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一带一路”来
海外建设者眼中的“一带一路” 5
人物名片
曹慧
关键词:海外产业园区
项目: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职位:招商部高级总监
心声:我们力争将合作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先行绿色智慧现代化产业新城,建成中非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示范区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地处亚非欧三大洲要津,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点,战略地位得天独厚,逐渐成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的示范项目。
30多年前,天津泰达开发区的创始者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开始建设中国最早的开发区之一;20多年前,天津泰达人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再次踏上“拓荒之旅”,在红海之滨播撒下来自渤海湾畔的“种子”。
2008年,由泰达控股和中非发展基金共同成立的中非泰达主导合作区建设,开启了新篇章。从2011年开始,曹慧加入到该合作区的建设当中,彼时正面临着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一些配套设施开发等任务。在一片茫茫的荒漠之上,曾经的“种子”随着时间推移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一座“城”拔地而起。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通讯员 曹雪、田丹 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洪达
先辈“排雷”修路通水电 在埃及建适合中国企业的“社区”
我是在2011年加入到团队中,园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那时第一批到达埃及的泰达人面临的条件更加艰苦,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茫茫的戈壁、荒漠,什么都没有。
那时这片区域属于军事管控区域,地下埋了地雷,先辈们到了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进行排雷。随后,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先做“六通一平”(即通电、通路、通给水、通讯、通排水、通燃气、土地平整)。
到了2008年,我们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由中方主导投资做了一些二级开发,包括建设厂房、住宅。真正招商引资,迎来比较大的突破则是在2011年之后,从那年开始,随着几个龙头企业的正式入驻以及陆续建成投产,整个合作区的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产业“样板”的效果就达到了。
从2011年到2014年这个阶段,园区一期1.34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包括招商引资了几个标志性的大型企业,如巨石、牧羊等都是在这期间集中入区的。也是在2014年底,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了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如公寓、酒店、乐园等,在这不大的范围内,建成了一个适合中国企业入驻的“社区”。
这个“社区”的建成,其目的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到埃及之后,会感觉跟国内的差别并不大。我们从硬件的配套设施,到从投资者角度考虑的生产、生活、办公等需求,基本上在园区内都可以得到解决;而整个园区的设计和建筑风格也是参考了中国的很多文化元素,同时与埃及文化和建筑设计相结合,也是中埃双方文化融合方面的一种探索。
当时电力短缺 出于信任仍解决园区企业用电
在最初阶段,这个项目的招商引资是比较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一开始入驻园区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本身技术能力、防控风险能力较弱,因此企业不断有进来的、也有被淘汰的,这是一个过程。
随着大企业的入驻,起到了非常强的带动效应,但随即也遇到一些烦恼。2011年时,埃及整个国家都是比较缺电的,而缺电对于企业来说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如那个时期引进的大型企业“巨石”,就是能源密集型、高耗能的企业,其入驻的要求就是当地政府能够解决15兆瓦的用电需求。但当时整个埃及都用电紧张,当地政府很难解决15兆瓦的用电需求。
既然企业项目来签约,我们有责任协助企业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为了解决用电需求,我们协调了当地不同的政府部门,最后当地政府出于对中国的信任和对园区的认可,最终为企业解决了12兆瓦的用电。尽管没有达到15兆瓦,但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基本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尊重文化差异 两国员工生活、工作上不断磨合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中埃两国的员工在文化交流上也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
我举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中国的员工即将过生日,埃及的同事在得知后偷偷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打算给他一个“惊喜”。但埃及的员工是按照当地的习俗,将寿星的照片印在蛋糕上,然后再插上两根蜡烛,而且用的照片是那种特别正式的证件照,如果用国内的眼光来看这个蛋糕,可能会误以为是某个人“去世”了一样。所以,当中国员工看到带有自己照片的生日蛋糕时,尽管知道埃及同事是出于好意,难免还是会有些“哭笑不得”。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个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但两国员工依然相互尊重。
打造示范区 合作区进入“战略升级”新发展阶段
埃及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腹地,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其对周边的辐射范围是非常广的。此外,埃及人口1.2亿,其劳动力成本相比周边国家有一定优势,如对水、电、气这些生产要素要求比较高的企业,也能够降低成本,承接产能合作。
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来看,园区的建设对于当地的产业化水平提升乃至推进工业化进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些企业的引进填补了当地该产业的空白。以“巨石”制造玻璃纤维为例,在该企业入驻园区之后,当地才有了玻璃纤维产业。随着之后不断投产、扩大,埃及在该领域的排名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另外,如“西电”制作高压变压器以及高压开关的项目,在引入埃及之前,当地还没有能力生产这种高压变压器;当该企业将我国的技术引进园区后,同样填补了该产业本地化生产的空白,同时推动了当地整个高压电器设备行业的发展。
