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举措未来将深刻影响顺德教育生态。12月14日,佛山市顺德区召开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工作会议,解读最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顺德区计划至2024年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实现集团化办学;至2028年底,100%的教育集团创建为区级或以上优质教育集团,50%以上教育集团创建为市级优质教育集团,10%以上教育集团创建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
未来,依托推动全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顺德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潜力学校迅速成长为新优质学校,并缩小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孩子在“家门口”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王名润 通讯员梁颖怡
七种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
据悉,所谓的“集团化办学”,就是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一个“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的办学体制。根据办学模式,一个区域将以名校为“龙头”,把优质教育资源倾斜至薄弱校、新兴校,通过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进而推动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顺德将如何做?根据《工作方案》,顺德在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上,未来拟探索多种模式。
一是“核心校+弱校”办学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重组、联盟或托管,引领薄弱学校发展,逐步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缩小校际差距,缩短新优质学校的成长周期。
二是“核心校+新校”办学模式。顺德将以一所优质学校为龙头,与新建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实行管理、师资、教研、文化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新办学校高起点发展、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办学。
三是“核心校+同水平学校”办学模式。以生源水平、综合实力相当的学校组建教育集团,选择其中一所相对优势的学校为龙头,通过协同发展,更好实现有针对性的资源共享、教学研讨、抱团提升。
四是“高校+本地校”办学模式。实施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内著名高校资源,引入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本地学校整体提升。
五是“跨区域集群”办学模式。顺德将推进跨镇域合作,引入区内镇外知名学校,植入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学校文化、优质师资,带动提升本镇(街道)学校的办学水平。
六是“跨学段集群”办学模式。突破学段局限,构建教育“小初高一体化”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顺德将以一所高学段优质学校为核心,与若干所低学段学校组成教育集团,建立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纵向衔接、学校间横向协同的课程实验机制,探索小初高一体化培养机制。
七是“跨体制集群”办学模式。打破体制壁垒,探索公、民办学校共同打造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一所优质窗口学校为核心,和若干所不同体制学校组成教育集团,集团内广泛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利用跨体制高质量教育资源,探索公、民办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探索健全教育集团运行机制
据悉,顺德将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科学选择教育集团运行方式,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坚持集团化办学与办好每一所学校并重,推动集团成员校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
据《工作方案》,未来顺德集团化办学主要有以下几种运行机制:一是“总校+校区”一体化运行机制。将薄弱校合并为总校的一个分校区,与总校同一法定代表,在资产、财务、教师、教学管理等方面一体化运作。
二是“总校+分校(成员校)”紧密型运行机制。将薄弱学校作为总校的分校(成员校),保留其独立法人。总校与分校的法定代表为同一人,校长原则上为同一人,由总校派出执行校长到分校主持日常工作,分校原则上采用与总校相关的校名。通过同一校长的管理资源调配,使总校与分校(成员校)在理念、师资、教学等方面实现紧密合作。
三是“总校+联盟校”松散型运行机制。拥有较多相同办学特质的学校,在保持各校独立法人资格的前提下,各成员校在财务、人事、管理等方面完全独立,仅通过总校牵头引领,在办学特色、教学教研、德育管理、师资培育等方面抱团发展。
四是“总校+帮扶校”结对型运行机制。集团内各校保持独立法人资格,总校可向帮扶校派驻执行校长,也可只采用柔性交流等方式实现优质师资向帮扶校的输出,采用集团教研、共享教学资源、送课到校及提供跟岗学习岗位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理念和资源向薄弱校的输送。
