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在中秋读月,读的是一圈纯真的月。夜色下,游荡在乡野,无论走到哪里月就在哪里。月下,树影婆娑,村落的夜泛着月的白,少年追逐嬉戏在村落,小时候的天地似是这么大,一片月色,一片飘着白云的天空,就是那时所见的全部。中秋夜,云霞褪去,月亮刚刚升起,人们端着盛放月饼的簸箕上了天台,一早等待月起。那时看月,云是行走飘荡的,月藏在云里,我不知道是月随云起,还是云随月动。月色澄澈时,摆出月饼,燃上三枝清香,朝向天边,合掌作礼,拜月仪式古来有之,今人亦如是效之。月不离天,敬月亦是敬天。
月饼是“敬月”时必不可少的,中秋前已从城里买回来,那时远近驰名的手工月饼,要算城里南昌、益昌等老字号最出名了。没有琳琅满目的包装,饼用纸包着,纸上印着嫦娥奔月的图案。另外,葡萄、柚子、猪仔饼均为供月之用。抬头望月,月里桂花的轮廓清晰,传说里嫦娥就住在月里广寒宫,少年的我想象中的嫦娥,脱俗,冷若冰霜,遥不可及。中秋夜,我在天台上期盼过那弯清月从苍穹中冉冉升起,即便没有歌舞,亦期盼天地永远清宁。
弱冠之年的中秋,我在城里度过。站在城里一隅看月,那夜月色皎洁,只是不时蒙上一层轻纱,若明若暗闪烁不定。那年高中毕业,面临人生重要的抉择,识于微时的旧友却不辞而别,至中秋时仍迟迟未归。我们来自乡下重逢在城里,友谊纯真清澈如月,不是知己更像知己,她的隐没让我多了一份挂牵。那个中秋之夜的我,徘徊在月下怅然若失,几番努力想敦促她回来:大好的年华不应被辜负,青春里挥洒过汗水的人不应被埋没。几许风雨,月里阴晴圆缺,知遇寂寥。多少年后,回想那轮皎洁的明月,梦里依稀是从前的月色。
工作后,漂泊在异乡读月,读的是旧时月里朦胧的牵挂。中秋之夜,一个人徘徊过繁华城市的江边。千江有水千江月,不知此月可是旧时月?抬头怎么看,也总觉得那月没有从前的月圆,桂树的叶子也没有从前那么棱角分明。看月的乐趣一半是打发异乡的寂寞,一半为了应节而已,悠远年代读月的那份闲情竟欲寻它不得。上一次闲情赏月,竟已隔了很久很久。
多年后,重回故乡读中秋月,读的是铅华洗尽高楼上的月。月圆月缺是自然景象,它周而复始,不管在宫城内外还是荒山村野,不独为一隅而亮。它沐浴大地万物,照亮芸芸众生,光而不耀,给人和美的柔性。这一抹皎洁,总是在八月十五这晚呈现给世人最亮丽的一面。 (黄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