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7万到79万,党员下沉居住地的数据变化,为观察一座超大城市的基层治理进程提供了一条新线索。
“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激励广州从超大城市的发展规律中寻坐标,在实践场景里找答案。全市以“网格党建”为突破口,打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党的组织建在群众家门口、党员下沉居住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三个全覆盖”,网格党建与社会治理同向发力。
如今,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便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社会治理在“网格”中加强、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一张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的“锦绣画卷”正徐徐铺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章程、何道岚(除署名外)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
党组织从镇街村社区覆盖到网格楼栋,根系扎在群众家门口
贯通,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让基层能抓该抓的事。
近500平方米的办公大厅中,来自党建、公安、消防、城管、安监等多个部门的几十位网格员,身着马甲,齐聚逢源街道综合指挥中心。一张大屏幕下,众人紧盯社区大事小事,对重点场所、区域、特定人群进行实时查看、大数据全面分析,如遇独居老人用电异常等情况,便第一时间上门检查、援助。
垃圾分类推广、流动人员管理、助残助老服务、政策法规宣传……事多人少是社区服务中的一大难题。党建“穿针引线”,推动“力量下沉”!以逢源街所在的荔湾区为例,“访千家进万户 听民意解民忧”行动号召党代表“五个带头”进社区,机关党员干部在“最后一米”直面群众所需。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大量集聚,结构日益多元,治理难度也不断加大。作为拥有2200多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度流动聚集,社情民情复杂性、城市文化多元性、风险挑战多样性多重叠加,基层治理方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是超大城市吸引各要素流入所必要承担的“成本”,也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功课”。如何用“绣花功夫”治好“大城市病”?广州从总书记的叮嘱中寻思路,探索“网格党建”这一超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过去,基层党组织仅建在镇街村社区一层。广州下足“绣花功夫”,织密城市“针脚”,以网格党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精细化、精准化,让党的组织“触角”不仅停留在镇街社区一层,而是延伸至网格小区、楼栋、单元。微小化的网格管理,把党的组织“根系”牢牢扎在居民群众家门口。
“社区是家,党员冲在服务社区民生的第一线,就是居民的娘家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天河区天园街道东晖社区原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曾巧玲自豪地说,虽然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社区的党委书记,但可以动员的社区党员有548人,壮大基层服务力量,为2552户东晖社区居民办实事。
由“平时用得着”到“急时顶得上”:
79万党员认领50多万个责任区,“平急结合”激活基层新动能
明责,由“平时用得着”到“急时顶得上”,让基层去抓该抓的事。平时,他们是社区基层治理的常态服务队;急时,他们就是突击队、应急队、先锋队。
一面党旗迎风飘扬、一群“红马甲”埋头清理杂物、一条碧波蜿蜒而去……红色的马甲和波光粼粼的河面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在番禺大地越来越多,变化源于番禺区建立护河党群服务队,及时治理处置或向镇街上报汇总问题清单,激发周边村居民各擅所长、群策群力的热情,形成河湖保护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一步步走进民众生活。
“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
面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能否从“平时”向“急时”迅速转换?这是衡量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情況最关键、最重要的标准。尤其应对突发事件,仅靠基层干部和党员力量并不足够,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这正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最大优势。
广州以网格为依托,推动下沉79万党员认领50.98万个党员责任区,加入党群服务队共同发挥作用,平时组织党员在居住地利用责任区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在爱树护绿、巡河护河、创文创卫等身边小事、房前屋后实事中当先锋、打头阵,确保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常态化,每人都有“责任田”。
在精准掌握下沉党员的工作单位、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人意愿等信息的基础上,广州依托公安、卫健、民政等部门专业力量,整合“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团队,组建以党员为骨干、专兼结合、功能多样的党群服务队伍。同时坚持对党群服务队每年至少开展1次治安巡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以及每半年至少1次力量调集、组织指挥、通信联络等方面实战演练,提升居住地党组织、党员以及基层各方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
将“要我干”变“我要干”:
创新“双签字”“双评价”监督机制,党员“沉得住”更“干得好”
激励,将“要我干”变“我要干”,让基层抓好该抓的事。
“哪里需要,就把我安排在哪里。”这是开发区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党员何莹在夏港街保税社区报到后挂在嘴上的一句话。2022年6月,她获提拔为街道办主任。选拔任用时,考察组书面征求村(社区)党组织意见,她通过了社区“双签字”认可。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党员全员下沉、网格全覆盖建立党组织后,能不能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其发挥作用由“松散型”向“组织型”、由“志愿性”向“常态化”转变?建立健全评价闭环机制至关重要。
为破解基层党员管理松散的问题,广州完善党员在居住地常态化建制化发挥作用机制,探索“双签字”“双评价”监督制度,切实推动广大党员在网格治理中当先锋作表率。
通过赋予社区党组织“尚方宝剑”——评价监督权,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长效化。
首先,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由网格党组织牵头对党员在居住地日常表现和发挥作用情況进行 “积分量化”评价,对所辖网格党支部、党小组运行情况以及在职党员、社区党员发挥作用情况进行 “半年一分析、年度一评定”,每年年底向社区(村)党组织报告;
同时,建立监督反馈机制,社区(村)党组织根据网格党组织评价情况,并结合平时掌握的党员实际表现,每年年底按“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对党员作出综合评价;
当中,针对社区(村)在册党员,评价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针对在职党员,评价结果由镇(街)党(工)委向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
记者从市委组织部获悉,“双签字”评价运用机制建立后,单位党组织对在职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年度考核、选拔任用时,会书面征求社区(村)党组织意见,将党员在居住地的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对评价结果为 “差” 等次的党员,民主评议、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暂缓提拔使用,充分发挥服务评价机制的 “指挥棒” 作用。
“通过‘双签字’,社区的‘治理权’也得到了提升。”黄埔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区内5.5万名居住地党员通过自评分析、集中评价、网格党组织评价、村(社区)党组织评价“四步走”,采用“线上+线下”“日常+集中”等方式,为每一名居住地党员年度表现“亮绩评分”,涌现出上述何莹主任等一批基层一线先锋,激活组织内动力,实现基层善治优治。
