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非遗里的“武林”

李家驹
周振江
何昭明

  非遗在身边④  

  文化瑰宝代代传承

  千年羊城底蕴丰厚

  从霍元甲到黄飞鸿,从《射雕英雄传》到《绝代双骄》,从“依稀往梦似曾见”到“傲气傲笑万重浪”,岭南的武师、文豪、歌者、影视人曾一道织就一个浪漫壮丽的武林。

  漫步在广州城中,能寻觅到李小龙的故居、黄飞鸿的旧迹,也能听到许多武林中人的传说和故事。

  那么在现实中呢?市井之间,是否依然藏着中国人珍视的侠义精神?

  的确有。

  在广州已经公布的八批市级非遗项目中,与传统武术有关的就有十几项,如咏春拳、洪拳、螳螂拳、龙形拳、太虚拳、黄啸侠拳法……每种拳法的背后,都是一代代“武林人士”真实的人生。

  如何让岭南武术更加深入人心?我们采访了几位“武林中人”——李家驹、何昭明、周振江,看看他们的所思所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受访者提供

  黄飞鸿派洪拳 从电影走入现实

  黄飞鸿派洪拳

  刚柔并济实用性强

  在广东的武林江湖上,黄飞鸿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其所属洪拳,便是岭南地区影响最大的拳术之一。洪拳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经过清代和民国的发展,洪拳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如珠三角地区的铁桥三、黄飞鸿、林世荣,湛江茂名地区的黄金龙、林伟龙、黄庆龙等。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得洪拳流传于世界各地。在清末广州三元里的抗英斗争和湛江寸金桥抗法斗争中,都有洪拳弟子留下的烙印。

  黄飞鸿派洪拳是洪拳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动作舒展紧凑,朴实无华,变幻多端。既有外家拳的“硬”,又有内家拳的“柔”,实用性强,长攻短打,攻守交织,具有实战和健身双重价值。

  黄飞鸿祖籍南海西樵,成名于广州,在武林中有“虎痴”雅号。他一生医武结合,徒弟众多,在设馆教拳的同时,“宝芝林”医馆是其主业。黄飞鸿派洪拳传承到第四、第五代,传承人摒弃门户之见,结合各派所长,在不失洪拳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洪拳。

  “全能”高手何昭明

  独门兵器十一节软鞭

  洪拳(黄飞鸿派)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昭明,现为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广州市一级教练员、国家一级裁判员,广州市武术协会委员,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外聘专家。何昭明指出,高明的医生要“治未病”,治未病即“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最积极的办法就是修身养性蓄气,锻炼身体。

  从资历上看,何昭明可谓少年成名。1974年,他就获广州市传统武术锦标赛少年组长器械第一名,1976年获广州市传统武术锦标赛男子少年组全能笫三名、其他器械第二名,1978年获得广州市第七届运动会全能第三名、其他器械第二名,1981年获得广州市武术表演赛软器械第一名。如今,他在海珠区少年宫、北山小学、黄埔小学、仑头祠堂等广收徒弟。

  这位“全能”高手又是一位非常重视传统习武做法的武者,他强调,入门应先“伏虎”,“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扎实,进步的空间就大,以后成才的机会就多。初学者习练‘工字伏虎拳’,可锻炼其手臂的上三关和腿部的下三关,使习练者‘不练桥而桥自硬,不扎马而马自坚’,直至拳、掌、指、桥、腰、腿之功力在循序渐进的习练中得到加强。”

  在拳法上,何昭明精通鹤形拳,器械上以十一节鞭为独门兵器。他告诉记者,洪拳技击手法基本上都是模拟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动物形态及其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之所以主攻“鹤形”,是希望结合自身的特长,利用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以柔制刚,以巧取胜,“击一点而制全身”。至于器械,则注重充分发挥自己速度快的特点,主攻特别难练而变化莫测的软器械。俗话说“宁练十年刀和枪,不练一年鞭和钩”,可见软器械特别难练,但何昭明对单鞭、双鞭、单刀鞭、绳标、飞砣等软器械都有较深的研究,对十一节软鞭更视为独门兵器,还自编了一套习练口诀:“身正肩平腰轴转,鞭顺与身平衡计。肩松肘棉手腕软,五指如钢鞭尖挥。前后进退疾迫步,步步丁八不宜低。跨步出横要迅速,步到弓高腰力齐……”

  何昭明的弟子数量众多。他就如当年黄飞鸿那一代的武者一样,以不懈的推广和传播,将强健的精神,充沛的活力,注入更多人的身心。

  武艺点拨 

  气到、力到、声到,攻防意识贯穿整个动作

  养气练气是一切武术训练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洪拳更是讲求身体内外的协调锻炼,在内神上要目力凝视、耳听八方、意守丹田、力贯双腿;在外形上先要做到头平、身正、沉肩、坠肘、含胸、团胛、圆背、立腰、脚趾抓地;内形上要舌顶上颚、收腹、敛臀。未动时以意调气,发动时以气催力,点到时以声助威,意随身走,阴阳互变,五行互通,做到气到,力到,声到,将攻防意识贯穿整个动作之上,再通过眼神配合表现出来,做到形神兼备,以体现出精、气、神的效用。

