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们推出了系列深度报道和“广言”评论,分别聚焦民企发展空间、人才供给、企业融资、政务服务、协会商会等具体问题,查摆痛点、剖析原因、寻求对策。有读者问,一路走访调研,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人,可以说是民营经济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这一论断,在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同样适用。如经济学家所言,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哪里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但环境好与坏,并非“靠天吃饭”,恰恰系于“人”身上。多年来,广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一方沃土,正是得益于“人”的孜孜努力。接下来,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希望依然寄托在“人”上。只有持续强化“人努力”这个关键变量,形成强大合力,方能更好厚植民营经济发展的丰沃土壤。
“人努力”,如何发力?
政策供给,要突出“精”和“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对民营经济发展而言,优化政策供给,意义不言而喻。
综合民企的反馈、专家的建言、各地的经验,政策力度很重要,“适配度”更关键。一方面,要契合城市发展所向。围绕城市的资源禀赋、重点产业方向,特别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强化产业政策的整合、完善,推动“一产一策”甚至“一链一策”,让外界清晰看到当地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加快城市与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双向奔赴。另一方面,要瞄准企业发展所急。坚持“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聚焦企业干”,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常态化收集民企政策需求,掌握各行业各类型民企发展痛点,加快破除各类障碍壁垒,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让涉企政策更贴地气、更加“解渴”。
政策落地,须强化“紧”和“实”
眼下,各地为民企量身定制的“政策包”越来越鼓,但一些民企反馈“体感”不佳。政策落地,堵在哪?从政策宣讲到实际兑现,诸多环节都有优化空间。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强调:“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从江浙等地经验来看,加快政策落地就是要在“紧”与“实”上下功夫。
所谓“紧”,就是力度大、不放松,“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一项政策出炉,要狠抓项目化、清单化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完成时限,确保有人抓、有人干;要强化跟踪督办,严格监督问责,严肃整治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要建立针对政策的定期评估机制,根据问题及时优化调整……
所谓“实”,就是要抓实抓细抓具体,确保落在实处、见到实效。比如政策宣讲,从职能部门到各区、镇街、园区等,应该有一张细密的大网;技术赋能,要强化政策归集、服务集成,推动政策找人、免申即享;服务企业,要加快完善涉企沟通机制,搭建便捷、多元的诉求反馈平台,健全从问题收集到解决反馈的顺畅闭环。
一个“落实”,看似寻常,最是不易。躬身入局、不骛虚声,紧抓快办、抓实抓细,方可缩小政策执行“温差”,将政策效应持续放大。
沟通连接,宜聚焦“优”和“效”
“人努力”并不只针对涉企部门,还要“把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园区企业、社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都在此列。
仅以商协会为例——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温州考察调研时,充分肯定温州在行业协会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并寄望温州“进一步探索”。如今在温州走访,其商协会活力之足、作用之大,让我们深感震撼。联系服务企业、反映问题诉求、制定产业规划、出台行业标准、监测行业变化、强化行业自律,甚至以商招商、推动大项目落地……商协会对行业状况最了解、对未来趋势最敏锐,对改善环境愿望最迫切,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的确大有可为,也大有潜力可挖。
广州“民营经济20条”,以2条的“篇幅”聚焦于此,强调支持协会商会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补短板之迫切,可见一斑。接下来,不妨学习借鉴温州等地经验,在“规范”上下功夫,引导整合“散弱”商会、注销“僵尸”商会、做强支柱商会,推动“一业一会”,持续深化规范化建设;在“功能”上挖潜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商协会承接政策职能转移,支持镇街商会建立企业服务中心,让商协会有资源、有载体服务企业;在“做优”上求突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对商协会进行综合评估,以奖代补,更好激发“协会人”“商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社会力量更活跃、更给力,民企所需的良好环境就有了更扎实的基底。
氛围营造,应注重“深”和“细”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江浙地区何以成为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在“人努力”背后,是尊商文化在支撑、重企环境在驱动。温州专门设立“民营企业家节”,每年举办系列活动;在“苏州企业家日”,优秀民营企业家会获得通报表扬、授牌表彰;政企恳谈会、“企业需要、部门报到”帮企机制、“百会万企”评涉企部门活动等,无不体现民企的重要地位;浙商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等,讲述着民营企业家的创业传奇……尊商重企,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已经融入城市肌理。
“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培育尊商重企的社会氛围,正是“自己人”的题中之义。在广州,城市的每一分子都要更加深刻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特殊地位,深刻认识服务民企本质上就是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大局。也不妨借鉴他山之石,如设立民营企业家专属节日,更加主动讲好民企和民营企业家故事,建立市级层面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育宣传机制……大到政策礼遇,小到一张公益广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续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扶商兴商的浓厚氛围,让“对民营经济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成为一种理念共识、心理认同,让珍视民企、珍视人才成为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种生态。此外,还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做好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引领、行业引导、专业培训,激发民营企业家保持昂扬姿态,主动向上创新突围、向下深耕赛道、向内转型提效、向外拓展市场。政企同心同向,共同把民营经济这张广州名片持续擦亮。
行文至此,这组系列评论迎来了尾声。以何结尾?思来想去,唯四个字:比学赶超。各区各部门、各镇街、商协会、服务机构等,铆足“比”的劲头,增强“学”的主动,激发“赶”的动力,强化“超”的追求,在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上比精气神、比执行力、比精细度,比武打擂、争先创优,持续激发“人努力”的无穷潜力,广州民营经济必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万木争荣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