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广州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也有相应的公共文化活动,到各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参观游览、参加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在广州过年的新风尚。那么,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吸引力、贴近性?如何增加更多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体验感更强、参与度更高?多位专家、市民和一线从业者一起来聊聊。
统筹:何超、占豪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孙珺、李巧蓉
JC动漫馆馆长、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 金城
让市民乘坐公交车、地铁时也能观展
在金城看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广州文化的重要呈现。“在这个充满喜庆和热闹的时刻,如何将动漫艺术的特色与广州文化、春节民俗相结合,策划出高质量又吸引人的活动,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一直在思考,也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去年,我发起了全国插画扶持计划CIAC——一项面向全球华人插画师征稿并挖掘、发现和推广原创插画与插画家的活动。活动征稿时专门设定‘读懂广州’主题,就是为了鼓励插画作品呈现城市发展变化、走进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他表示,非常欣喜的是,在投稿中看到有大量以动漫插画独有的想象与夸张,通过叙事性、抒情性、视觉性特征表现美好广州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人民生活与城市景象的佳作。金城透露,这些佳作生动地讲述着广州的人文故事、展现着当代市民的生活与情感,并且在视觉艺术的角度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美育价值,吸引市民前来观展,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打卡无数。
“后来,我们就思考,能不能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来欣赏到这些作品?”所以在2024年春节,他们决定将继续推进插画艺术与城市深度结合,除了第二届CIAC优秀作品展览在广州图书馆持续开展,配套的粤语导览、广府文化传播活动、插画绘画体验活动等之外,还将利用“读懂广州”主题优秀插画作品,在广州春节花市附近设置大型公共艺术喷绘,并将这些插画作品用在广州市区公交车站、地铁公益广告等,“让插画为广州市民的春节文化生活添加绚丽色彩,并成为深厚文化的传承载体。”金城说。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副馆长 温柯翔
商场走廊通道变身春节“泛博物馆”
温柯翔表示,要让春节更有“年味”,可以考虑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公共空间,给它们注入更多文化元素,营造更多带有氛围感、仪式感的场景,让大家体验到丰富的文化气息,获得情感共鸣。尤其是春节期间大家比较集中到访的区域,就更需要这种设计感。比如,正佳广场就将商场内的厕所及周边通道等区域,改造为多个个性鲜明又相互连接的“泛博物馆”式空间,结合海洋世界、自然科学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教育场馆和资源,打造“正佳星球博物馆聚落”。其中,广场内44个厕所的改造将全部在2024年春节前完成。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走廊、通道,变成以“创意性主体”为主的文化空间,变成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信息“神经元”,为春节的“年味”提供更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
75岁“书迷” 康幼之
希望过年泡馆成为广州的春节新民俗
1982年,广州图书馆成为全国第一家春节期间开馆的图书馆。那以后,每年春节,广州图书馆都坚持开馆并举办多种活动和服务。
曾获得“广州市公共图书馆2021年度好读者”称号的康幼之,今年75岁了。她说,广州图书馆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的活动,如写春联、中国传统艺术展览及手工技艺工作坊等,不仅吸引了留在广州过年的大人孩子,还吸引了外国人来参加。读者在这里享受着四溢书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希望在图书馆过年成为广州的春节新民俗。”她说。
广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让广大群众在留穗过年、平安过年的同时,也能通过阅读感受到不一样的“年味”。