我常驻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经十年了,每年有两次休假,每次休假时间是20天。所以,算起来我这些年在埃及待的时间比在国内多得多。每次休完假从国内回来后,总会看到一些园区有新的变化,看到新的项目投产。如今合作区进入了“战略升级”的新发展阶段,我们也力争将合作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先行绿色智慧现代化产业新城,建成中非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示范区。
“从1到N”
探索境外园区开发模式“可复制”
近年来,中非泰达在实现“单点突破”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境外园区开发“从1到N”的跨区域复制。目前,该模式已相继在缅甸皎漂工业园区、肯尼亚蒙巴萨自贸区、吉布提自贸区、加纳库马西工业园区等项目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随着合作区的快速发展,中非泰达积极总结提炼境外产业园区开发及运营模式的经验,助力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成立泰达海外研究院,对境外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可行性论证、产业定位、空间规划等内容不断深化研究,并积极应用于实践,不断完善;针对境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人才缺乏问题,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泰达海外学堂”,传播、分享境外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经验。
目前,泰达合作区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境外合作区的示范和经验输出者。中非泰达将持续推动中国与亚非各国产业园区合作机制建设、资源联动,分享十余年海外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助推中国海外产业园区行业发展。
项目简介
占地7.34平方公里 中埃两国多领域重点合作项目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成立于2008年,地处“一带一路”和“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交汇点,是中埃两国在产能合作、贸易投资等领域的重点合作项目,占地面积7.34平方公里。
截至2023年6月底,合作区共吸引145家企业入驻,实际投资额超17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超38亿美元,缴纳税费超2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超5000人,产业带动就业5万余人。不仅有巨石、西电、大运、美的等多家中国各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埃及、阿联酋、加拿大等国家的一些企业也在这里蓬勃发展。
其中,巨石埃及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在海外自主建设的首个大型玻纤生产基地,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在埃及制造业领域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西电EGEMAC高压电气有限公司则从2016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在2018、2019年进入高峰期。累计订货约4亿美元,完成EPC项目23个;美的埃及厨房电器公司则在2021年入驻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深度参与园区建设的埃及员工:
期望合作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园区
刚度过39岁生日的娜赫拉·伊马德是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首席执行官,她参与建设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14年,算得上是园区内的“老员工”。
近日,她向记者讲述起初建设园区时的故事,一情一景仍让她难忘:
克服困难“拓荒”
同事“亦师亦友”
我是在2009年加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项目的。当时这片区域是一片沙漠,没有植被,水和食物获取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建设了,所以园区的建成克服了非常大的困难。当时无论是中方还是埃方,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困难:到饭点了怎么解决呢?我们会让司机开车上高速,到一个小时车程外的地方去买吃的和喝的。
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中方与埃方的员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比如,当时在埃及还没有园区管理和园区开发的先例,所以没有人懂这个行业,以致我“入门”起来非常困难。但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魏建青非常细致地教给我园区开发、园区运营的经验,他会像老师一样为我总结经验教训,帮我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告诉我怎样提升自己。如今魏总已经回中国办公了,但我们仍保持着联系,我遇到了新的问题也会去向他征询意见,我们可以算得上是“亦师亦友”了。
而在风俗习惯上,中方和埃方员工也都彼此尊重,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
2012年,我到中国培训了近一个月,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技能,也让我对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除了学习,我还参观了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更多的了解。
把“不可能”变“可能”
把“劣势”变“优势”
相比园区初期阶段环境方面的恶劣,有关认知方面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困难”。刚开始时,有人对于工业园区的概念和理解还有一定偏差,而且当地也没有相关的开发经验,不理解为什么要“在沙漠里建工厂、建酒店、建公寓、建办公楼”。
但是泰达是有着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工厂,还有与之配套的“生态系统”,把“不可能”“劣势”转变为“可能”“优势”,使其可持续地发展。泰达建设的天津开发区靠近港口,而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同样靠近苏哈那港,如今合作区及周边都开始了大力开发建设,形成了集聚效应,苏哈那港口已经是埃及第三大港口,未来它将会建设成埃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港口。
我期望在未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园区,成为所有园区借鉴的榜样。我也非常期待能够将“泰达模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