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
“碎片田”变成“聚宝盆”
韶关推进循环农业建设
文、图/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林绮赟
近年来,韶关市浈江区积极探索秸秆还田模式,通过多种手段将秸秆从生产废弃物变身为草编、食用菌加工等领域的新原料,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以传统农业反哺特色产业
记者近日在浈江区乡村振兴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田地上看到,工人们正手持大木杈,将脱过粒的秸秆堆快速搂成一拢,打包成一个个大大的草捆,最后将草捆运往赤松茸种植区。“把这些收完稻子后留下的秸秆覆盖在整好的地垄上,这样不仅能减少水分蒸发、预防虫害,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天然养料。现在撒一层石灰杀虫卵,让埋在土里的秸秆加速腐烂,然后就可以播撒菌种了。”该示范基地主要负责人郑壮丽一边平整地垄一边介绍道。
据悉,秸秆富含食用菌所必需的碳源、氮源、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其为原料结合畜禽粪肥,根据生产配方进行发酵即可制成食用菌培养基。而赤松茸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菌渣同样可以再利用,可作为有机肥用于土壤改良,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实现变废为宝、无废生产。
“赤松茸是草腐菌,是一种能‘吃’秸秆的经济作物,是名副其实的循环产业。”郑壮丽告诉记者,基地第二、三季种植的玉米和水稻可产出1000斤秸秆和300斤谷壳用于赤松茸种植,而第一季赤松茸的每批次利润都在50万元以上。今年赤松茸的亩产量预计能达到2000斤,1斤能卖到10块钱左右,每亩田节省化肥、农药、人工开支200元以上。从秸秆种菇到菌渣堆肥,再到菌稻菜轮作,浈江区乡村振兴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在秸秆的“再利用”上,以食用菌为杠杆,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闭环,探索出以传统农业反哺特色产业的新路径,把这片原来的“碎片田”,变成了年产近百万的“聚宝盆”。
新韶镇陈江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在促农增收致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菜+稻+菌’轮作产业优势,发挥示范产业效应,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未来,浈江区将继续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相结合,同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肇庆
5G养虾 降本增效
文、图/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苏燕君、刘潜、陈彦成
肇庆高要是中国罗氏沼虾之乡,全区养殖面积10万亩,总产量4万吨,总产值超30亿元,产量和产值均占广东省70%以上,全国50%以上。近年来,高要通过全面落实专家技术支撑、科技力量赋能等举措,千方百计写好“虾”文章,做强“虾”品牌,全力打造罗氏沼虾全产业链体系,为当地乃至肇庆全面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新的活力动力。
一部手机随时了解罗氏沼虾生长状态
高要超过三分之一的罗氏沼虾来自莲塘镇。该镇率先在波西、荔枝村开展“罗氏沼虾全产业链数智化平台”试点建设工作,涵盖打造罗氏沼虾全产业链数智化平台系统、建设高要罗氏沼虾“12221”市场体系、搭建罗氏沼虾产业互联网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等子项目,实行以“智能监控、固定式水质监测、智能变频增氧等十大内容为重点的5G管理模式,将有效减少水产种业养殖损耗,降低虾农的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让广大虾农实现从会养虾到“慧”养虾的转变,持续强化莲塘罗氏沼虾的“内核”竞争力。
在这个界面上,罗氏沼虾当日市场价格、近期产地行情、价格指数等数据分类排列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切换画面可以看到虾塘的实时情况……只要一部手机,虾农便能全面掌握罗氏沼虾市场最新动态,实时监测虾塘养殖情况,养殖与销售全程更放心。
如今的莲塘镇神符山下,连片虾塘罗列铺展,虾塘周边安装的5G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着虾塘的水质环境。“数智化平台主要在罗氏沼虾养殖的养殖场监测、水质监测、远程增氧方面发挥作用。”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谭晓说,虾塘周边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增氧控制系统、水质监控系统、尾水监测四大系统,对虾塘的水温、pH酸碱度、氨氮等重要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还具备溶氧监测、报警与自动增氧的功能,可实现夜间全时作业,降低养殖户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以前1人最多只能管理30亩虾塘,现在一个人便可以管理100亩,真正做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