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朋友是小说家。与那些从小立志做作家的人不同,他读高中时历史成绩最好,计划上大学攻读这个专业,以后能去各地考古,并为此看了很多历史书,做了充足准备。可惜事与愿违,他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开始有点情绪低落,老师建议他试着读一年,看对文学会不会产生兴趣。一年结束,朋友喜欢上了每天都可以与文学作品相依相偎的生活,由此,还学会了写诗。大学毕业,他找了个与历史相关的工作,业余时间则继续坚持自己的爱好——写诗,写文章。后来,他开始大量写小说,题材有现实的,更多的是历史的,语言极富诗意。他将自己不同的喜好融合在了一起,相辅相成,最终变成了自己的特色。
我还有位忘年交,八十多岁高龄,在剪纸上造诣很深,他的快速人像剪影不仅外形酷似,还能呈现出人的神采与气质。老先生多才多艺,他还擅长画画,根雕也非常出彩,一手漂亮的书法为人称道。有些人不解,剪纸是主业,做精做细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花时间搞其他艺术?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他的成功,首先得归功于数十年对主业的热爱和精心钻研,但有一点不可以忽视,他的出彩还要归功于其在主业周边所下的那些功夫,这种“副功夫”使他在剪纸创作中获得了一般人难以具备的“混搭”优势。
人的潜质不是春天的玫瑰,很难一开花就与众不同,它们深藏在我们的生命里,你不去一一叩问,它们也许永远不会抛头露脸。不要怕浪费时间和精力,将想做、能做的事都做一做,从中找到自己最发光、最有冲劲的那类能耐,至于其他能耐,也可以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伏笔。
对于付出,有人总喜欢区分“有用”“无用”。在他们看来,你写小说,研究可写的题材、艺术表现手法是有用的,写诗歌、读历史等是做“无用功”;搞剪纸创作,你在纸上厉兵秣马有用,画画、雕刻、练书法是浪费时间。他们不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知识之间是血肉相连的,人们之所以将它们分门别类,不过是为了方便大家深入研究和学习。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客观上都在补充着我们视为“有用”的那些东西。所以,多涉猎领域,多开阔眼界,对“无用”的事不妨以平常心相对,不先入为主,不急功近利,“有用”的事才会更加壮实,才容易融合出新。
我欣赏一个成功秘籍,叫久久为功。有人从中领悟到做一件事一定要坚持,最后才能见出效果。我觉得这固然有道理,但不够全面,还要明白久久为功做事情,不能过于“精明”,对知识的学习也好,对工作的付出也罢,不妨网撒得开一点,对得失不要那么斤斤计较。“有用”“无用”很多时候是相对而言的,生活不会让下的功夫白白浪费,许多你不以为然的付出,当时看似“无用”,最后可能成为你人生之途上的一种隐形托举。
(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