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科技创新,助广州“遇见”未来

夏振彬

本文字数:898

  (上接1版)此外,未来感。纵论人工智能,探讨生命科学,分享最新成果……论坛以“洞见未来”为主题,颇具未来感。广州,亦是如此。“力箭一号”一飞冲天,海底采“冰”勇破纪录,“人源肾脏猪身造”为世界首例;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已挂牌运行,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成全国首批试点;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倍增,生物医药产业活力涌动,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所有这些,都指向新质生产力。“新”风扑面、“质”感满满。一座城市的未来竞争力,愈发凸显。

  观察城市发展,既要看“形”,更要看“势”;既要看当下,更要看长远。着眼未来,广州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潜力巨大。

  未来,在“硬核”平台里。如专家所言,大院大所大装置就像科学舞台上的“旗杆”,具有引领性、标志性作用。广州实验室、华南国家植物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广州是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国之重器”多,“战略”力量强,将支撑广州勇挑国家重担,勇闯世界前沿。

  未来,在企业“主体”中。科技创新必须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3万家,创历史新高;22家企业入选2023年胡润独角兽榜单,为过去一年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此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科技企业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形成“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正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就蕴含于此。

  未来,在人才支撑上。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角力。而这也恰恰是广州的重要优势。广州地区共有高校86所,数量居全国第二;在校本专科大学生和研究生超165万人,为全国最多;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达510万人,居全国第四……如此充沛的科教资源,正被加速激活。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城市,亦赖之以兴。广州,正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逐梦星辰大海,奔赴辽阔未来。

  (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2科技创新,助广州“遇见”未来 夏振彬2023-11-20 2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