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能力的表征,也是塑造、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文化地标,则是城市文化的“文眼”所在,如西安的碑林、曲阜的孔庙、武汉的黄鹤楼、宁波的天一阁,勾勒出一座城市文化图景的天际线,塑造着人们打开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广州的文化地标,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从南海神庙到镇海楼,到中山纪念堂,到花城广场和广州塔共同组成的文化设施群,再到全新亮相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文化地标传承着历史,串联起文脉,也引领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构筑公共文化新地标、新空间、新格局,让文化地标融入城市、融入市民生活,真正成为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前沿阵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与城市的脉络息息相通
每天9:00,花城广场上的广州图书馆大门打开,早已在门口等候的人们迅速涌入,转眼间,又悄然有序地分布到各个楼层的书柜和书桌前,开启新一天的阅读和学习时光。
今天,广州图书馆已经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图书馆之一。与它一样火热的,还有几步之遥的广东省博物馆,“一票难求”已经是这里的常态。而另一边的广州大剧院,高水平的演出一场接一场上演,上座率也屡屡创下佳绩。
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地标”,不仅在于其规模的宏大、景象的壮观,更在于其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在于其能够真正承民所望,想民所想,为民所用。古往今来,优秀的公共建筑都是与城市的脉络息息相通,大多是市民喜爱和能够便捷到达的城市节点,从而成为市民生活中最有意义、最有归属感的一部分。广州近年来大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抓住关键点发力,让文化投入、文化基建真正转化为“文化力量”。
“2022广州市居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广州市图书馆覆盖率达100%,广州市“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效能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至5倍,主要服务效能指标数据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稳居前列。广州实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倍增提质计划,各家博物馆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项目贯穿全年,涌现出“消失的名菜”“虎小将”“南越夜游”“帅府之夜”等引起广泛关注的活动品牌。广州市文化馆入选全国“公共文化空间品牌”,成为首批“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单位。
成为与世界对话的舞台
11月30日,万众期待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正式开放,8873位观众饮上了开馆第一天的“头啖汤”。
这座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壮丽设施其实非常“开放”。从建筑上,它的南面和西面向广场开敞,使美术馆内部空间和邻近保留了广州工业时代城市记忆的T.I.T创意产业园区产生视觉的互动。同时,用水面这种最“柔性”的分隔方式,将建筑主体与周边的街景、城景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向艺术空间潜移默化的交融,把艺术的品质渗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
在建馆理念上,馆长罗奇表示,新馆要以“岭南风范、湾区气派”为基点,打造国内标杆、世界一流的艺术殿堂,发挥当代艺术的优势,与国际对话,把中国的艺术力量传播出去。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广州的众多文化地标,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正发展成为连接广州、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平台。南越王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广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联手推出的“四海通达”大展,用广州的海丝往事牵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性景观;广州市文化馆“茶和天下兴——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放到国际商贸的大背景下观察;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图片展”走进马六甲,在藏品“活化”的视角下,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成为联通人与人的最佳媒介。
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一并谋篇
“天河湿地文化角”获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第一名、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试点“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目前,广州一方面统筹新一轮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有序推进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等项目规划建设,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引领地,一方面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水平,创新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更加高效贴心的公共文化产品,将“宏大叙事”和“精雕细琢”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打通关键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1368个,文化馆(站)229个、社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00余个,基本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另一方面,广州在着力打造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立体格局,将“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一并谋篇。比如,广州印发实施《广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大力打造“广州公共文化云+文旅融合平台”项目,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最近,广州市被评为“2023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创优优秀城市”。对全市包括文化地标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激活”,为广州摘下这一荣誉加分不少。未来,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文艺市民中心、广州博物馆新馆等更多文化地标和普惠性文化设施在城中涌现,广州的城市文化景观必将拥有更加细腻的肌理,更加丰富的面貌。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由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共同构成。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任务。
该艺术中心定位为“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文化博览群体。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领衔设计,设计蓝图的构想:“从两侧向中心逐渐抬升的叠级造型,呼应珠江边的高度控制线。呈现横向近360米的长轴建筑体型,犹如停靠江边的文化巨轮。”
白云区图书馆新馆
位于白云新城云城西路,设计理念为“云山珠水,曲水流觞”。新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总面积8218平方米,设计藏书量50万册,日均接待能力达8000人次。新馆设置白云人文馆、旅游休闲区、航空航天区、月台等主题区域,突显白云历史与人文气息。
