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百名记者蹲点社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高鹤涛
“现在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高了很多,分得也更仔细。每到周末,厨余垃圾桶都快装不下了。”垃圾分类投放点保洁员郝阿姨说。除此之外,在时代廊桥小区其他投放点,近一个多月来,厨余垃圾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量,达标率也高了。
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张垃圾分类兑换券,是撬动这些大改变的“小支点”。
广州市增城区宁西街南樵社区今年9月11日起在辖区两个小区内试点垃圾分类共建活动兑换项目,只要居民定时分类投放垃圾,就能获得一张垃圾分类兑换券。作为消费抵扣券,到社区生鲜坊、超市、药房、母婴生活馆、美食城、物业服务中心等共11处购物,可抵扣2元到10元不等的消费金额。
10月12日7时左右,记者在郝阿姨负责的垃圾投放点看到,党员志愿者刘婷正忙着参与督导垃圾分类工作,“我就住这里,本身也是小区的一分子,垃圾分类也持续在做。”刘婷一边说一边把兑换券发给刚刚完成垃圾分类的罗阿姨手上。“这个券太好了,垃圾分类本来也是要做的,顺便领个券买东西还能有优惠。”罗阿姨说,这是她第3次领券,之前领的都已经花出去了。
晚上9点,定时投放点准时关闭,郝阿姨数了数手上剩余的券表示:“我发了14张,加上党员志愿者发放的共发出30多张。”
“刚启动时,一天只收到10多张兑换券。现在慢慢用的人就多了,最多的一天收了五六十张。”超市店长迟记伟介绍,以前超市也发过优惠券,但像这种跟垃圾分类绑定在一起的是第一次接触,他觉得很有新意。“尽管损失了一些毛利,但整体上对客单价的提高非常有益,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垃圾分类做一点贡献。”
据南樵社区党支部书记罗伟康介绍,第一批垃圾分类兑换券共印制了6000张,项目启动一个多月后,还剩不到1000张兑换券。
回忆起兑换项目启动之初,罗伟康坦言:“其实之前也做过不少攒积分兑换、派消费券等活动,但也存在成本高、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所以一开始挺忐忑,担心大家不‘买账’。” 相比之前,这次兑换券的成本大大减少,罗伟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印一张兑换券几毛钱,6000张加起来也就2000元左右,这样有利于后期持续推广。”
为了规避以往类似项目的不足,罗伟康和同事们费了不少心思。“先去摸了底,得弄清楚大家消费比较多的店铺是哪几家,这样后期大家参与度才会高。”罗伟康回忆,接着就是接洽商家,“商家给的优惠,得兼顾引流和成本,但如果优惠太少对居民的吸引也就小了。”
在罗伟康看来,这张小小的兑换券惠及了多方:第一,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第二,商家客流、客单价得到不同程度提升;第三,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本系列报道设立读者反馈邮箱(地址:gzzh100@126.com),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