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听民声看转变12
在广州荔湾区,有一条人尽皆知的河涌——荔枝湾涌。从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到羊城八景“荔湾渔唱”,从老广州人挖湖的集体记忆,到亚运会前的揭盖复涌,从端午泮塘扒龙船的盛景,到中秋永庆坊月亮桥的火爆,它见证着广州老城的岁月变迁,联结着广州人民的记忆情感。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荔枝湾涌有了新变化:经历3个多月的滨水环境微改造,这里设施更新更全、灯光更亮更美、两岸更开阔更整洁,吸引不少人到涌边游玩、休闲。古老的荔枝湾涌俨然一间敞开的“西关水客厅”,将广州以水兴城的历史娓娓道来,将广州人亲水护水的文化浸润人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还岸于民,精心打造亲水公共空间
2010年荔枝湾涌两岸截污揭盖复涌,13年过去,设施老化、照明不足、养护不够等问题显现。今年8月底,荔湾区启动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改造,现工程已基本完工、处在收尾阶段。
“以前这一带用太阳能路灯,好多灯都坏了,而且遇上阴天或冬天光照不足时,晚上9点就熄灯了。”住在附近的一位老街坊说。照明不足的问题首先被关注,此次改造对沿线尤其是居民集中区的柔济桥至多宝桥段的两岸进行了照明优化。“优先保证亲水步道功能照明,并做步级安全设计、广场补光等。”项目设计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景观院副院长、景观设计所所长陈智斌介绍。
针对周边老街区开放场所少、缺乏亲水公共空间等问题,改造将沿岸封闭、闲置空间变成开放活动场所,对亲水驳岸进行贯通、提升,并新增时敏广场、多宝广场两处桥头广场以及十二桥文化口袋公园。
荔枝湾涌滨水步道的两处断点被打通,原来长满杂草、不足1米的隐蔽临时路变成了3米宽的步道,步道边设石凳、石椅;在保留原有临水栈道的基础上,改造原有潮湿、崩裂、起伏的地面,加强慢行散步舒适感,岸边增设安全提示照明、安全警示牌等保障临水安全;绿化方面,岸边灌木换成了草坡,重要节点布置了阴生花境,营造轻松、惬意的氛围。
恩宁路多宝桥头广场原本地面湿滑、设施陈旧,现被优化为阶梯式小广场。多宝路边的时敏广场原本是密集遮蔽、多高差的空间,被改造成通透疏朗的桥头广场,提高了利用率。
以桥兴水,十二桥点亮“月”景
古诗里“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景,如今在荔枝湾涌也能找到。荔枝湾涌原本有十二座桥,自逢源路开始分别是: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柔济桥、时敏桥、银钩桥、羽扇桥、多宝桥、抱月桥、叠月桥、虹月桥。最火的叠月桥(永庆坊月亮桥),每年中秋吸引游客无数,成为现象级网红打卡点。
月亮桥的“出圈”说明桥与水的呼应,可以成为水岸的点睛之笔。陈智斌介绍,此次改造以桥串景,对荔枝湾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十二座桥实施“一桥一策”改造,桥体以安全修补为主,运用桥名文化标识,增强在地性和识别感,同时,以“月相·桥”主题照明设计,突出桥与水的呼应,营造简洁温暖的夜间氛围。
时敏桥、柔济桥的桥底原是脏乱的过道,如今粉刷一新。时敏桥得名于时敏学堂,它是清光绪年间广东第一个民办新式学校。时敏桥改造中特地保留了红砂岩老桥座。红砂岩最早在南越国时期使用,后多用在城墙、桥梁等建筑中,如今原样裸露,也向路人科普了广州城建的一段历史。
别具巧思的是,银钩桥、羽扇桥、抱月桥、叠月桥、虹月桥五座桥,基于原设计的桥拱高度,配合照明倒影效果,演绎出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的月相变化。“昌华街区段的银钩桥桥拱形似峨眉月,羽扇桥像上弦月,粤剧艺术博物馆段抱月桥形似凸月,再以叠月桥体现满月,虹月桥作为谢幕。”陈智斌介绍。据悉,目前正在优化叠月桥(月亮桥)的照明光色,以提升“水中月”的锐度,届时,一轮更清亮的满月将呈现在众人面前。
品质提升,凸显荔枝湾人文之美
“荔枝湾涌揭盖复涌时,广州邀请专家对沿线进行了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次没有大修大建,而是通过微小细节的修复、改造,达成了提升的效果。”荔湾区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鞠晖介绍,改造注重精细品质,努力展现荔枝湾的人文美和精致美。
传统水乡座凳、岭南特色庭院灯、石雕拉链栏杆、青砖矮墙、黄铜地雕……荔枝湾涌迎来了凸显西关风情的城市家具。改造还以“推开满洲窗,看新荔枝湾”为思路,在沿线的草坡挡土条、亲水护柱、台阶地刻、树池收边等处融入满洲窗套方、云纹等纹样,增强在地文化内涵。
荔枝湾涌龙津桥附近人文荟萃,有梁家祠、文塔、西关大屋等风情建筑,是“西关水客厅”的集中展示节点。经改造后,梁家祠码头亲水平台和跌水水景恢复,荔枝湾大石头节点瀑布恢复,六合砚台层层跌水和中央泉眼恢复。文塔“妙笔生花”,荔枝湾大石头瀑布跌水如墨,六合砚台寓意“文思泉涌”……龙津桥两岸“笔墨纸砚”场景将再现。
据了解,项目在今年10月首期开放,现正完善广州酒家、荔湾湖和永庆坊段,计划在2024年元旦前全面完工,为市民游客献上文塔广场、永庆坊码头等16处建筑节点、12座桥的提升改造成效。
对话
实现荔枝湾与老公园、老景区、老街区的片区融合
广州日报:荔枝湾涌滨水环境微改造的思路是什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景观院副院长、景观设计所所长陈智斌:让荔枝湾涌向市民游客“敞开怀抱”,是设计及实施中的重要理念。具体做法是以桥头、桥底、驳岸空间改造,实现还岸于民、引导市民游览荔枝湾及加强周边街区联系,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增强亲水的体验感、舒适度。
广州日报:微改造将实现怎样的效果?
荔湾区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鞠晖:本次工程是以线融区、实现片区融合的经典案例,通过穿针引线、串珠成面的手法,串联荔湾湖、西关大屋、永庆坊等重要景点,实现荔枝湾与老公园、老景区、老街区的片区融合,打造广州最西关文化片区。融合后的荔枝湾涌恢复水文化和老广州传统的生活形态,通过空间的重塑为市民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空间,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