科技赋能是一大亮点,无感借书通道、机器人盘点、智能书架等众多高新科技加持,让新馆在智能化创新应用方面开业界先河。新馆是全国首家应用基于高频解决方案无感借阅通道的图书馆,结合RFID、感应侦测、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出馆即借、入馆即还,借阅零停留。
广州华侨博物馆
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馆址位于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是华南地区最早的火力发电厂。馆内基本陈列由“华侨史话”“家国情怀”“情暖侨心”“记住乡愁”四个部分和“五仙门发电厂的故事”专题展组成,全方位展示了广府华侨华人的突出贡献。展陈设计融入“云山、珠水、木棉、骑楼”等元素,突出广府区域特色、华侨特色、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了五仙门发电厂承载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广州华侨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参观,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凝聚侨心侨力,弘扬广府华侨精神,共建粤港澳“人文湾区”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位于海珠湖畔,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新馆以“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为设计主题,通过高低错落、层次递进,把汉唐风格的典雅大气和岭南园林的柔美秀气和谐统一,为广州打造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包含公共文化中心、翰墨园、曲艺园、广府园、广绣园等多组主题园林建筑,这几个主题园区既是独立的小园,又能组合成一个大园,形成“园中园”的概念,也形成了沿一湾水蜿蜒布置的各个园林建筑的自由空间序列,园中有园,园外有园,里外不断空间转换,相得益彰。
文化馆以“国际一流、国内标杆、湾区核心”作为发展目标,打造成群众品质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岭南文化传播展示的新窗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地标、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高地。
广州海事博物馆
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神庙的东侧。“海事”主题博物馆填补了广州市在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博物馆及唐宋时期广州海上对外贸易专题展览的空白,是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35738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集收藏、陈列展示和研究海事(海丝)主题藏品的专业机构。常设展览“七海扬帆——唐宋时期的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外航线、造船航海、港口城市、瓷器出口、香药进口、市舶制度以及蕃商蕃坊等方面,多角度展示唐宋时期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再现千年前广州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和文化交融的历史盛况。
馆内现藏有西村窑瓷器约100件,是国内收藏之冠。其中“至和元年”款褐彩铭文盘是国内目前唯一带有铭文的西村窑瓷器。博物馆收藏的出水于中国南海的香药种类,在广州市内博物馆中最为丰富。
广州粤剧院新址
位于珠江新城,以粤剧正印花旦的服饰“凤冠霞帔”为设计理念,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16层,包括1200座大剧场、500座小剧场、3个60座小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并与西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三层通过连廊连通,一体化设计实现观演、展览、交流资源配置共享,剧场主楼的大面积开敞屋面将打造为室外生态粤剧茶馆。
新址意在打造成为振兴粤剧的发展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建设者们以“文化建筑”为引导,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了系列科技成果,实现了多功能剧院的设计建造,为国内外市中心影剧院类型项目建设提供了先进经验。为了让剧场达到最佳声光效果,项目还采用了多种科技手段:一方面,通过将已完成的剧场BIM模型,直接导入声学模拟软件进行专业分析,将空场混响时间T60从1.41秒降低至1.21秒;另一方面,经过三维声线分析,利用多重曲面天花、墙面流线造型、双曲面拦河等,调整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使一次反射声覆盖整个池座观众席,增强声音的丰满度、活跃度、空间感和环绕感,并配合精致的舞台装修,提供最佳的舞台视听效果。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
作为广州文化基础设施“三馆一场”“一馆一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将成为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博物馆和广州门户美术平台。新馆位于海珠区艺苑路198号。项目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设计以“水中盛放的木棉花”理念为主题,是全球首个五个立面均采用光伏技术的公共建筑。其中,“花瓣”一般的外立面幕墙全部采用太阳能光伏玻璃建造,21008片鱼鳞状的光伏玻璃人工拼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该项技术已获得专利;“花蕊”由六种色彩的光伏组件阵列构成;“木棉花”的内部包括地上5层、地下2层,涵盖藏品区、展陈区、文化教育与公共服务区、业务科研与管理区、设备区、地下停车库和公共区域。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具备完整的艺术类藏品体系,以历代岭南书画作品为馆藏特色,藏品数迄今为33000多件(套)。它以高质量的陈列展览在国家级的各种评比中屡获殊荣,相继被评为“国家重点美术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兼有这两个称号的艺术机构。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
位于凤凰山麓、流溪河畔,总设计藏量2500万册(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负责设计,将与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一道,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建筑群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构思,充分体现了人文、地域、自然与时代的融合统一,与大量书法、绘画、木雕、铜艺等当代大家名家艺术作品联袂展示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鲜明的岭南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目前馆内设有四个常设展览和三个专题展,打造世界级中华版本文化展示窗口。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立足广东、辐射周边、放眼全球,着力构建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成就版本,以及岭南文化版本、港澳台版本、海外中华文化版本、外文精品版本、工业设计版本等特色版本资源体系。馆内收藏了“原大、原样、原色”的影印版《文津阁四库全书》版本,收集了《四库全书》相关的《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正式出版物版本,基本收齐现存各类《永乐大典》影印本,还完整收藏《中华再造善本》第二辑及第一辑的大部分、《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等。
在港澳台版本方面,入藏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华古籍版本影印本在内的港澳台版本8万多种;在海外版本方面,广泛收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含手稿)、海外藏“敦煌学”学术研究著作和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的中国流传海外汉籍珍品影印本,以及16世纪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17世纪拉丁文《中国上古史》《中国植物志》、18世纪法文《尚书》、19世纪英文《红楼梦》等重点海外版本约2万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