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共同居住在一套房子里,是怎样的感受?据《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显示,我国有65.5%的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仅26.8%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而另一方面,一些在大城市求学和工作的年轻人又难以负担高额的房租。那么,如果由独居的老年人提供房屋,让年轻人以较低价格租住,既减轻了经济压力,也能缓解老人的孤独,会不会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有益尝试?
记者了解到,这种“跨代共居”的养老模式已成为一些欧美国家的新潮流,而国内一些城市也已经在进行类似的实践探索。这些住在一起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彼此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实习生 赖子瑶 祝明月
中国留学生与巴黎“老房东”:
最简单的陪伴往往最温暖
回忆起在巴黎与81岁的老奶奶Geneviève共同度过的两年时光,来自中国香港的“95后”女孩Tiffany颇有感触地说:“那里是我的第二个家,她是我除父母外最亲的人。”
一开始,初到巴黎留学的Tiffany犹豫要不要去老奶奶家寄宿,但对方主动邀请她去家里参观。“见面后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只有不停地笑;后来随着我法语的进步,和老奶奶吃饭聊天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她非常幽默,随后她更邀请我一起过圣诞节,让我感觉像是她家里的一分子,我就决定住下来了。” Tiffany说。
2021年受全球疫情影响,Tiffany基本每天都待在老奶奶家上网课,两人有了更多相处时间。“每天大概下午三四点,奶奶就会溜进我的房间,问我要不要和她一起喝茶。并且我的住宿费不包含每天的午饭,但她不在意价钱,经常邀请我和她一起吃。”
在老奶奶的陪伴下,Tiffany那段留学生活完全不觉得孤单。“我和她相处了大概两年半,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我非常感恩能够遇见Geneviève,是她让我第一次体验到跟奶奶相处的美好时光。”
Tiffany介绍,Geneviève老奶奶20年前就离了婚,没有养育孩子,但她非常积极地对待人生。“她时常保持着好奇心,以前喜欢用邮件给我分享有趣的文章,后来她让我教她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熟悉使用后,她经常会给我发很搞笑的贴图。奶奶也会邀请我的同学们来家里玩,过节的时候还特别准备了我喜欢吃的中国特有的水果,真的超级感动。”
Geneviève奶奶对Tiffany无条件的好,也收到了Tiffany的暖心回应。“有一年奶奶生日的时候,我带她去了一个价格比较昂贵的餐厅,然后请人为她唱生日歌、送蛋糕,她事后跟我说,那是她永远会记住的一天。”
在Tiffany看来,最简单的陪伴往往也是最温暖的。日常与Geneviève奶奶聊聊天、分享最近的生活点滴,她都会觉得很满足。
异地也有家的感觉:
“80岁老爷爷给我煮了一碗面”
今年25岁的小陈在几个月前参加了高爷爷的葬礼。高爷爷和她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小陈却哭得很伤心。原来,三年前小陈从杭州某高校毕业后来到浙江嘉兴找工作。经中介介绍,她租住了时年80多岁的高爷爷的房子。高爷爷的子女长期在外打工,唯一相伴的孙子也在今年去了外地上大学。独居的他心里充满了孤独,于是才将家里的房间出租。
刚开始,小陈和高爷爷的相处并不算愉快。“我租的是一楼的一个房间,高爷爷住在二楼,但他经常会来敲我的门,就为了看看我在做什么,有时就是想找我聊天。”小陈觉得高爷爷的举动会打扰她的正常休息,于是她平时很少跟高爷爷交流。
直到有一天晚上,小陈为了赶一份项目策划书一直待在房间里没吃饭,那个时候,高爷爷再次敲了她的门。“当时我正忙得焦头烂额,听到敲门声时特别烦躁。”但当小陈打开门的时候,却看到了高爷爷手里端着一碗面。小陈当时就愣住了,原来高爷爷看她没时间吃饭,便为她煮了面。
在那之后,小陈不再反感高爷爷的一些日常互动。“我跟高爷爷孙子年纪差不多大,他一个人在家太孤单了,所以把我当成了孙女。”到后来,小陈开始跟高爷爷一块吃饭,两人在周末时一起去买菜,然后做饭,吃完饭后一起出去散步。小陈说,她在高爷爷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这样的生活模式大概过了两年多,后来小陈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去另一个城市生活,离开的那一天,她再次联系了中介,希望对方可以为高爷爷介绍合适的年轻人继续租住。“在我租房的日子里,高爷爷从没有涨过房租,伙食费也给我免去了,我只是为他做了力所能及的一些事。”小陈说。
谈到“跨代共居”,小陈表示:“年轻人独自在外漂泊不容易,把老人当成自己家人,可以让自己在异地也有家的感觉。如果能够很好地满足双方的需求,这种模式就有机会得到推广。”
体验“跨代共居”三周:
为老人完成心愿 跨越隔阂互相治愈
