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八月 2023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第A7版:美术·闲情

不强求

周恒祥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有天在家无事,我想约老友小张一起打牌,便发微信给他:在菜园?过来打牌如何?小张其实不小,我们退休后,互相称呼都用“小”调侃。小张一有空就喜欢侍弄自己的小菜园。过了半小时,小张回复两个字:在忙。又过了一会儿,发微信给我:在外面。

  用三言两语回复我,说明他此时很不方便,虽然我很想组个局儿,但不会再强求他,也不会打听他在忙什么。

  次日小张打电话给我:昨天真不好意思,几个亲戚远道而来,我忙于接待,失约了。

  其实他不用解释什么,朋友在忙,就不打扰;无空赴约,便不强求。这是我与朋友间的一种默契,是一种良好的相处之道。

  我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师兄阿彬跟我们一起小聚,聊得正起劲,一个电话响起:“阿彬,赶紧过来跟我们喝茶,在老地方!”阿彬说:“我正和几位师弟相聚,去不了,改天再约吧。”电话那头传来“命令”声:你赶紧过来,都是老同事,不来就是不给面子啦!阿彬有点为难,但还是拒绝了,毕竟是先约了我们,而且还答应了买单,哪能说走就走?挂断电话后,大家都有点尴尬,影响了聚会的心情。强人所难,纵使是相熟之人,也会让人感到心里不舒服。

  不强求,体现的是对朋友的尊重。要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别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没空也很正常,不能总是叫人迁就你,打乱别人的生活节奏。

  由于我的人缘比较好,有年轻人向我请教朋友间的相处之道,我特别提醒他对朋友要做到不强求,不要打着“我们很熟”的招牌,就没了边界感。

  我举了个例子。朋友圈里有位王君,喜欢写作,日写一篇。每天早上都要把前一天写的文章发到各个群里,发到自己的朋友圈,甚至特意发给微信好友。出于礼貌,又是常见面的朋友,不点赞总是说不过去,起初大家都纷纷点赞,还有的留言表扬一番。问题是,他每天都发,要求你提出意见,还要点赞。时间一长,这成了大家的一种负担,大家都有了厌倦情绪。但王君仍然不依不饶,在群里抱怨大家这么熟都不点赞,甚至私信给众人,要求点赞和评论。如此强求的结果是,大家慢慢都躲着他,不理会他。

  不强求,是对朋友的理解,特别是朋友有事相求时,最怕强求。能帮的,朋友自然会帮,帮不上忙的,强求只会让朋友为难,影响友情。

  好友小周就曾向我吐过苦水:他有天接到老同事的电话,说女儿在小周学生所在的单位找了个工作,希望小周叫学生多加关照。小周说,我的性格大家都了解,不好意思张口求人,而且与这位学生自毕业后就没联系了,于是便向老同事解释自己帮不上忙的原因。但老同事感觉失了面子,到处说他不想帮忙,人走茶凉,小周也很生气,从此,双方形同陌路。

  让人为难的强求,生活中还有不少,比如向朋友借钱、借车,在饭局强行劝酒……若是尊重和理解朋友,就算是小细节也不会倚“熟”卖“熟”,让朋友为难。

  不强求,大家相处才能轻松愉快,友情才能细水长流。朋友之交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少掺杂利益关系,多相互理解包容,彼此相处舒服。

  强求的友情不甜,不强求,朋友才会久处不厌。梁实秋曾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而我理解的朋友之间的“淡”,便是不追问、不越界、不强求。没有强求的关系,才会处得来,处得甜,处得久,这是朋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

  (周恒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美术·闲情 A7不强求 周恒祥2023-08-20 2 2023年08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