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博览周刊·诗意

飞针走线 绣出艺术人生

卜松竹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梁秀玲

广绣作品

广绣文创作品

   广绣作品

  非遗在身边⑥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广绣与湘绣、蜀绣和苏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广绣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远看醒目,近看精细,繁而不乱。

  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 广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时还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物像形神兼备,充分地体现广绣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

  2006年,广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又列入首批文化和旅游部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如果从唐算起,广绣在岭南大地上盛放已有千年。那么,如何让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得以接续历史的辉煌,成就未来的光彩呢?在广绣名手梁秀玲那里,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曾经

  家家有织机 户户有绣娘

  1974年,梁秀玲出生于广州小谷围北亭村的一个广绣世家。家传的广绣到她和妹妹这里,已经是第五代。自清代1838年始,这个几代都从事广绣业的家族,在北亭村这个广绣发源地之一的岭南小村里,和众多有名或无名的绣娘们一道将丝线幻化成绚烂的世间万物,经由外贸商人出售到世界各地。

  梁秀玲自幼受先辈广绣艺术感染,从6岁开始就对广绣产生浓厚兴趣,并随母亲拈起了绣针。“我们小的时候,村里的女孩子,到了12岁,没有不会绣的。”北亭村的“姑婆屋”是以前“派花”的地方。“姑婆屋”是村里多位不婚嫁的“自梳女”共同出资买下来的。对在这里集体居住的她们来说,绣花是补贴家用的生计来源。她们有成熟的产品订制和销售途径,村民们从这里拿订单后回家刺绣,绣成后的产品也经过这里进入市场。梁秀玲说:“那个时候每天一做完作业,妈妈就催着赶紧去绣花。当时绣花是生计来的嘛,反而有时候对作业都不那么重视。”

  广绣有纷繁复杂的针法,在外婆和妈妈的悉心传授下,她和妹妹从简单到复杂,一点点掌握了这门技术,并且在日久的实践中,将之变成了极富个人特色的艺术。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北亭村的绣花业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逐渐衰落。许多带着刺绣技艺的村民陆续另谋出路,但梁秀玲却依然坚持了下来。一度,她的做法被不少人认为难以理解,但她将广绣视为一种人生事业,在这一深邃的艺术天地中一往无前地驰骋。

  在广州番禺新造镇谷围新村的工作室里,梁秀玲和妹妹、女儿等人的广绣作品挂满了墙壁,堆满了地面。花鸟、山水、人物,题材繁多。在这庞大的广绣海洋中,梁秀玲的作品还是很容易被认出来。那种由针法细腻多变、分色精细大胆,层层加色、叠绣造成的光亮感、明丽感,给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感受。看着她的作品,有时就好像在看带有些印象派味道的油画,多样的色块在画面上跃动,造成“体积感”和迷人的光影效果。

  梁秀玲曾修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岭南工艺高级研修班。学院派的体系对她影响颇深。她说,广绣传统的口传心授让很多古老而宝贵的针法、技法得以保存至今,但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表现力的极限,广绣也不例外。想要在前人佳作的基础上得以突破,必须打破艺术门类的藩篱,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引入最新的创作理念、思想,以及技术,在回应时代审美发展的同时,也主动地去引导人们对美的感受。而现代的美术学院在这方面恰恰有着最前沿的触觉,最广博的视角。她还将绘图引入广绣粉本的绘制中以提高效率,以现代技术为传统工艺添加“助推剂”;又将广州塔、珠江夜景、余荫山房等本地标志性景点一一绣出,开创了别具一格的画面语言。

  如今

  重品牌塑造 产品生活化

  今天的梁秀玲,名字前面挂着一长串的头衔:广绣高级技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国家级项目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十大杰出乞巧传承人”……这其中,“南粤广绣”“梁秀玲广绣”品牌创始人,是她格外重视的称号。她说,品牌的塑造对于传统工艺来说特别重要,是行业、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或许是自小就在不经意间参与“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启蒙,梁秀玲对于“市场”有着特别的重视,也有着过人的敏感。在她看来,一门非遗项目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单靠“补贴”肯定是不行的,“广绣历史上就是出口到外国,做市场”,她说,今天的广绣从业者们,也必须到市场里去迎风激浪,面对挑战。

  多年在市场中的摸爬滚打,梁秀玲看到广绣市场销路的变化,也看到广绣从热衷创作“精品大作”到重视生活化产品的转变。这门手艺所面对的市场,就像它那变幻万千的花色一般,也不停地在变。

  市场变了,产品,以及产品的营销模式等一系列相关环节,自然也要变。梁秀玲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一方面加大了生活化产品,如日用广绣、广绣文创等的研发和生产,另一方面也与室内装饰等领域的业者合作,将广绣用于室内装饰,如屏风、隔断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梁秀玲的工作室里有一件尺幅巨大的屏风,青绿山水的恣意铺陈,很容易就让人认出:哦,《千里江山图》。这就是梁秀玲和她的团队推出的创新广绣作品之一。走近看,画面并非全部由刺绣构成,但举凡那些关键的部分,比如山峦的起伏、河川的曲线,绣线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让画面呈现出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立体感。

  梁秀玲告诉记者,这类将广绣与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做法现在颇受欢迎。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客户,所有的场合都需要纯刺绣的作品,但很多时候,大家又希望在室内装饰里能体现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或者岭南风味。而如此这般将广绣转化为装饰手法的一种,就大大提升了广绣的适用范围,以及市场的接受度。

  未来

  看重年轻人 增厚“基本盘”

  梁秀玲擅长利用丰富多彩的色线和新刺绣技法来完美表达花鸟、动物、风景、瓷器及人物肖像,所创作的作品已获得全国各类工艺美术评比金奖银奖数十项。而她的艺术天赋和在这一领域中的专注精神,也传给了自己的一对儿女。

  女儿梁晓曼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后于清华美术学院进修,现在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坊——粤绣工坊产业教授,作为广绣的新生代向社会传递广绣新魅力。她设计出多种广绣衍生产品,如广绣软装屏风、挡间、广绣书册文创产品、广绣日用品等。

  儿子梁可维,是广绣新生代“花佬”,五六岁开始拿起绣花针学习穿针分线,如今在多所院校中担当广绣老师,如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天河外国语学校、汇景实验学校等,将广绣传播给更多的年轻人们。

  绣色著风尚,丝针续雅意。在开创艺术的新天地同时,梁秀玲依旧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2021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博物馆、高校、传承人、设计师等多方资源,共同开展了《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项目课题,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复绣并数字化记录20个广绣传统图案。梁秀玲正是复绣的艺人之一。她告诉记者,复绣要求对传统针法及组合形式的精准还原,而这非扎实的功底和多年的实践所不能为。“作为传承人,我们需要带着广绣往前走,开拓新路,也需要把前辈留下来的优秀的东西保存、传承下去”,她说。

  “广绣要传承发展,就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这一行,进入这一行”,梁秀玲说。作为传承人,梁秀玲认为自己有责任带领更多的从业者打开广绣的空间,也有责任让广绣更好地发挥社会效应,助力更多人走入美好生活。她的团队里有众多专职绣娘,也与更多兼职绣娘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到《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巨作,小到案头摆放的广绣文创,许多作品都是经由众多绣娘的携手合作而诞生,获得的经济收益也补充了一些绣娘的生活所需。“传承人,是说你要有传承能力。这个传承能力并不仅仅指你自己、自己家怎样一代代传下去,更重要是看你有没有带动能力,有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门手艺中来,让它的基础不断地增厚”,她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诗意 A11飞针走线 绣出艺术人生 卜松竹2023-09-11 2 2023年09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