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深圳市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 深港两地产学研融合

不仅是提供场所这么简单

王纳

本文字数:2144

  “尽管香港高校的十余个科研项目已经落地深圳,但相对于香港高校掌握的上万份科研专利、数百支科研队伍,深港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两地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衔接机制,深圳当前主要是为研发提供空间场所,但‘研’到‘产’之间还存在‘死亡之谷’”……11月9日,在深圳市政协的会堂里,政协委员们在热烈地讨论着深港两地产学研融合上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局面之下,香港坐拥华南地区最密集的大学资源和卓越的学术能力,其海量的科研成果无疑是个“金饽饽”。如何更好地吸引香港科研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孵化,也成了大湾区各地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针对深港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深圳市政协开展了“进一步推进深港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深港科技合作高质量发展”重点课题调研,历时半年,并编写了相关调研报告,提出和促进深港两地产学研合作的14个方面共58条建议。昨日,深圳市政协举行了专题协商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深港产学研深度融合面临挑战

  会上,深圳市政协委员方舟针对这份调研报告做了总报告发言。

  报告指出,理论上,深港两地产学研优势互补性强。目前香港拥有较多世界排名前列的著名大学,坐拥华南地区最密集的大学资源和卓越的学术能力,香港的高校已孕育了众多科研人才,形成了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产出了质量兼具的基础研究成果。其中,香港本地的研发活动多由大学进行。相比之下,深圳的研发活动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开发,并且兼顾技术的创新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深圳的企业弥补了香港在技术转移及产业化方面的空缺,成为科创研发的重要主体。

  但是报告指出,多年来,两地并没有产出大规模的产学研转化成果,产学研的融合效果不如预期。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香港的高校在传统上并没有激励机制来鼓励“学”到“研”的转换。另一方面,两地缺乏有效的成果衔接机制,深圳当前主要是为研发提供空间场所,但“研”到“产”之间还存在“死亡之谷”。

  报告提到,尽管香港高校的十余个科研项目已经落地深圳,但相对于香港高校掌握的上万份科研专利、数百支科研队伍,深港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在两地建立有效的机制,将深港两地的科研成果衔接起来,形成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其特点为产业驱动型、有效的知识产权转移机制的科研成果转换机制。

  需建立科研成果衔接机制

  据了解,本次专题调研分为4个调研小组,经过在深、港等地的多次调研,多次讨论,提出和总结了促进深港两地产学研合作的14个方面共58条建议。

  报告建议,建立以产业为驱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机制。布局建设粤港澳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心,发挥好技术转移“介绍人”和“担保人”作用,同时搭建深港科技成果综合数据库,将科技成果以专利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统一形成数据库。

  建议深港联手,按行业定期举办产学研资的行业全球峰会。可以参考美国旧金山与J.P.摩根合办的会议模式,将投资界、学界和产业界结合起来,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线下面对面洽谈与网上信息搜索相配合。

  报告还建议推动科技要素跨境流通。据悉,目前科技要素的跨境流动仍存在科研器械、资金、人员和数据等方面的阻碍。需要成立深港科研设备出入境专门协调机构、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完善两地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争取开展“创投通”,吸引和鼓励“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基金等。

  建议还提到了协力推动国家制定前沿技术的国际标准和规则。深港两地可以通过组织先进制造技术和标准的国际交流和研讨会等,推广国家标准和引领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国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委员建议

  罗璇:深圳助力港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路上,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障碍。如香港人才到港校深圳研究院工作需要承担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因此建议,将港校深圳研究院列入深圳《境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个税财政补贴政策》适用名单。

  黄卜夫:深圳在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上存在一些障碍。建议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发榜”,高校、科研院所“揭榜”,建立联合式、订单式技术研发新模式;对于企业主动发起的产学研融合项目给予一定比例(不超过30%)的财政支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评价体系改革,将校企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陈国雄:建议进一步拓宽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辐射范围。河套深港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面积仅为3.02平方公里,而深圳全市拥有众多的产业园区,其总规划用地约300平方公里。因此,可以把河套作为科创团队落地和产业转化的首站,背靠深圳全市具备条件的产业园,乃至大湾区的产业园作为“大后方”,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做承接和深度服务。

  徐扬生:在创新教育融合上可以在某些环节做一些试点。比如推进附属基础教育学校与香港基础教育学校的学分互认,共享课程资源,开放交流交换渠道等;联合深港高校创立深港大学联盟,探索深港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多元化教学合作等。

  郭晨:深港双城的科创合作,数字科技是重中之重。数字科技的场景在哪里?最成规模、成体系的场景集群就是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那么深港双城的数字孪生城市是应该合作共建还是应该各自为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提出深港连城计划,共建双城数字孪生,夯实两地在数字科技创新合作领域的应用场景基础,让两座城市在数字世界先行深度融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深圳新闻 SZA13不仅是提供场所这么简单 王纳2023-11-10 2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