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举行平行分论坛。境内外院士学者、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医疗卫生行业代表、生物医药产业代表、AI智能科技企业代表围绕“创新与人才”“高质量与国际化”“应急与公共卫生”“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梁超仪、何雪华、林霞虹
通讯员穗卫健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创新与人才”平行分论坛:
提升大湾区内人才交流与培训
在“创新与人才”平行分论坛,香港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 (医疗职系)关慧敏分享了广纳环球人才与培训医疗专才经验。作为法定机构,香港医院管理局为香港市民提供公立医院及相关医疗服务,并为专科医生提供培训,一直以来致力招聘本地及非本地培训的医疗人才。过去几年特区政府修订法例,增加途径给予非本地培训医生到港执业:2018年将有限度注册执业年期从一年延长至三年,2021年开辟了新途径即以特别注册途径到港执业;2023年则出台优化非本地培训医生的招聘准则及流程。关慧敏介绍,除这些外,还有一周至一个月的“短期体验”、几个月至一两年的“中期交流”、每3年续期的“长期服务”等方式,以广纳环球人才为患者服务。
关慧敏透露,目前正在推出“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首批以广东省为试点,旨在使香港与其他地区建立可持续机制,在医生、中医、护士、放射等不同临床医护专业进行优势互补,提升大湾区内的人才交流与培训,最终惠及患者。
该主题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李劲松带来的“基因组标签计划——打造生命科学的北斗导航系统”的主题开课,他带领团队大力推动类精子干细胞技术研究与应用,不仅解决了“很多研究无法重复”的尴尬,也突破了实验动物“卡脖子”困境。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分享了“现代科学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内容。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院长陈新则在论坛上建议:“善用大湾区优势,推动中华医药传承创新”。
“高质量与国际化”平行分论坛:
建议粤港组建医疗信息化“航母”
在“高质量与国际化”平行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以《大数据与慢性病临床防治》为题,介绍如何运用大数据帮助提高慢性疾病的临床服务。
以肾脏病为例,侯凡凡院士介绍,目前已经构建了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库,里面囊括了34家三甲医院、1250万例患者的全息医疗数据,采取数据去隐私、保障安全性、准确性处理后,分级开放数据使用权,按“贡献者受益”原则实行共享。
在大数据库基础上,可以在对疾病的流行规律进行研究探索,也可以推动建立预测模型,推动疾病早诊早治。落实到临床中,侯凡凡举例介绍,“到今年我们刚好完成了儿童、新生儿急性肾损伤诊断的临床标准探索。”此外,利用这一大数据库,国内医疗机构立足13万例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临床数据,通过AI深度学习,建立了AKI院内死亡和透析的动态预测模型,有效进行了风险提醒。
香港医院管理局资讯科技主管蔡阳则介绍,香港公立医院由香港医院管理局统一管理,特色是集中化管控和集中化信息管理,使用统一系统、数据库和考核标准。由于采用规模化标准化产品,可以实现快速落地,在运维方面节省大量资源,目前内地一些公立医院国际院区、民营医疗集团已表示对港式管理感兴趣。
据了解,目前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已经实现与香港公立医院医疗记录联通。蔡阳相信,数据将能够在更多大湾区内的医院流通。他建议广东和香港在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上加深联系,可以考虑借鉴香港特色,组建医疗信息化“航母”,将好的医疗政策通过信息化驱动前线医护落地实施,同时在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合作。
“应急与公共卫生”平行分论坛:
在南沙打造国际领先的健康管理机构
在“应急与公共卫生”平行分论坛上,长期关注广州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伯明翰大学教授郑家强,针对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和多病共存发病率高的背景下,运用好体检和相关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助力可持续卫生体系,但我国健康管理尚有很大提高空间。他透露,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伯明翰大学合作,在该院南沙院区筹备建设大湾区老年健康国际研究院,多学科参与,涵盖基础、临床人群和公共卫生研究,重视成果转化和创新,目标是在5~10年内打造一家立足南沙的国际领先的健康管理机构。
在谈到传染病防控策略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梁亦好表示,澳门与香港、广东往来密切,因此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上的跨境合作尤为重要。目前,三地已经建立起传染病信息通报机制,以“常态定期通报+突发跨地域传染病疫情时紧急通报”的形式互通有无。自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每年轮流举行会议,交流当年各地传染病流行特点、干预措施和防控策略。另外,广东、香港人口基数大,在对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上都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也因此为澳门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培训机会,如亲身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对三地交流非常有帮助。
论坛上还就传染病防控策略、疫苗接种策略、健康传播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平行分论坛:
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九十公里”
“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平行分论坛邀请了来自产业界、医疗界的专家进行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袁玉宇从产业角度分享了医工融合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践。他说,大湾区有非常好的临床资源、产业资源,但是在高端领域的产业转化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他指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存在多个瓶颈,如人才结构相对单一、产业转化效能不高、政策不确定性高、临床知识产权权属和转化管理机制不明确。
袁玉宇说,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就是希望建立由市场导向满足临床需求、以产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作为支撑的创业融合体,“主要目标就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九十公里’”。
“为什么我们不说最后一公里?因为想要一个科研成果,变成一个能够应用的创业产品,意味着要走很漫长的道路。”袁玉宇说,高校里的一个创新成果最后要转化成临床上的运用,需要经历“四个转化”,即技术转化、注册转化、生产转化和市场转化,这一长串链条可能需要花3年、5年甚至8年时间。
袁玉宇认为,科技创新驱动需要建立完整的创新及人才生态。这个生态包括基础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型企业家。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不直接产生产业效益,需要转型为科技产业人才,或者实现由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对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创新企业家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链接,科技型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
广州艾利彼医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则分享了以智慧医疗为导向,促进医院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他说,中国的医院经历了院系调整、规模扩张和智慧医院建设三次“洗牌”。在智慧医院建设上,根据2023年智慧医院HIC500强分布榜单,广东处于国内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