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听民声看转变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云山珠水见证广州变迁。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以外,传统风貌建筑是最为量大面广的保护建筑,一栋栋老房子承载着广州的城市记忆和特色风貌。
2023年7月1日,《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通过立法的形式将近年来广州对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予以提升巩固。《规定》采取全过程民主立法、开门立法模式,全面深入开展立法调研,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聚焦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和利用,完善传统风貌建筑修缮管理等制度规定,“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拥有更加系统全面的法治保障。
老建筑活化打开想象空间:
吸引游客来打卡 成为婚礼举办地
广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风貌建筑,其中不乏老房子华丽转身的案例,其保护和利用的成功经验通过《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的实施得以巩固和提升。
在广州市越秀东山口署前路一个不起眼的路口,隐匿着一栋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的红砖洋楼,2022年6月公布为越秀区第二批传统风貌建筑。现在这栋小洋楼的女主人是策划人灵犀,小院取名“觉园1984”,是一个集摄影、民宿、艺术展览、聚会活动、美育课堂,天台花房、庭院茶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艺空间,同时也是灵犀和丈夫、孩子的家。
走进觉园,最大的感受是充满了生活的美好。大门打开,是一个近200平方米的小院,一棵高大的苹婆树长到了三楼,浓荫使人倍感清凉,院子里摆放着竹椅和木桌;走进屋内,摆放着复古的老式家具、留声机,甚至还有旧时的地契,保存完好的花阶砖和木楼梯则诉说着这座房子悠远的历史。
“我们是2017年搬进这里,从一位远房亲戚那承租而来”,灵犀说:“此前这栋房子也曾出租给几家公司用于办公,外立面基本保存良好,就是地面和楼梯都铺上了地毯,屋顶还做了吊顶。我们搬进来后,把地毯掀开,发现是很漂亮的花阶砖,我们就把地毯撤掉,找人来给花阶砖打磨抛光,同时也把吊顶拆除了。”在灵犀看来,恢复老房子的原样就很美,而让老房子焕发活力,不仅要有人住,还要用起来。
灵犀说:“我们喜欢东山口这个地方,不仅因为老房子多,还充满了烟火气,邻里之间非常融洽,房子里的不少老家具都是邻居们送的,我们的苹婆树结了果子也会送给邻居泡茶、煲汤。”灵犀在觉园策划了复古市集,20多个摊主在小院里摆摊,吸引众多游客和街坊;觉园还是时髦的婚礼举办地,每个周末几乎都被预订;此外,这里还是不少广告、综艺节目的拍摄地,湖南卫视《大湾仔的夜》在此拍摄时几乎引起交通拥堵……
《规定》重视保护责任人的保护主动性 建筑修缮可申请补助
要让老建筑活起来,广州不断探索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保护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激发保护责任人的保护主动性和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规定》中明确提出,在多功能使用、国有建筑租期租金优惠、引入社会资本多方参与、建立奖补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推动传统风貌建筑合理利用。”
广州传统风貌建筑数量众多,但此前由于没有法律、法规对传统风貌建筑作出具体规定,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缺乏依据,保护措施不健全。
“编制保护图则很重要,是修缮、利用、监管时的依据。像历史建筑,就明确规定要经过‘认定-公布名单-编制保护图则-公布图则’等,是一整套的流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孙婧说。在《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征求意见过程中,孙婧就提出,传统风貌建筑也应该参照历史建筑的做法,由技术单位来编制图则。
择善而从,孙婧的建议被采纳。《规定》中明确提出: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要素,提出修缮要求、合理利用措施等。
要想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房子能传承下去,良好的日常维护非常重要。“这栋房子建于1926年,2026年的时候,我们要给它办一场百年寿辰的庆祝活动。”灵犀笑着说。不过她也告诉记者,前两年,广州雨水特别多,小洋楼的三层出现漏水现象,不得不把三层的地砖全部撬开,重新做了防水,再从佛山找来新的花阶砖铺上,“这一下就花掉了几万元,加上每年都会给全屋的花阶砖保养、打蜡,给楼梯扶手打蜡等,花费也不少。”
为此,业界也呼吁,应该给予传统风貌建筑使用人、业主一定的修缮补助。《规定》也积极回应市民呼声,明确规定:非国有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责任人可以向市、区人民政府申请日常维护和修缮资金补助。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对话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名城保护相关负责人
“传统风貌建筑的法定化有利于留住文化根脉,彰显广州特色,完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多层次的保护对象体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广州如何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完整保护,赓续城市文脉,更好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回应市民的期盼?
名城保护相关负责人:目前,广州市划定20.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认定公布26片历史文化街区、380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28处历史建筑、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广州市还通过“绣花功夫”微改造,推进恩宁路、沙面、北京路、新河浦等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成功打造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和精品项目。
本次对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开展立法是广州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制度体系的关键举措之一,是广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
记者:对于传统风貌建筑认定和保护,广州有哪些创新做法?
名城保护相关负责人:《规定》明确了传统风貌建筑的认定标准,将能够成片、成组、成线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或者位于历史文化街区等的保护范围内作为区域整体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重要组成,以及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历史文化、产业发展、艺术价值、民俗 传统、时代特征,或者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为传统风貌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法定化有利于留住文化根脉,彰显广州特色,完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多层次的保护对象体系。
为加强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和管理,《规定》中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传统风貌建筑,不得擅自改变建筑外立面、高度、体量,或者擅自拆除、移动、涂改、损毁保护标志牌,并对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同时优化建设管理,明确在不改变传统风貌建筑的外观风貌及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护责任人可以进行外部修缮、日常保养等。
记者:在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和管理的各级各主体责任分工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定?
名城保护相关负责人:一是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和部门职责: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部门负责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的规划管理、不动产登记等工作,并统筹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组织实施该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传统风貌建筑的工程质量监管、房屋使用、结构安全、修缮的监管等工作;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二是明确区人民政府在认定、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责。三是建立保护责任人制度,规定保护责任人应当履行保障结构安全,按照保护图则的要求使用、利用、维护、修缮等责任。四是建立镇街日常巡查机制,将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