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GA13版:东莞新闻

华为新手机产自东莞 宁德时代与东莞携手——

“东莞制造”续写传奇

蒋幸端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东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东莞吸引众多企业进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忠情

  最近,“东莞制造”星光璀璨!8月29日,华为新手机Mate 60 Pro“未发先售”,冲上热搜,这一款华为新手机产自东莞;9月8日,宁德时代与东莞携手,将以“政企合作”模式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未来将以东莞为试点,推进“零碳制造”“绿电制造”。

  另外,考虑到东莞完善的电子产业生态,蓝思科技成立子公司蓝思东莞,落地东莞松山湖;众生药业、汇川科技、拓斯达等一批颇具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在东莞发展壮大;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领衔打造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东莞正努力成为国内最适合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地区……

  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东莞。他们看上的不仅是东莞地理位置的优越,更是“东莞制造”的强大、东莞产业链的完整。从华为到宁德时代,东莞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正续写着“东莞制造”的传奇!

  华为新手机,“东莞造”!

  最近,华为新款手机Mate 60 Pro的热销,让“东莞制造”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华为新手机,产自东莞!华为与东莞的“双向奔赴”,要从很多年前说起。2005年,东莞松山湖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投资协议,设立华为南方工厂,并于2009年正式投产;2012年,双方签订投资协议,设立华为终端总部;2018年,位于松山湖南部的华为溪流背坡村,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东莞,聚集着华为的生产和研发力量,华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在东莞制造,再发往全球。

  华为新手机“东莞造”,是“东莞制造”优势的生动体现。业内人士表示,一部华为Mate 60 Pro成品手机,拥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离不开无数上游间接供应商给予的制造生态链底层支撑。而产业链条完整正是东莞制造的优势之一。

  目前,东莞不仅拥有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厂商,还汇聚华贝电子、航天电子等大型整机代工企业,生益电子、蓝思科技、长盈精密等一批配套企业也聚集于此,整个智能移动终端集群企业数量超3万家,产业链完备,业态不断丰富。从当下的发展格局来看,东莞已经形成以整机制造为核心,元器件及模组、电池及周边配件为主要配套的全产业链格局。

  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2021年,东莞智能手机产量达2.45亿台,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营收超万亿元规模。同年,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也入选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如今,东莞已是全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之一。

  东莞市工信局介绍,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不仅基础雄厚,且产业配套十分完善,已形成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和检测,从基础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制造,从消费类产品到投资类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具备将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的能力,夯实了发展下一代信息产业的坚实基础。

  宁德时代:东莞是制造业投资最好的地方之一

  9月8日,东莞市政府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德时代与东莞联手,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东莞将与宁德时代以“政企合作”模式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为“双碳”目标实现做出积极贡献和有益探索,进一步助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据该公司2023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总收入1892.46亿元,同比增长67.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7.17亿元,同比增长153.64%。

  在东莞,新能源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新能源产业集群上下游相关规上工业企业近2000家,实现营业收入667.32亿元,同比增长11.3%。根据规划,到2025年,东莞以新型储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要突破1000亿元规模。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在上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现场表示,东莞加快产业立新柱,开拓发展新动能,市场主体众多,合作空间广阔。他希望双方共同合作推动打造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以东莞为试点,推进“零碳制造”“绿电制造”,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合作,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新赛道,探索开发新产品新模式,推动东莞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选择东莞?宁德时代董事长、总经理曾毓群认为,东莞拥有“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独特城市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足、动力强、潜力大,无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制造业投资最好的地方之一,双方合作空间广阔。

  一场交流会引来众多“500强”企业

  就在9月8日当天,借着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的东风,东莞在厦门举办了“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系列活动之投资东莞(厦门)交流会——投洽会专场活动。活动吸引了雀巢、辉瑞制药、拜耳、威立雅、罗克韦尔等世界500强、美国500强、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参会,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软件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会企业占比七成以上。

  会上,东莞就银瓶合作创新区、滨海湾新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优势分别进行了主题推介。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叶绍强在推介中表示,滨海湾新区紧连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毗邻港澳,是广深港澳科创走廊重要节点,未来借助多条轨道交通,滨海湾将加快融入广深港“一小时通勤圈”。

  活动现场,拜耳中国区政府事务及可持续发展总经理闫诗音表示,拜耳在医疗健康与农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期待与东莞彼此加深了解,寻求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克诺尔政府事务及市场中国区总经理张丹阳也说,作为世界领先的轨道车辆和商用车辆制动系统的制造商,克诺尔深度参与东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希望继续深耕东莞市场,实现深入发展。记者了解到,活动中,经过实地考察,谢岗镇与福建优琪麟科技有限公司就项目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初步的投资意向。

  会上,东莞市副市长刘旺先介绍东莞的投资优势。他说,东莞区位禀赋优势明显,科创制造基础扎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是东莞鲜明的城市特色,这里投资营商环境良好,城市年轻环境宜居,热忱希望商界精英、广大客商将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优先布局东莞。

  “东莞制造”为何吸引众多龙头企业关注?

  亮点一:产业集群加速成长

  早在2021年,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随后,东莞参与创建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去年,包括“东莞家具”在内的“佛莞泛家居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东莞培育更多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记者了解到,目前,东莞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等三个产业集群处于千亿元左右规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等4个百亿元规模产业集群也正在加速成长。

  东莞市工信局表示,近十年来,东莞产业从集聚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跃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2011年,东莞确立了“五大支柱、四个特色”的产业发展结构。时至今日,五大支柱产业仍是东莞规上工业的重要支撑。所不同的是,东莞在“五支四特”的产业底色基础上,不断培育涌现了一批新产业、新动能,产业配套更趋完善,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

  亮点二:科技创新为“东莞制造”注入“活水”

  在东莞松山湖,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领衔打造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走出了李群自动化、云鲸智能、逸动科技等一大批新锐科技企业。同时,这里还有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聚集,科研力量、科技创新源源不断为“东莞制造”注入“活水”。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8年对外开放运行,散裂中子源已累计完成10轮开放运行,一年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拥有约4800个注册用户,完成课题1000余项,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创造出一批源头创新硕果。

  如今,东莞已经打造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并推动技术创新活跃度迅速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创新人才指数排名全国17,居全省第三;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4.0%,居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099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东莞总研发投入的比重超过80%。

  亮点三:“东莞制造”不断升级

  东莞拥有工业企业21万户,规上工业企业1.3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4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193家……东莞制造实力雄厚,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东莞制造”正向“科创制造强市”升级。

  早在2014年,东莞“机器换人”大幕开启,以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为抓手,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率先实施机器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如今,东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规模位居全市五大支柱产业中第二位。东莞市工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规上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93亿元。全市智能机器人产量合计159.39万套。其中,工业机器人17477套,服务机器人157.64万套。

  “东莞制造”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升级!8月30日,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公示,东莞以全国总分第二的高分入选。目前,东莞约1.3万家的规上工业企业中,近一半已经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跻身全国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东莞提出,要以不亚于十年前“机器换人”的坚定信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 DGA13“东莞制造”续写传奇 蒋幸端2023-09-13 2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