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科研成果在实现转化方面往往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且难免遭遇“死亡谷”现象,如何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跨越“死亡谷”的“铁索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持续探路,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代表,通过先奖后投、技术入股、巧妙松绑、公共技术平台等先行先试的创新方式,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一个又一个科创成果,而且切实解决企业难点与痛点,深度推进科创成果与相关企业合作,批量“制造”拥有硬核科技的高科技企业,加速高端创新资源、优势产业在松山湖和东莞聚势成群。
文、图/马骏
拧开阀门 让“缺钱转”变“大胆转”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也是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重要科研平台,“骨水泥”材料团队便是该实验室首个实现成果转移的队伍。实际上,“骨水泥”是一类骨填充材料的别称,其注射进缺损位置后,可为断骨接续提供相应固定和支撑作用,并为骨组织再生提供支持。近期该研发团队将获得千万元级别的融资,其自主研发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事宜,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公司也搭建起完整的产品生产线,明年其核心产品有望走向市场。
“在前期产品开发阶段,实验室给予我们一笔风险资金,保障科研队伍的研发工作。”这一团队现场负责人、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创始人方灿良说,更重要的是这里允许队伍有试错行为,“这在早期极大激励着队伍专注投入研发当中”。
让“缺钱转”变“大胆转”,从而以极具包容性的方式拧开成果转化阀门的第一步,这看似一小步,实则迈出“一大步”。整体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定价,将团队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至产业化公司,实现了实验室、研发团队及产业化公司合理的权益分配,同时采取“先奖后投”的方式,这些正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的澎湃动力。
技术参股 批量“制造”硬核科技企业
与传统实验室一般只能制备出一片巴掌大的单晶铜样品不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以下简称“轻元素团队”)首次实现了世界上最大尺寸、晶面指数最全的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该成果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十项)。这一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一台机器可生产出30多种不同尺寸、不同性能的单晶铜材料,最大可达A4纸大小,从而于高端铜材方面成功“弯道超车”,实现高产量的“国产化”。
如何破解产业科创投资“慢节奏”这一成长难题?轻元素团队孵化的产业公司中科晶益通过技术参股、资金入股方式,并购清溪镇漆包线生产企业尼轩电子,便是这方面成功的鲜活案例。位处产业链上游的前者为后者直接供应高纯铜、单晶铜、铜银合金等原材料,有效满足了尼轩电子在高端铜材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无缝对接。去年尼轩电子营收实现翻倍增长,目前已顺利成为立讯精密、风华高科、珀韵等头部企业供应商,更推动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及产品直接导入风华高科供应链体系,最终推动实验室与风华高科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实现了“小合作撬动大平台”。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轻元素团队研究员付莹看来,技术参股是实验室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高效的模式之一,这样“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平台方面的支持,我们也可以补齐产业供给、市场推广上的短板,真正实现双赢”。
这一从“卖技术”向“卖产品”的转变,以技术参股构建“企业+科研机构”的全新合作模式,助推本土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除尼轩电子外,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所孵化的产业化公司已参考类似模式,先后完成塔基特靶材(位于大岭山镇)、三墨材料(位于松山湖)、秋然科技(位于塘厦镇)以及中科智研(位于松山湖)等东莞企业的并购与股份重组,助力一批小微企业向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重组后上述企业新增订单累计已超2亿元。
巧妙松绑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为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一方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受政府委托,为项目初创公司提供初创融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实验室还搭建了两个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专业服务平台:一个是“松山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提供从无形资产评估、投融资,到投后管理等多方面支持,另一个是“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为初创企业及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基础性支撑服务。
在产业转化的收益权分配方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相当大气。据该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介绍,实验室把80%的收益权奖励给科学家团队,实验室保留20%。松山湖科学城还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探索推行首席科学家制度、科研项目科学家全面负责制,探索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实行基础研究领域科研经费“包干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松绑”。
截至目前,松山湖创新样板工厂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25个项目团队,孵化产业化公司42 家,销售合同额5.9亿元。其中17个团队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融资总额超7.5亿元,市场估值超40亿元;已申请专利790件,其中国际专利16件。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带领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成功研发出第三代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目前已完成材料中试,电池中试也即将完成,第三代电池有望在2024年由部分车企装车试用。而实验室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更凭借实力吸引了一大批意向在松山湖设立研究机构的新能源上下游企业,并汇聚了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理事单位,部分企业已落地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注册成立研究院,利用现有条件迅速搭建研发平台。
设备共享 切实减负助企高效研发
一切的科创成果都离不开科研设备的支撑。为盘活设备资源,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切实为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研发成本减负,东莞整合推出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莞仪在线,汇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等129家单位、6524台(套)科研仪器设备,分设共享服务站32家。这类似于一个设备超市或电商平台,共享设备则涵盖了生物医药、电子电气、化学化工、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包括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大型热真空试验系统等一批高精尖仪器,让企业在家门口即能轻松完成相关测试。
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微加工与器件平台为例,硬件投入资金高达4亿元,具备国内先进的8英寸向下兼容1代、2代、3代半导体微纳加工及3D集成能力。该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还包括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自对外开放服务以来累计服务客户超300家,各类检测和微加工技术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材料计算服务达800万核时。助力不少从全国各地而来的研发团队实现了“从0到1”的技术落地,最终落户松山湖,助推东莞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