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污水消失了,我爸妈不用捂着鼻子出门买菜了。”10月25日,站在海珠区江南中街紫来社区下田巷18号居民楼门前,何女士说。
当日,记者来到紫来社区下田巷18号,这栋居民楼门前铺设的崭新水泥显示着刚刚完成的工程。水泥地面底下是居民楼的化粪池所在位置。此前,化粪池的污水无法顺利排出,部分污水溢出地面,造成了居民楼常年积了一摊污水。临近的下田巷18号之一和18号之二的居民都纷纷受影响,每回路过都得捂着鼻子、屏住呼吸,污水的气味从低层住户的窗户飘入屋内,让住户备受困扰。
借助江南中街微改造项目推行的契机,街道、社区居委会以及居民联动,经过多方商议,找出污水横流的原因——化粪池连通排污总管的管道老化、破损。上月底,施工队实施了管道更换工程,10月初完工。至此,长期困扰居民的污水终于消失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他的心愿
解决家门口污水横流的问题
何女士 63岁 海珠区江南中街居民
紫来社区下田巷18号、18号之一、18号之二均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40多年楼龄,三栋楼均有八层,一共居住了74户住户。住户长者居多。何女士的父母正是这栋楼第6层的住户。两年前,正对着18号大门口的位置出现了一摊污水。
据居民描述,这摊污水长期出现在门口,居民猜测是从地下涌出来的,雨天的时候污水量更大。污水散发出浓烈的异味,其中还掺杂着粪便水的味道。“整栋楼里的居民出门都要绕过这摊污水,低层的住户经常抱怨异味传入屋里。”何女士告诉记者。何女士的父母均年过八旬,平时出门买菜都要小心翼翼地绕过污水的位置,对此,何女士表示很担忧,“水多的时候地面滑,老人很容易摔倒。”
在污水刚出现时,何女士和住户一起通过12345热线向政府求助。当时,专业施工队曾上门检测,发现部分住户使用的管道存在老化、破损的现象,便建议住户自行修缮。管道修缮后,污水消失了一段时间。但时间长了,污水和异味再次出现,“我希望政府能协助我们找出原因,解决这摊污水的问题,让楼里的居民安全、舒适地出门。”何女士说。
走心帮办
多方检测寻真因
逐户居民问意见
一摊污水,影响了3栋楼,74户,约300名居民。
从两年前接到居民反馈情况时,街道、社区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办法。江南中街道紫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嘉勋说,社区借助紫来片区微改造的契机,成立了微改造自治小组,小组成员有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居民代表,共同推动解决这一摊扰民的污水。
今年年初,微改造工程队上门检测,推测是居民楼的化粪池过载造成污水外溢,便进行了化粪池清淤,但污水横流的情况仍未改善。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7月初,社区挨家挨户打电话向居民解释情况,并征求居民意见。有的屋子已经出租,社区转辗联系到业主进行沟通。7月12日,居委会还召集居民在18号楼下开居民大会,解释可能引起污水出现的原因以及征求居民意见。
广泛征集意见,最终在大部分居民的支持下,更换旧化粪池的方案出炉。8月,施工队进行了化粪池开挖的工程。在更换化粪池过程中,施工队发现化粪池通往紫来大街排污总管的管道也出现老化、破损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堵塞的主要原因。发现新问题后,微改造小组与施工队商量新方案——更换老旧管道。这一方案一部分资金由微改造项目补贴,一部分需要居民集资。涉及居民集资,解决方案再次止步。
对此,社区居委会多次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在多次的研讨、商议之后,方案终于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同意。9月底,管道更换工程正式实施。10月初,工程完成。门前那摊长期困扰居民的污水终于消失了。
居民主动反映问题
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提高
“现在弄好了,我们很开心,出门都更方便、更舒适。不过,我们同时又很担心这些效果是不是暂时性的。”何女士说。
施工方向居民作出承诺,若两年内管道出现问题,他们都能上门保修。这一承诺也让居民放下了心头大石。何女士说:“现在污水没了。我来看我爸妈都更方便了,而他们也可以多点出门买菜、散步。”
有所呼,有所应。在污水横流的问题解决之后,居民还陆续反映了不少影响居住环境的小细节,比如在所住大院一处台阶的位置应设置缓坡,方便居民出行。何嘉勋观察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有了提高。何嘉勋表示,会将居民反映的问题收集起来,按照轻重缓急逐个推动解决,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