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视觉

约10厘米长活虫寄居小伙大脑13年 广州神经功能科医疗团队开颅“捕虫”

脑内“捉虫记”

李波、肖桂来、李鑫

本文字数:3311

闫学强医生团队为小张施行显微镜下脑裂头蚴取出术。

术前,闫学强医生和团队召开研讨会,详细商讨手术方案。

术前,闫学强医生再一次仔细研究颅内磁共振增强片。

闫学强医生率团队进行手术。

术后,闫学强医生检查小张手术伤口恢复情况。

取出后经测量虫体长约10厘米。

临出院前,闫学强医生握紧小张的手,测试小张右肢体力量的恢复情况。

  年仅24岁的小张,受疾病困扰13年之久。2011年,小张在安徽的医院确诊为脑裂头蚴,幼虫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这条寄生虫导致小张右侧手脚偏瘫,语言功能下降,在当地定残机构评级为二级残疾。

  十几年来,小张与家人始终没有放弃治疗的机会,先后奔波于安徽省、广东省多家医院,最终在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寻得转机。

  在神经功能科闫学强医生的带领下,历经7个小时,手术团队从小张脑内取出一条约10厘米长的成虫,成功为小张解除“障碍”。据悉,该手术为番禺区首例开颅脑裂头蚴取出手术。

  ■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 波、肖桂来摄影报道

  近日,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功能科闫学强副主任医师团队完成了一项高难度的开颅手术,成功在一位被困扰了13年的年轻患者大脑内捕捉到一条裂头蚴活虫。虫体长约10厘米,虫子取出后在手术托盘里还蠕动自如。

  人类大脑结构极为复杂,1000亿个神经元、上万亿的突触连接形成迷宫般的大脑网络,堪称“生命禁区”。在大脑内实施手术取虫堪比在豆腐里挑发丝,难度极高。广州日报记者深入医院采访,还原了这段令人惊心动魄的脑内“捉虫记”。

  活虫在小伙脑子“游”走13年

  今年24岁的小张,是个性格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阳光小伙子,很难想象他已经被病魔折磨了13年之久。

  早在2010年,年仅11岁的小张突然出现右侧手脚麻木的症状。本来以为只是休息不好引起的短暂症状,没想到一个星期后,症状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加重。家人得知后,立即带着他到当地医院检查治疗,磁共振(MR)显示:左侧丘脑病变,具体原因查不出来。随后,家人带着小张到安徽某三甲医院就诊,通过抽血、脑脊液化验检查,显示脑裂头蚴抗体阳性,确诊为脑裂头蚴病,也就是说,小张脑内有一条寄生虫。

  随后的这13年间,家人带着小张先后奔波于安徽、广东等多家医院求医,定期复查磁共振,观察活虫的位置,但是一直没有最佳的手术时机。到今年,活虫在小张脑内已“游”走了13年之久,其右侧肢体偏瘫,语言能力下降,在当地定残机构评级为二级残疾。

  “我们也差点坚持不下去了,但孩子很乐观。我们奔走多地就是为了找到好的治疗方法。”小张的妈妈说。经过多方打听,小张妈妈找到了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功能科闫学强医生。

  “结合小张的病史及10余年来所做的磁共振(MR)检查可以看出:寄生虫一直在活动,‘虫巢’最早出现在左侧丘脑,随后游走到脑干,之后又返回左侧丘脑,这些都是重要的功能区,进行取虫手术风险非常高。今年8月,磁共振(MR)检查显示虫体已经游走到大脑左侧颞极,位于大脑相对浅表的区域,该处被认为是脑部‘哑区’,手术相对比较安全。”闫学强带领神经外科团队反复进行病例讨论,认为现在是做手术的最好时机。如果此时不采取手术治疗,虫体可能游走到深部脑组织、重要功能区,从而丧失手术时机,影响身体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经与小张及其父母多次沟通,闫学强医疗团队决定马上为小张进行开颅手术,从脑中取出这条虫子,铲除病根。

  与虫子“周旋”半小时,终于成功“捉”虫

  闫学强介绍说, “手术的难度在于病变虫体为活体,可能出现游走,虫体游走轨迹不定,有可能继续向深部或功能区移动。”

