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重头戏雨果奖揭晓。本次雨果奖名单中,中国作品及人员获得的奖项类别、人数为历届之最,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幻近年来的发展壮大。广东青年作家海漄的小说《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凸显大湾区科幻文学创作的环境和土壤渐入佳境,备受瞩目。
广州科幻作家创作队伍及作品现况如何?大湾区飞速发展的当下,广州文学创作者有哪些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广州科幻文学创作呈现斑斓绚烂的风景
广州的科幻创作同城市务实开放的文化密不可分
科幻文学一直是小众的存在,近些年来,刘慈欣通过两部力作: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以及由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而成的院线电影,让中国科幻从边缘文类走向大众文化。
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作家对科技带来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千年不断的文脉,为广州科幻文学的成长创造了丰沃的土壤。
稍早前,一场“我们在广州写科幻”——陈崇正《美人城手记》读书会引发文坛的关注。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家王溱感慨道:“今天来到这里,我才发现广州原来有这么多科幻作家。”陈崇正告诉记者,广州很多知名作家在创作科幻小说,如王十月、庞贝、王威廉,近年来广州科幻文学创作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像梁宝星、范俊呈,以及分形橙子、贾飞、路航、关德深、苏莞雯等活跃在科幻小说圈子里的作家,都在广州写科幻。
《花城》杂志编辑梁宝星表示:“广州的科幻创作同城市务实、开放的文化土壤密不可分。广州很多纯文学作家所写的科幻文学不同于硬科幻,更多是对未来科技的文学性刻画。”
广州科幻文学作品硕果累累
在大湾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广州科幻文学创作群体不断壮大,科幻文学作品硕果累累。
从2018年开始,知名作家王十月集中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刊发表了一批科幻小说,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篇科幻小说《如果末日无期》。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的科幻创作,引发文坛对广州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切关注。
广州作协主席庞贝创作了科幻作品《独角兽》。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有真实原型,通过现实与科幻交融的创作,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伦理与道德重建,展现了一场人机交互的“超临界实验”。庞贝表示,这几年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崛起超乎人们的想象,科幻文学的国际传播力远远超过传统文学。中国的科幻文学与欧美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应是有所不同,因为在中国,现实主义本身就是强大的种子。
王威廉的科幻小说《野未来》一出版即获媒体关注。关于科幻写作,他之前接受采访表示,科技时代已经让所有人站到了一个新文明的门槛上。快速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压力,也带来动力,“我们因此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当两种语境交织在一起,文学创作的空间其实还挺大”。
长篇科幻小说《美人城手记》是作家陈崇正酝酿构思多年之作。作品以潮汕的生活形态为根基,人物的生命力丰沛,生命群落不断碰撞、演替,产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著名作家苏童读后评价道:“美人城的故事,叙述非常扎实,写出了未来感和科幻感。小说的主要故事脉络围绕着家族和血脉传承,有了这条主线,细节就显得很巧妙,我个人特别喜欢。”
陈崇正接受采访表示:“我们无法回避当下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动向,‘幻’是推动作家对世界进行深度思考的一个坐标。”随着人工智能热潮,广州的科幻文学创作也呈现更为斑斓绚烂的风景。“庞贝的科幻现实主义舞台剧《独角兽》今年春天上演,王威廉的《野未来》,梁宝星的机器人系列,以及我今年出版的《美人城手记》《悬浮术》,这些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不但有科技的想象,而且在想象力的背后更关注人文,有更多哲学向度的思考。”陈崇正说道。
优秀的科幻作品确实不能只满足读者的猎奇,而应该能有更多对现实的追问。陈崇正说:“除了《三体》,刘慈欣也写了很多非常棒的中短篇小说,其中不少作品完全可以视为纯文学作品。阅读刘慈欣的中短篇小说,可能才能更完整地评估他的写作,从而明白文学在某个向上的通道是存在公约数的,优秀的作家必定是雅俗共赏兼容并蓄的。我期待广州也能走出像刘慈欣一样优秀的科幻作家,毕竟这里的土壤更适合科技的发展,当然也能够生长出更有想象力的恢弘作品。”
对话陈崇正
开启岭南科幻的美学篇章
广州日报:听说《美人城手记》从2008年就开始创作,为何耗时如此长久?