五是“高校+本地校”合作型运行机制。如引入区域外著名高校品牌,采用由高校、本地校、教育部门等派员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管理模式,依托高校及其附属学校在管理团队、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德育理论研究、科研课题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库,快速提升本地新建校或其他类型学校的办学品质和社会口碑。
经验:“先行者”尝到改革“甜头”
据悉,作为“改革先锋”的顺德,2016年起就在大良、容桂、均安三个镇(街道)率先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了当地基础教育优质化、均衡化进程,也开启了顺德集团化办学“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经过近七年的探索、实践,三个镇(街道)的集团化办学探索闯出了一条“新路”。而最大的变化,在于区内的一批薄弱校、落后校因“龙头校”的带动实现“蝶变”。
尽管位于大良老城区,但昔日的祥胜小学可谓是一所薄弱校。
“当时我接手的时候,学校综合评价水平位居全区倒数,现在已经前进至中游水平。”西山教育集团理事长、西山小学校长陈志斌回忆道,得知学校情况后,作为一座百年老校,西山小学将该校纳入集团成员校之中。经过三年的“接管”,在资产、师资、管理、教学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帮带,如今的西山小学清晖校区(原“祥胜小学”)面貌已焕然一新。
不仅是祥胜小学,街道内的环城小学与李介甫小学同样受惠于西山教育集团。作为辖区内的“老牌”优质学校,他们发展稳定,特色突出,但瓶颈明显,因此通过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管理互通,特色课程合力开发,教学平台互研互用,以图其迅猛提升,现已成长为顺德的优质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西山教育集团的成功实践也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同。2021年,西山教育集团获评广东省首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同样,大良街道教育办公室主任邓健钊回忆称,大良刚开始成立教育集团的时候,社会市民的认可度和接纳程度还不是这么高,随着配套保障举措所体现的成效彰显出来后,成员校的进步得到家长认可,分流的工作也逐渐顺畅。他举例称,以初中校顺峰中学为例,经过集团化办学后,学校办校水平提升,原本可选择区属初中的学生都坚定地选择了顺峰中学。“这是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认同。”邓健钊说。
观察: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集团化办学,意味着什么?
以集团化办学“支点” 撬动多领域教育改革
据悉,推动一个“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办学体制的成功“落地”,离不开集团化办学的顶层设计、运行机制、人事制度改革等,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要从深度着力,往深层次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保障集团化办学有品质、有内涵地发展。”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翠芬称,实现真正的“集团化”,制度的共建、文化的共融、教育的共研缺一不可。“从制度共建入手,以管理为基,以质量为本,建章立制,使集团各校紧密联系成一个发展共同体。”
此次,顺德试图通过集团化办学这一“支点”,撬动多领域的教育改革,让这些有益探索,真正推动学校实现“抱团发展”。以此前探索集团化办学走在前列的大良街道为例。大良通过一线探索,归纳出“核心校+弱校”“跨学段集群办学”“跨区域集群”“跨体制集群”等有效模式。在“管理共融”上,街道的各教育集团建立“五个一”工作制度(一个方案、一个章程、一套管理制度、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一个教科研项目),还形成集团规划建设。此外,大良通过组建联盟理事会,建立联盟理事会例会制度,协商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为推动集团化办学真正“动”起来,大良还打破了人事“桎梏”,建立起一套集团内教师双向流动、定期互派的轮转制度。
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 缩小校际、城乡间差距
据悉,聚焦“公平”和“质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工作落到实处,让市民孩子从“有学上”提升为“上好学”,近年来顺德一直在谋划、布局。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发展不一,顺德的十个镇(街道)超两百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这一背景之下,顺德欲通过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全域覆盖工作,进一步缩小区域内校际、城乡之间的差距,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好校、上好学,而通过资源的重整,推动教育公平惠及每一个人。
作为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如何推动师资力量“动起来”至关重要。一所学校之所以称之为名校,核心在于其拥有一批名师、骨干教师。师资,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最宝贵的“财富”。如何通过名师交流缩小校际差距,是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顺德区教育局在探索创新集团化办学教师统筹管理和交流机制上,将进一步打破集团校内管理层级和校际界限,实行集团内部教师统筹管理,变“学校人”为“集团人”,促进集团内骨干教师采取调任式、柔性交流式、送课支教式等方式在成员校之间双向流动。这意味着,教师这一“人”的因素“动起来”了,集团化办学也就“活起来”了。
会上,李翠芬强调,为缩小校际、城乡间差距,顺德推进的集团化办学不能仅着眼于部分优质、标杆学校,更要着眼于当前的薄弱学校,不能落下这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