  8月16日上午9时许,在手术麻醉医生以及多科室配合下,神经功能科闫学强医疗团队为小伙施行“脑裂头蚴取出术”。

  “经过手术前反复讨论,我们确认活虫的位置在大脑左侧颞极处。完成开颅后,打开厚厚的一层硬脑膜,病灶区域一下子就暴露在眼前了。”曾经完成过20多例开颅脑裂头蚴取出手术,经验极其丰富的闫学强告诉记者,与其他脑组织表面形态不同,这个区域明显看到有一些硬结样瘢痕和粘连,脑表面有点像厚厚的蜘蛛网,这是因为虫子寄生之后,形成了“虫窝”。锁定这一区域后,闫学强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开始“寻虫”。

  手术取虫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操作,视野更清晰,分辨更容易,从而避免遗漏虫体以及避免造成脑组织损伤。闫学强使用专用镊子和钩子,一点点拨开硬结区域,循着“虫窝”隧道“顺藤摸瓜”,慢慢地深入,突然一个蠕动的白色面条状组织出现了,“我拿钩子去轻轻触碰它,它明显作出往里钻的动作。这时,我心里有谱了。虫子找到了!”闫学强说。

  接下来,就是最艰巨的取虫环节。在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下,闫学强慢慢拉动着白色面条状组织,“取虫很讲究技巧,不能用力硬拉,如果动作太大可能导致裂头蚴头节断在脑内,如果头节遗留在脑内,虫体仍旧能够存活,那手术就失败了。”闫学强讲述到,取虫过程中,他以巧力与虫子“周旋”,当虫子有明显用力往里钻时,他就停下来;当虫子停下来,放松了警惕,他就慢慢地镊住虫体往外扯动,这样几毫米几毫米地往外拖动,大约用了半小时,一条长条形活虫被完整取出。

  脑裂头蚴取出手术成功的标志是将头节完全取出,“脑裂头蚴头很大,前面还有一个裂口,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闫学强说,当看到虫子头节完全被取出来的时候,自己才放心下来。虫子被取出后,被放置在手术托盘内,仍在不停蠕动。经测量,这条裂头蚴虫体长约10厘米。

  取虫完成后,手术就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闫学强医疗团队将“虫窝”组织切除掉,彻底消除病灶,然后再进行手术缝合,复原固定颅骨,这场手术共历时7个小时。术后第二天,小张已经可以下床行走。8月27日,小张正式出院。

  解除了病魔困扰,小张的笑容更加灿烂了,“我今年才24岁,我的人生才刚开始,谢谢闫主任团队的精心诊治和护理,我以后会更加珍惜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让生命充满意义。”

  焦点关注:

  裂头蚴是怎么活着“游”到人脑中的?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偶寄生于人的肠道。

  人类主要通过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肉而感染,也可通过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食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受到感染。当人进食了含裂头蚴虫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的食物后,虫卵先是在人的肠壁上吸附,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

  脑裂头蚴病是由于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脑部所引起的疾病,流行于东南亚国家,我国以南方多见。我国脑裂头蚴病占裂头蚴病的10%左右,裂头蚴在脑组织内游走并长期存活,临床症状以癫痫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头痛、肢体轻偏瘫、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等。

  裂头蚴寄生在大脑中的位置不同,导致症状不一。开颅手术取虫是目前治疗脑裂头蚴病最有效的方法。

  医学指导/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功能科副主任医师闫学强

  新闻时评:

  妙手仁心 杏林春暖

  医疗科技自诞生那天起,其使命就是为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提供坚实保障。若没有坚实可靠的硬件设备,便无法精准定位病灶,活捉成虫。小张求医的十年,是医学进步史的缩影,科技越进步,条件越成熟,就有越多生命治愈的可能。

  小张与闫医生的故事之所以动人,还在于两者相互信任,写下一段医患双向奔赴的佳话。当流言蜚语不断蚕食医生的信心,来自病人的信任就变得尤为珍贵。也许在漫漫求医路上,小张也曾想过放弃,但求生的意志驱使他向前,来自医者的关怀始终温暖着他。没有十余年来小张的坚持,闫医生也不能清楚地观测虫体的活动状态,把握最佳手术时机。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他们也需要被肯定。和教师、警察、法官一样,他们的成就感源自奉献和被认可。利他主义的精神能让他们不计代价地付出,但若没有患者及社会的认可,只有一味地奉献,天秤就会失衡。长此以往,普通百姓的就医权益也会受损。  (李鑫)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视觉 A15脑内“捉虫记” 李波、肖桂来、李鑫2023-08-30 2 2023年08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