陈崇正:构思美人城的故事,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这跟我个人的创作习惯有关,总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一遍遍推翻之前的想法。或者说,要开启《美人城手记》的写作,需要一个契机,我相信这也是许多作家的共同体验,总是需要等待一把钥匙来开启一扇门,门后面的人物和故事才能鱼贯而出。而对于美人城这座城堡来说,开启它的钥匙便是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当人工智能可以碾压围棋高手的时候,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整个写作版图中蕴含在美人城之中的未来维度。
广州日报:有评论认为《美人城手记》是一部科幻与纯文学有机结合的小说,记得王威廉曾提出“纯文学科幻”的概念。结合创作,你怎么看?
陈崇正:这其实只是文体边界划分的问题,写作总要允许模糊边界的存在。在不同的写作立场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版图规划,而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借道”,也就是穿过了科幻的丛林,去抵达理想文学的彼岸。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许多作品会让人感到恍惚,比如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和意大利童话故事,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比如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比如老舍先生也写过一部叫《猫城记》的科幻长篇小说……
有许多作家的写作溢出读者的预设,有诸多的作品也难以进行归类。但我相信严肃文学作家参与科幻的写作,或者说借助科幻的手法完成自己的创作,这无论对于科幻这个文体还是更宽泛的文学总量来说,都是有利的。甚至可以说,这些年严肃文学作家的加入不但应该视为有益的补充,更应该被视为科幻写作的异军突起。
广州日报:广州科幻作家群体队伍日益壮大,作为广州作协副主席,能否给读者介绍一下广州科幻写作的现状?
陈崇正:大湾区的科技成就有目共睹,这里自然而然聚集了众多关心科幻的人群,他们喜欢星辰大海,喜欢新奇的概念和有创作力的一切,喜欢探索未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力的事物很容易便成为他们的共同话题,这里面也包括了科幻小说。
此前有过一个相关的统计,广州是科幻读者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科幻读者群体,这里面包括专业的读者,也就是关注科幻的编辑和学者。以此为基础,也有许多人在广州写科幻小说,这里面有些人已经写作多年,也有一些人刚刚出道;有专门写科幻的作家,也有写作频道开阔包含了科幻写作的作家。在《美人城手记》的科幻读书会之后,建了一个“我们在广州写科幻”的微信群,陆陆续续有作家加入其中,我期待后续更多的对话会出现有意思的交流碰撞。
广州日报:如何看待科幻小说的传播方式?
陈崇正:我跟不少科幻作家有过交流,科幻小说非常神奇,如果以网络小说作为参照,那么科幻小说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类型,而且是类型文学里面有些骄傲的文体,部分作品会因为过于“烧脑”而拒绝了大部分网络小说读者。但其实现在的文学场跟其他行业一样,不断在强调细分领域的开发,读者和作者都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出版和传播也必然更关注细分渠道。就比如在广州,其实只要将科幻文学的生态建立起来,就完全可以形成写作和阅读的有效环境。
广州日报:在中国科幻走向大众的历史性进程中,广州文学创作者有哪些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
陈崇正:科幻小说因为改编成科幻影视的可能,所以也容易成为与国际对话的一种文体。此前国外读者知道我们的武侠小说,近些年慢慢开始知道中国也有科幻小说,知道《三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应该主动借助优秀的译者,推动中国的科幻故事走出去。
广州日报:广州今后在整体提升科幻文学创作水平,扩大作者队伍,开拓题材与风格,寻找与岭南文化相连接的中国科幻故事方面,你有哪些思考或者建议?
陈崇正:岭南文化本来就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草木葱郁,大海之滨流传着神明和海怪的故事。欧美的科幻影视可以将雷神等神话开发成为充满科技感的故事,那么,我们身处在南方以南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更应该开启岭南科幻的美学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