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视觉

十年磨一馆 一馆览古今

卜松竹 王维宣

本文字数:1328

夜幕下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呈现出花瓣的造型。

穹顶天窗的智能遮阳系统将光线过滤,为五层通高的中庭披上柔和的光影面纱。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与不远处的广州塔遥相辉映。

正午时分,阳光洒下,位于四至五层之间的“阳光楼梯”,宛如时光的长廊。

2021年9月2日 施工中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在节能减排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它为未来公共文化建筑建设提供了一个范例。

2023年3月8日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李波 摄

2023年9月20日 夕阳西下,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笼罩在暖阳的余晖中。陈忧子 摄

2023年11月16日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是广州崛起的文化新地标,新中轴线上的艺术明珠和城市艺术会客厅。

视频/王维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除署名外)

  “它不仅是一座壮丽的美术馆,也是一个珍贵的器皿,由内而外,散发着艺术之光。”历经十年打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即将绽放!

  这座以“水中盛放的英雄花”理念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南面为广州科学馆,西面为岭南文化广场,东面为赤岗北路,北面隔双塔路与广州塔相望。随着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崛起一个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艺术门户平台,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一道构成了“文化+科技”的壮丽城市景观。

  它是全球首个五个立面均采用光伏技术的公共建筑,全部采用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光伏幕墙。新馆主要设计者之一的托马斯·赫尔佐格,是欧洲太阳能建筑宪章的执笔人,新型光伏发电技术、空调区域供冷技术、电气照明节能技术、海绵城市及雨水回用技术四大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让艺术与科技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展现出喷薄的未来感。

  它是一首华丽的、光与影交织而成的诗。新馆项目设计主持人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孙一民介绍,自然光透过玻璃穹顶从40米的空中洒入室内,被智能遮阳系统过滤,为五层通高的中庭披上柔和的面纱。阳光在中庭的地面绘制了一个“舞台”,也在四至五层之间,勾勒出一段“阳光楼梯”。伸出手,阳光投在手心的掌纹上,仿佛走入一段时光的长廊。

  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荟萃之所,《墨竹图》《云山图》《纤竹图》《金盆浴鸽图》《山高水长图》《松坡平远图》《剪江草堂图》……历代大师的杰作,与无数名手达人的心血,共同组成高达33000件的恢宏馆藏。

  它也是每一位普通人放松心灵的地方,四周类似骑楼空间的檐下空间,环绕建筑主体的温馨水面,内部功能多样的服务设计,风韵灵动,相映成趣,足堪让人驻足停留,在每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享受水面扶风的清爽,临栏小坐的惬意。

  建筑是城市的橱窗,地标是城市的名片。坐落于水面上的美术馆建筑主体东面和北面呈现花瓣的造型,南面和西面则向广场开敞,使美术馆内部空间和邻近保留了广州工业时代城市记忆的TIT创意产业园区产生视觉的互动。玻璃亮片为休息空间提供遮阳,精巧的外立面设计又引入珠江边的自然新风,这是对当地气候的友好回应,也是对城市文脉的脉脉温情。

  人是城市的灵魂。作为激情澎湃,不拘一格的“敢为天下先”之地,无数的“第一次”在广州诞生,内化为每个人生活的自然。在这里,万花筒般多样的建筑风格之后,是人们对优质生活、美好空间的斑斓想象,是丰饶历史沉淀而成的丰富品位。“融入城市、融入市民生活”,正是新馆设计的初心。

  广州美术馆始建于1957年,馆址最初在越秀山上的著名建筑仲元图书馆。1995年,广州市政府重新选址立项兴建广州艺术博物院,以作广州美术馆入驻之所,选址白云山脚麓湖之畔,2000年秋完成第一期工程,同年9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完成第二期工程。如今,它又搬到了珠江南岸。而新馆正是建筑与城市、与环境、与人和谐共生的一次新尝试。约8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在周边社区多样的风貌和鲜活的日常生活烘托之下,就如一个温柔的巨人,散发出美和爱的光芒。

  这是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它属于广州,属于中国,属于你,也属于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视觉 A15十年磨一馆 一馆览古今 卜松竹 王维宣2023-11-22 2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