  熊式易筋经

  由内而外强身健体

  李家驹的动作敏捷有力。

  取出一饼普洱,掰下一块,放进茶壶,冲水,醒茶,出汤,沏进瓷杯,放到你面前。整套动作干脆利落,带着寻常品茶时见不到的劲道。

  2022年,熊式易筋经进入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前不久,李家驹成为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易筋经,听起来很神奇的名字,难道在生活中,真的存在?

  武侠中的顶级“神功”?

  此易筋经非彼易筋经

  作为经典武侠小说中的顶级神功,易筋经是知名度极高的“IP”。那么,什么是易筋经?

  李家驹介绍, “‘易’字的意义是改变,也指改良或增强之意。而‘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也就是说,所谓筋,在器质方面,除肌肉外,还指与肌肉邻近的筋腱、血管、神经等组织;在功能上,即指肌肉的运动和力量。‘经’则指方法。合起来说,易筋经就是改良和增强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

  熊氏易筋经源于梅县  

  从口授身传到整理成册

  李家驹介绍,在众多易筋经流派中,熊氏易筋经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全称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三级呼吸法,简称易筋经呼吸法。其发源于广东梅县熊家。

  熊长卿是梅州泮坑人,曾创办广东精武会(后改称广州精武会)、汕头精武会和《潮报》。他十七岁随父习熊氏易筋经,后来为使国人能强健体魄,把族内秘传的熊氏易筋经向外界公开传授。曾任上海精武会干事,上海派驻佛山精武会国操部、游艺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李佩弦,在1936年拜熊长卿为师学习熊氏易筋经,“鄙人丙子初春,赴沪舟次遇熊君长卿,畅谈武术,忽忆友人从游熊君,习易筋经,举而相询。”1947年李佩弦移居广州,传授熊氏易筋经。

  熊氏易筋经传承一直以口授身传,不立文字,未留系统拳谱,直至1943年,李佩弦根据熊长卿所授把熊氏易筋经首次整理成《易筋经图说》一书,1962年重新整理,以《易筋经》为名,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正式公开出版的关于熊氏易筋经的著作。

  李家驹将医武结合

  改编为简练动态易筋经

  身为李佩弦之子,李家驹修习易筋经得自家中的口传心授。李家驹除易筋经外,还精通传统中医正骨、推拿、针灸等,是佩弦武医流派创派人和掌派人。

  李家驹告诉记者, 熊氏易筋经重在“用意不用力”,用意念控制肌肉紧张,外表看来,似乎不进行太大的肢体运动,但在人体内,却由于借呼吸的锻炼,对内脏起着良好的按摩作用,也能给外部肌肉带来持续不断的刺激,从而促使它们生长强健。

  李家驹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任教多年,在教导学生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之外,也带着学生习练熊式易筋经,将医学和武术结合起来。

  练习标准的熊式易筋经,如第一式“握拳呼吸”,吸气握拳,呼气松拳,每次呼吸都比上次握得更紧,直到八十一次呼吸。李家驹说,现在学生、白领等人群学习、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负担过大。为此,他特意把熊氏易筋经改编为简练动态易筋经。“从少一些呼吸次数入手,一点时间就可以练习一组”,他说,“我们的易筋经,有1.5个平方米就可以练”。

  武艺点拨

  是武术内功修练功法,也是保健养生功法

  熊氏易筋经共三级十四式。它是一种武术内功修练功法,也是一种保健养生功法。

  第一级共8式,为筑基阶段,能有效增强人体臂力、腕力、指力及背肌、肩胛肌、颈项、腹部的力量,适合任何年龄段人群习练;第二级共4式,为提高阶段,能有效增强身体抗击打能力,增强上肢、脊柱、腿部力量,适合青少年人群习练;第三级共2式,为强化阶段,包括吞阴呼吸、俯仰呼吸,能有效增强特定部位抗击打能力和增强臂部、腕部、指部力量,适合有提高功力需求者练习。

  锻炼时不用力,不挺胸,不耸肩,不弯背。口微启一线或合而不紧,舌抵上颚。用鼻子呼吸,以悠、匀、细、慢的深呼吸,徐徐吸入,徐徐呼出,力求自然。

  龙形拳 让传统武术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铁手臂”周振江

  练功授徒多年不间断

  “现在我每天早晨起来打半小时拳,然后就教学生。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在黄埔茅岗村的拳馆里,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振江说着,起身打了几个招式,动作刚猛生风,“我20多岁的时候,就是很有名的‘铁手臂’了”。

