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发展基础研究,投多少钱、谁来投、怎么投、投给谁,是绕不开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基础研究资助力度最大的是中央财政经费。2020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市、校、院、企”联合多元共建机制,拉开了以地方财政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序幕。
近日,该机制迎来升级版——新出台的《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实施市校(院)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拓展共建范围、提升撬动比例,预计在2025年至2028年,通过2.4亿元市财政经费,引导撬动社会经费投入超24亿元,支持超70家在穗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和科技龙头企业,自主布局开展基础研究。
激发更多“引领型研究”
培育更多“领军型人才”
从2.4亿元到24亿元,对于基础研究所需经费来说,也许还不够,但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方案》通过“简政放权”和“包干制”改革,为各共建单位在选题、组织、选人、经费使用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的自主权,让科学家敢试、敢闯,激发更多“引领型研究”,培育更多“领军型人才”。打好“从0到1”基础,也是在描画“从1到100”科技强市蓝图。
11月2日,广州市科技局举行政策解读会,介绍《方案》的内容与亮点。为引导广州地区更多具有一定基础研究实力的单位,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本单位优势领域,自主布局目标导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方案》计划于2025年至2028年,每年投入市财政经费不超过0.6亿元,撬动不少于10倍的社会资金,共同实施市校(院)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
“四两拨千斤”,市科技局基础处处长麦胜文用5个字概括该方案的最大特点。《方案》明确,市财政对每家共建单位的每次合作,一次性投入不超过100万元;共建单位在每次合作期内,须投入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0万元。此外,市校(院)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须不低于100万元/项、实施期为3年。
“两条腿走路”
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
升级后的《方案》提升了社会资金撬动比例(从7倍提升至10倍)和资助额度,也拓展了共建单位覆盖范围。
高等院校从12家省级高水平大学,拓展至15家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从原来的26家,拓展至50家三级甲等医院和市属“大专科、小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企业方面明确具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都可作为共建单位;科研院所更是从无到有,明确为中央或省在穗科研院所。
“更加普惠,敞开大门,符合条件的都欢迎来申报。”市科技局副局长孙翔表示。该方案也是继今年年初出台的青年博士“启航”计划、优秀博士“续航”计划、科技菁英“领航”计划后,广州市又一个提升基础研究源头供给能力的政策。“三航”计划侧重于发展以培养人才为核心、鼓励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体系;《方案》侧重发挥不同创新主体优势,聚焦战略性支柱和新兴产业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孙翔强调,资助额度从20万~200万元/项调整为不低于100万元/项,是希望撬动各共建单位“出更多的钱,解决大问题,而非撒芝麻”。“三航”计划和《方案》共同推动广州基础研究形成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
《方案》另一个突出亮点在于管理模式,“按照市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简政放权要求进行管理,验收标准由各共建单位围绕结果导向自行确定”。这意味着共建单位可以自主选题、选人,在组织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用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自主权。
此外,《方案》尊重科研客观规律,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有助简化科研人员负担,研究者还可以根据研究进展灵活调整。
孙翔透露,出台《方案》还有一个长远目标:通过支持开展基础研究项目,挖掘培育基础研究人才,“未来这些科学家或将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