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讲师”一次直播卖百万元,引发热议。在为知识“买单”的热潮背后,知识付费行业乱象引发关注。(11月9日《广州日报》)
没有资质,难言专业
“贩卖”知识,需要一定门槛、相关资质吗?肯定需要。
知识付费本质上是知识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服务质量如何,与专业水平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医疗、金融、法律等专业领域,更加容不得没有资质、不懂门道的外行者信口雌黄。“传道授业”稍有偏差,便可能误人子弟,埋下隐患。何况,我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庞大、平台众多。在互联网时代,再小的差错若乘以数亿之众,则很难再说是小问题。正因如此,“草根讲师”一次直播卖百万元,着实令人担忧。
这还不是个例。在知识付费领域,一个没有CFA证书的人可以把自己包装成“投资理财专家”,教人如何“年入百万”;一个没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也能化身“情感专家”,指点你的心理或情感问题……看似荒唐可笑,却在真实上演。“讲师”资质参差不齐,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体验知识付费就像“开盲盒”,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一些消费者发现真相后,早早愤然离场;但可能也有一些人抱着注水的知识,窃喜自己“学到了”。
到底是“学到了”,还是被“骗到了”?有待个人去甄别、去发现。从长远看,知识付费要发展好,标准不能降低,监管不能缺位。有专家就建议,知识付费行业应逐步设置从业门槛,并逐步建立起行业标准。准入门槛提高了,“讲师”资质有保障,知识付费自然能给人更多知识增量。 (张冬梅)
“草根”受捧,有何不妥
“草根讲师”一次直播卖百万元,怎么看?
说实话,竟然有些许心动——我是“草根”,亦能讲课,是不是也能赚钱?
互联网最大的魅力之一,就在“开放”。在这里,英雄不问出处,再普通的人都可以展示自己,每个“草根”都有逆袭的机会。也正因此,知识付费平台才会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再说远点,衡量人才本就不止一把标尺。眼下各地都在破“五唯”,所谓职称、学历、奖项等都要给真才实学“让路”。怎么在网上卖个课,反而要看资质、看证书?
我们常说一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同理,能不能当“讲师”,是不是好“讲师”,讲一讲就知道了。讲得精彩,自然能吃这碗饭;反之,讲不好、没干货,即便简历惊人、“证书”等身,用户仍然不买账。
必须承认,在天底下任何一个行当,良莠不齐都在所难免。眼下,知识付费领域的确存在不少乱象,但一味盯住“草根”身份、从业门槛,明显找错了靶子。应该如何?要有一套科学的“游戏规则”、完善的竞争机制,剩下的就交给市场、交给用户。要相信用户的选择,自然会带来优胜劣汰。比如试听机制,网友吐槽购买相关产品像“开盲盒”,那就优化试听规则,把“盲盒”拆开;比如评价机制,真正让消费者当好“吹哨人”;再如打假机制,针对货不对板、夸大宣传等问题,平台应鼓励用户打假,合力驱逐“劣币”……把这些机制建好了,买卖双方都将获益。(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