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回首中国画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期中国画创作有着极其不同的语汇表达。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绘画的审美语境有了更加丰富也更具差异性的理解和接受,而创作者们必然也面临着在承袭传统的根基上如何找到更独特而不同于前人的表现方法。胡江专注传统山水创作三十年,他在多年的创作中不断地探索寻找自己的绘画表现语言。他不仅继承了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在创作中既较好地传承了传统山水对于笔墨线条和图式构成的表现技巧,也向外多方面汲取养分,在丰富的笔墨中尽诉自己对于时代精神的个性化阐释。
胡江代表作之一,尺幅巨大的《万古丹霞》就较好地呈现了他近年来持之以恒追求自我更新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特征,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国画山水当代性的深度思考和深刻感悟。
《万古丹霞》高二米、长十米,从题材本身到作品尺幅,就注定了这幅作品的宏大气象。这幅作品的写实背景是广东韶关的丹霞地貌。其自然风光的雄奇、秀美令人称奇,其独特的人文景观更是世界罕见。如何来表现这样一个自然与人文素材兼具的题材,国画山水在今天如何达到更开阔的可能性,我认为精神性因素更为重要,这与国画山水的写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胡江老师曾经多次去到丹霞山考察和写生,对那里的景观地貌非常熟悉,对那里的人文特色也进行了许多深入的了解。这样巨幅的作品中,首先要确定的似乎是图式,但在胡江看来,他想表现的不仅仅是丹霞山风光旖旎的一面,丹霞的动人之处在于,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所塑造的山川风貌告诉人类:自然的生机既是在永恒的变化中,也是在永恒的不变中。把握了变与不变,也就把握了历史与瞬间的联系。由此,联想到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这种时代性,我更愿意理解为画家对于精神性的表达。而时代精神应该是一个画家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而非刻意地阐释。《万古丹霞》比较好地体现了胡江对于巨幅山水创作的整体把握能力,在我看来,大幅山水作品,图式构成决定了作品的气象,表现内容体现了作品的气度,笔墨语言传递了作品的气韵。胡江在图式构成中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明朗大气、节奏分明,画面主体以丹霞山的主要自然景观为主,延绵的山岭、葱郁的植物、灵动的祥云将丹霞雄奇壮美的一面尽情展露,大气象营造的是大格局,对应了丹霞山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在山岭和云霞之间,丹霞山几处著名的景观散列其中,胡江在处理写实景观和整体构成的关系时,有意凸显的仍是丹霞地貌为主的自然面貌,在块面的有机营造中,重墨渲染的山势是最主要的视觉冲击点,这形成了整幅作品阔大而坚实、生动而和谐的壮美,流畅的韵律感让观者油然而生天地悠悠人生慨然之叹。胡江老师重视图式构成,观照他近年来创作的系列山水作品,不难发现,他所有作品中山水的构成都有非常清晰的逻辑,从山的走向、水的流向、云的流动都精心构造,而且蕴含了自然山水地理的传统奥妙,个中意味总令人回味。
在表现内容的选取时,胡江采用了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的平衡,从高远处望丹霞的辽远和纵深,平远处,但见溪水淙淙、云蒸霞蔚,深远处山势奇崛、山色旖旎。云的铺排一向是胡江的精彩之处,这幅作品亦不例外,云里见笔,因为云的去向、动态都依山而行,画面里的云霸气地缭绕于山间,反而衬出了山的雄健与幽深。云山相依间,似乎如天籁般能让我们听见来自远古的回声。如此大画,笔墨线条的功力不到的话,也是很难在审美语言上淋漓尽致地表现画家情致和情感。胡江老师尊重传统,但敢于创新,他觉得太过传统的笔法画不出山势的铿锵气质,就加入了一些现代表现手法,比如吸取了雕塑的块面表现。在《万古丹霞》中,为了表现丹霞悠远厚重的历史感,山的态势用大块面大线条,互相呼应又和谐统一。《万古丹霞》将艺术审美与画家个人的历史观较完美地融合呈现。
纵观胡江多年来的创作,我发现他喜欢画充满生机和生命力的山水。例如他的《江山万里图》,有北宋山水的万千气象,无限江山近拥入怀;《江山朝晖》的图像叙事以云为主体,云卷云舒之中,云涛涌动,松风寂然,大气磅礴。他的山水也有不少有实景的背景,如《黄山观音石》《阿里山晨雾》《香港晨韵》等,都以最具景观特点的物象细节为主体,耐读耐品。
当我们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怀着热烈的激情去表现爱、美好、生命力,当我们欣赏者在作品中都读到了希望、力量与和谐,这样的作品一定就充满了时代精神。
白岚(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胡江,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诗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