国内近年来也开始了“跨代共居”的实践探索。在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下,综艺节目《屋檐之夏》在2021年邀请了3位独居上海的老人与8位沪漂青年开启了一场为期21天的“跨代共居”体验,呼吁公众关注老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记者采访到了参与该节目的意大利男孩阿雷与中国女孩叶嘉雯,当时他们与独居14年的朱爷爷共同生活了三个星期,那段时间里,他们带着朱爷爷拍艺术照、联系其亲孙女回来探望、还在百乐门为朱爷爷举办舞会,完成了他的心愿。
“第一天见到朱爷爷时,我心里有一种来自未知的不安。”27岁的阿雷说,“我不知道对方看到我会怎样想。”但令阿雷意料之外的是,朱爷爷非常热情。“他跟我聊了很多东西,后来就没那么尴尬了。”
“我家现在有非常多的茶具,有关茶的知识都是朱爷爷教我的。” 除了传统文化,阿雷也感受到了朱爷爷新潮的一面。“朱爷爷经常一整天都在外面跟朋友见面,他腿脚不太方便,却不用拐杖,整天拖着一个行李箱;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能接受男士化妆,这让我很惊讶。”阿雷说。
在阿雷看来,很多独居老人羞于表达,但其实内心希望年轻人关心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这种跨国交流,对于我们外国留学生学汉语也有很大帮助。”
在上海工作的音乐剧演员叶嘉雯今年25岁,在节目开拍前,她就已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90岁的朱爷爷。“那年我在餐厅吃饭,看见隔壁桌独自吃饭的朱爷爷。他跟我外公无论长相还是打扮都非常像,当时我就跑去跟他说:‘您长得和我外公很像,能不能跟我说说话?’他说‘好’,我们就交换了联系方式。”从那以后,遇到有的事情无法跟家里讲,叶嘉雯便会找朱爷爷倾诉。
而在那三周的共居过程中,叶嘉雯与朱爷爷之间始终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我们会讨论彼此对问题的看法,但他不会对我说教。”
节目结束后,叶嘉雯多次邀请阿雷带着朱爷爷一起去看她演的音乐剧。“我有个遗憾,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还有我的恩师都没机会现场看我的演出,但朱爷爷是有机会的,所以我不希望留下任何遗憾,他们来看我演出时我是很开心的。”
后来,不少年轻人向叶嘉雯寻求跟长辈相处的建议。叶嘉雯表示:“老人终究是为我们好,只是不善于表达。作为晚辈的我们应该更冷静地去与长辈沟通、换位思考。”
说到“跨代共居”,叶嘉雯觉得:“年轻人应该学会与老一辈交流,即使观点不一样,也应该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两代人是能够相互治愈、跨越年龄隔阂成为朋友甚至亲人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跨代共居将成为老幼互惠的新养老选择。”
“跨代共居”在养老院的探索:
为年轻人减租 给老年人慰藉
“入住养老院的年轻人为养老院里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可以减免房租。”近年来,“跨代共居”作为一种互助养老的新模式,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州等多地的养老院试行,该模式在减轻年轻人租房压力的同时,又能给予孤独的老年人一定的生活慰藉。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杭州市某养老院与当地民政局开办了一个名为“陪伴是最长情告白”的项目,不少“90后”选择入住,他们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来抽空陪养老院的老人共同生活。每个月助老志愿服务20个小时,只需支付300元用于水电费、物业管理费、能耗费等。今年8月,该养老院开启了第三次年轻人陪伴招募,每月陪伴服务时间要求不少于10小时,仅支付300元管理费即可入住。
在广州,海珠区某养老院也推出了“时间银行”项目,其中有一项是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食宿,由大学生为老人提供义工服务,这一项目曾招收过一批来自某高校护理专业的大学生。
佛山某养老院也在国内较早实践“跨代共居”:对于入住这里的年轻人,养老院有一些硬性要求,除身体健康外,一定要有能够服务老人的技能,如帮老人安装电脑、教老人使用设备、为老人表演节目等。“最重要的还是性格好,对老人有耐心。”该养老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入住该院内的年轻人和老人都是“1对1”模式。
相关链接:
“跨代共居”在国外的实践如何?
“跨代共居”可追溯到西班牙地中海港口城市阿利坎特。最初,当地政府为老人量身打造“老人村”,尽管生活环境优良,但老人感到孤独;因此当地在2003年推行“跨代共住计划”,让收入低、有爱心、有社工经验的青年入住。
在荷兰小镇代芬特尔,一家养老院在2013年提出了“跨代共居”交换计划,要求平时和院内老人一起用餐、聊天,教老人使用电脑或购物,就能免费提供宿舍给大学生。
在日本多摩市,一家共居住宅公司让租客以类似家庭的生活方式共居,成员从老人到小孩、单身至小家庭都有,他们有独立的起居室,但是共享厨房、餐厅、洗衣房等公共空间。
此外,加拿大政府开办了一项名为Canada Home Share 的项目,旨在帮助联络租房的学生和家中有空房的老人,用服务减免房租,实现共居;而澳大利亚也搭建了类似的项目,帮申请者进行匹配,为年轻人和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