如何落实到“最后一米”
目前,全市79万党员不分级别、不分领域全部下沉到居住地并编入相应的网格、小区、楼栋党组织,实现了20849个综合网格建立党组织全覆盖,建立了3.96万个楼栋党小组,划分了50.98万个党员责任区,成立了1.97万支党群服务队,全面构建起“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综合网格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基层组织架构。
同时,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广泛建立党组织,把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落实到“最后一米”,确保党的声音第一时间入网入格入户、基层困难问题第一时间向上反馈、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
如何做到“急时顶得上”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作为居民成员,党员在居住地具有了解群众、接近群众、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更容易取得群众的亲近和支持,引领党群联动的合力,将应急处突变成共同行动,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基层治理新面貌
民生实事——“双微”行动解民忧暖人心
“吴先生的厨房电线、插座、开关需要更新维护,马女士希望安装一个浴室门、一个房门……”越秀区光塔街党工委人员仔细汇总面前的“双微”行动项目卡,记下一个个微心愿、结对的心愿申请人和认领人。信封翻开,心形升起,爱心里写下“微心愿”,信封上注明“心愿申请人”,右下角落款“心愿认领人”。这张由越秀区光塔街党工委制作的“双微”行动项目卡,践行着“您的心愿 我的志愿”的庄严承诺。
小小的卡片背后,是近年来广州全面启动的党组织、党员“双报到”工作“升级版”——党组织、党员“双微”行动,发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向镇(街)、村(社区)基层,广泛开展征集、认领和办好民生微项目、实现群众微心愿。截至2023年9月底,全市党员认领完成微心愿约52.12万个、党组织承接完成微项目超7.04万个。
基层治理——城中村治理实现“蝶变”
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党员家门口挂着铭牌亮出身份,“白云美湾”美丽健康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健康城净水厂犹如一座小公园……走进白云区钟落潭镇五龙岗村,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党建氛围与蒸蒸日上的生活气息。
面对长年累积下的党员难组织、作用发挥不扎实等“老大难”问题,五龙岗村制定了广州首个村级党建引领村庄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以共建行动激活网格党建“引擎”。
针对城中村这一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广州出台“网格党建20条”,织密五级基层组织架构,建强5227个综合网格、8254个楼栋(单元)党组织,用好39395个党员责任区,推动1412个经济社应建尽建党支部,筑牢网格治理“一线堡垒”。广州对272个城中村范围内各领域党组织开展星级评定,选树先进党组织83个、排查整顿后进党组织23个,推动城中村治理握指成拳。
重大项目——金融城拆迁助经济腾飞
天河区棠下新墟,一座座星级写字高楼崛地而起,数字金融总部核心区宏伟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这个典型“脏乱差”城中村实现蝶变的背后,关键在于党建带领下筑牢战斗堡垒,聚合攻坚力量,走出一条中心城区城中村拆、治、兴的成功之路。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在强有力的党建工作引领下,仅耗时不足5个月,新墟392栋约24万平方米村民住宅、14.9万平方米集体物业的征拆工作圆满完成,为金融城起步区建设腾出可建设用地8.38万平方米,整个征拆过程实现“零强拆、零上访、零事故、零投诉”。新墟改造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始终把赢得民心摆在首要位置,从群众利益出发谋改造、促改造。组建高规格征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金融城工作专班,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推动改造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历经40多次修改完善、10余次会议研究审定,最终形成各方认可的安置补偿方案,有力推动了村集体和村民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思想转变。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武三中: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基层治理关系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一是要优化设置方式,织密建强基层党组织体系,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加强区域化党建,推动辖区内党建资源有效整合,提高镇(街)村(居)党组织统筹领导能力,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力量来源。如何聚焦这两个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是广州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的重点所在。
近年来,广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抓基层”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反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做法,逐步形成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网格党建为重点,推动党的组织建在群众家门口、党员下沉居住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三个全覆盖”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子,在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上取得新成效。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主要就在于通过“网格党建”抓住了以下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以网格划分精细化为基础,通过在网格、楼栋全面建立党组织构建起五级基层组织架构,进一步织密建强了基层党组织体系,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居民群众家门口,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与居民群众全方位、零距离的密切接触,这就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提高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二是以网格为阵地,通过党员下沉全员化,把全体党员全部按居住地原则编入网格党组织,并通过平战转换体系化、组织调度信息化和评价监督长效化等有效举措,推动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组织化,使下沉党员不仅平时能够用得着,而且在疫情防控时也能够顶得上,这就壮大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党员力量,增强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有了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又有了庞大可靠的党员队伍,正是聚焦这两个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广州有效破解了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广、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不够、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等诸多基层治理难题,以网格党建“小切口”成功推动基层治理“大变化”,实现网格党建与社会治理同向发力、同步推进,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做到“四个出新出彩”提供了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