  周振江介绍,龙形拳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传入广东惠州的南少林武术,经林合宗师弘扬,林耀桂宗师发展,成为了一个内外兼修、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著名南派武术体系,传承人遍布世界各地。黄埔龙形拳是龙形拳的重要流派,以茅岗社区为核心,目前社区内的传承人群体有三代数百人之众。他说,“你看外面那个台子,就是我们平时带孩子们打龙形拳的地方,不过最近在重新改造广场,暂时不能用。改造好了后,我们要给大家充分的练拳空间”。

  “东江老虎”何许人也

  打败“世界拳王”的佳话

  广州市黄埔区龙形拳协会副会长周至譓介绍,黄埔龙形拳要从林耀桂宗师说起。林耀桂1874年生于广东博罗县汝湖埔头村,1965年卒于香港,享年91岁。他6岁始习家传林家拳,少年随父在东江一带授拳,后到罗浮山华首台寺随大玉禅师学五枚花拳,学成下山,先在东江一带设馆授徒,后于20世纪20年代到广州小北开堂弘道。1929年,号称“俄国重量级世界拳王”到广州挑战国术界,夸言“经七省拳赛末逢敌”,引起哗然。经广州国术界协商一致,推荐林耀桂与其比武。面对身形高大魁梧的对手,林耀桂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用龙形拳“转身扳搥”招数迅猛攻击对手,将之击败,“东江老虎”称号从此传开。其也因此得以在当时的广州燕塘军校任上校教官,并创立龙形拳派。20世纪50年代,林耀桂移居香港,继续弘扬传统武术。“宗师训词‘克己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为后人立身之根本”,周至譓说。

  黄埔龙形拳的另一位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是刘成。他1922年出生于清远市清城区岗头村岭顶村,三四岁时随家人移居广州,早年习洪家拳,受业于名师周汉卿,后得林耀桂提携,授予龙形拳精髓,技艺超群。“师父壮年时在黄埔港码头当搬运工,能肩扛四百斤大米从船舱底攀直梯上舱面再过跳板到码头堆位,曾击退持械寻衅滋事的练武工友。师父嗜武,与附近乡村的拳友交往甚笃,故于工余时受托将龙形拳、醒狮技艺传授给拳友们的子侄,使龙形拳扎根黄埔,开枝散叶”,周至譓说。刘成师父晚年旅居美国,2012年去世,寿享90岁。

  刘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茅岗、文冲一带传技授徒, 徒弟众多,周振江就是其中一位,“我当时也在码头当工人,他看我很能扛东西,慢慢地就同我交流比较多,问我愿不愿意学拳。”

  刘成赴美之前,将珍藏的龙形拳拳谱等众多资料放在老宅中,自己只随身携带了一本手抄的拳谱。后来收藏在老屋中的资料不幸损毁,手抄本拳谱就成了孤品。近年,周振江将之重新整理,编辑出版,成为学武者可以方便利用的文化资源。

  到底能不能“打得”

  本就是实战性很强的武术

  那么,看上去威猛暴烈的龙形拳到底能不能“打得”?周振江说,“当然可以”。他解释,龙形拳本身就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武术,但学武并不是为了“打”,而是为了锻炼身心。如今的茅岗周氏大宗祠内外,每逢周末或假日,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练拳场景。以周氏子弟为代表的传承人,正努力让这一拳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近年,周振江倾心于龙形拳在年轻人中的传播,他走进校园去给孩子们演示,在老祠堂里带着青少年们习武。“今年我们准备做一场‘武林大会’,把各种武术类的非遗项目都请到茅岗来。”他说。

  武艺点拨 

  拳出生风、刚劲暴烈、松沉缠黐、抖弹冷脆

  周振江的师兄周涤非介绍,刁钻凶悍、门户紧密、攻防兼备是黄埔龙形拳的主要特征,“它既有拳出生风、刚劲暴烈的凶猛,又有松沉缠黐、抖弹冷脆的内劲。要求以意导形、攻防兼备、沉踭落膊、气沉丹田、三尖相对、三力相通。”据介绍,黄埔龙形拳的基本内容为拳术和器械套路。拳术套路有:十六动、三通过桥、逼虎跳墙、单刀匹马、三通平射、龙形摩桥、碎桥、擒拿化劲、立五形、单鞭救主、五马归糟、毒蛇吐雾、画眉跳架、梅花七路、龙形双抽、龙爪手、花拳小马、龙形对拆、摩桥对练、摩桥功等;龙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青龙刀、双节棍、软鞭、缨枪、大耙、横头凳、锄头、单头棍、龙影棍等。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廉洁广州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体育
   第A11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A12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DGA9版:东莞新闻
   第FSA9版:佛山新闻
   第SDA9版:顺德金版
非遗里的“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