定居广州多年的“二宝妈” 王媌莎
建议图书馆多组织些全家人参与的活动
福建人王媌莎定居广州多年,有两个可爱的宝宝,一个8岁,一个3岁。孩子们喜欢广州花市的缤纷,喜欢植物园的多彩,更喜欢广州图书馆里的书香。“两个孩子都是泡在图书馆长大的。”她说,春节本来就是家庭团聚的好时光,一家人能在图书馆里感受到静谧和灵动,和孩子一起分享这个时光,非常美好和幸福。所以她希望图书馆春节期间的活动可以更加丰富,特别是对于“团聚的一家人”需要的有参与度、有获得感的活动可以更多一些。
广州图书馆对外关系负责人曾茜说,每年春节广州图书馆都会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2022年线下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和“读懂广州”主题推出了很多活动,包括“图书馆,让童年更美好”——2022年新春少年儿童原创绘本展,“阅读攀登计划”新春诗词对暗号、对春联、手工制作、猜灯谜等。实际上,针对这个时间段,大家更多考虑的都是如何用不刻意、有温度的方式来设计活动,把团圆的氛围、回家的氛围带出来,让图书馆变成人们客厅、书房的延伸,让大家在这里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宁和快慰。2023年春节期间,广州图书馆策划了47场主题活动,包括在“纪录片陪你过新年系列展映”中精选了《风味人间》《大猫回家》等温情脉脉的纪录片,以及推出科普猜谜、可持续设计新春体验等,线上活动也有新春剪纸、折纸小红包等。
曾茜表示,广州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现在更着重围绕人的需求来提供多样化全面立体的服务,就是从书的图书馆转型为人的图书馆,来广州图书馆可以看展览、听讲座、参加阅读交流分享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图书馆,并且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从而进一步让大家都爱上这座城市。
“集章达人” 小陈
场馆可推出带有时间印记的活动或纪念品
小陈是一位“集章达人”,平时热衷于穿梭各大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在自己的集章本上盖下一枚又一枚特色印章,自己品味,也与同伴们分享。他觉得,每个春节都是人生的一个足迹,也是人和家庭、和重要的亲人朋友发生联系的一个印记,“对于这个印记需要有一些物品来纪念,还需要一些富有标志性的东西,在你偶尔想起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一看。”他说,“就好像我们集邮票、集纪念币一样,票或币上面日期的数字是不同的。”春节期间,我们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年货”,但很多年货今年买也可以,明年买也可以。那么,对于每一个春节来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能不能开发出更多带有时间记号的、独一无二的“年货”?如此,让每一个春节都给人留下鲜明的记忆。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秋
结合“本乡本土”文化资源设计春节活动
朱晓秋表示,“主题性”是博物馆春节活动能不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关键。她说,2024年元旦春节,广州博物馆将强化主题性策划,以代表性的文物贯穿全程,重点围绕馆藏十二生肖铜俑以及本馆两大文化品牌“穿粤记”“消失的名菜”策划一系列活动。其中,围绕十二生肖铜俑的活动开发是头一次,包括拍摄《十二生肖个个宝 广博文物逐个数》13集短视频,用粤语以轻松愉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方式向市民介绍本馆与十二生肖相关的文物;还将开展“文物里的十二生肖”——2024年广州博物馆游园会,在馆内设置以馆藏十二生肖铜俑为蓝本设计的主题打卡点,并配套设计相关的主题套色印章等,这就是一种鲜明的时间印记,是属于2024年新年独有的记忆。此外,馆方还将首次在博物馆里倒数迎接公历新年的到来。
朱晓秋说,考虑到新的传播习惯,博物馆必须强化对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线上线下联动,让“年味”从实体空间延伸到数字空间。比如,观众在参观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仲元楼展区时,找出藏在博物馆展厅里的带十二生肖元素的文物(至少2件),与之打卡合影,并组织文字发送微博或者小红书自媒体,可以获得馆方的纪念品。类似的活动设计出发点其实就是让大家随时随地能便捷地接触、感受到博物馆中正在呈现的新春活动,把文博资源转变成与大家的一种情感连接。
另一方面,春节的“年味”还是得靠来自“本乡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广州来说,海丝、非遗、岭南文化等都是突出的特点。那么怎样围绕着这些特点做文章,把里面的有意思的东西和老百姓春节期间真实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做出大家真正喜欢、忘不了的文化服务产品,也是春节期间的文博机构需要下力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