了尊重文物建筑的特性和空间感的新技术设计,达到了修旧如故的设计意图。2012年12月9日,广东南秀古建筑石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此修缮工程任务。该工程参评2017年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活动,入围全国终审十六强,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入围的项目。

  善世堂理事会从修缮之初就提出“修缮与修善同行”理念,把有形的建筑修缮,也把无形的传统弘扬。古代石楼陈族有4万多亩田产,不少产出用于扶危济困、奖励读书和慰问长者,而番禺地区建立最早的乡村慈善社也在石楼。此外,记者了解到,这一支陈氏族人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如著名的“粤菜师爷”陈福畴,又如广东音乐名手、名曲《春郊试马》的作者陈德钜。

  如今,在重现祠堂古风旧貌、巍峨风采的同时,善世堂文物保护工作还推动了周边的公益事业,残疾人康复站、社区书屋先后建立,祠堂也先后被活化利用为龙舟赛、醒狮队等传统文化活动中心。

  一座老建筑就是一段岁月史诗,修复百年建筑,正是为了留住千年文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诗意 A16善世堂 承载500年历史和文脉 卜松竹2023-12-18 2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