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解惑
健康有约工作室
&报纸编辑部
联合出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李晓姗
栏目策划/曹腾、温俊华
解惑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吴晓亮副主任医师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主题是“强肌健骨,防治骨松”。目前,骨质疏松与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一同,成为困扰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由其引发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更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和生活质量。
专家提醒,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应从中青年阶段就开始“布局”,在骨量提升时期争取储备最大骨量值,在骨质疏松高发阶段做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调理。此外,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做骨密度筛查,及时发现骨量明显下降的信号。
临床:主动排查的患者较少
据2018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则达到32.1%。
骨质疏松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更容易引发骨折的全身性骨病。有糖尿病、甲亢或在用激素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家族史、身材过于瘦弱的人、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等,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吴晓亮介绍,从临床来看,虽然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但主动就诊率低,仅有不到10%的门诊患者因骨质疏松而来就诊,“很多病人是因为其他疾病过来就诊或住院才被发现合并骨质疏松症。”
当骨质疏松发展到一定程度,一部分患者有全身关节疼痛、腰背痛,部分老年人出现微骨折、驼背、身高变矮等情况,比较严重的是椎体压缩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有年龄提前化的苗头。吴晓亮表示,以往常见60多岁的骨质疏松患者,现在在50多岁人群中也开始筛查出骨量明显减少的人士,近年遇到最年轻的患者发病年龄是43岁,“女性绝经前随着雌激素下降,骨量流失比较快,这一时期是骨质疏松高发时期,此外一部分白领人士长期久坐不动、害怕晒太阳缺乏户外运动、过度减肥体重过低等,导致在中年时就开始出现骨量下降或是骨质疏松的情况。”
专家提醒,除了老年人,围绝经期女性、嗜烟酒者、长期卧床者、喜欢喝浓茶咖啡、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者、患肝肾疾病、甲亢、糖尿病者等人士,建议定期做骨密度筛查,注意随访。
建议:中青年时期提升骨量
吴晓亮表示,从生命周期来看,人体骨骼呈曲线发展,在30-35岁以前,人体骨量处于上升阶段,到35岁左右到达骨量的峰值,往后一直到五六十岁时骨量到达平台期,比较稳定,到了女性绝经前后、男性到达老年时期,人体的骨量会逐渐下降。
“如果个人在年轻时骨量达到很好的程度,例如在35岁之前积累了很多的骨质,即使老年丢失一些也不会演变到骨质疏松的程度。临床中我们看到一些80岁、90岁的老年人从青壮年时期就很注重锻炼,到了老年他们的骨密度维持在良好的水平。”吴晓亮介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人体骨量提高10%,骨质疏松发生率下降50%。此外,45岁以上人群体检中建议增加骨密度检测。目前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是双能X线吸收法,简单易行。一旦发现有骨量减少的情况,可在医嘱下补钙和维生素D。如果已经是骨质疏松,应规范用药治疗减缓骨量丢失进程,降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和髋部骨折发生的风险。
三个生活习惯预防骨质疏松
一.注意补钙。人体每日需要1000毫克的钙,正常饮食可摄入500-800毫克钙,基本可维持人体所需,平时可养成喝牛奶的习惯,牛奶中的钙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蔬菜中芹菜、西兰花含钙量也较高。
二.合理晒太阳。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而维生素D通过食物直接获得的很少,需要晒太阳后皮肤内合成,因此久坐办公室不动,躺在屋内隔着玻璃窗晒太阳,会影响钙的吸收。应在防晒的同时注意合理晒太阳的必要性。
三.坚持锻炼运动。骨骼生长需要力学刺激,合理的负重运动有助骨骼发育,包括跑步、登山、打球、跳绳等,青壮年时期应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每周有三到五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此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健身做肌肉强化训练,对于骨量的提高有一定帮助。老年人也不能久坐不动,在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坚持合适自己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