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9块9拍写真”究竟改变了什么

  最近“冲浪”时,有没有发现社交网络里的写真变多了?

  近来,AI写真火爆。比如在某应用上,只需上传1张正脸照及20张以上个人照片,再支付9.9元,稍事等待,就能获得一套媲美专业机构的“精修”写真。(8月8日《广州日报》)

  对此,怎么看?挺好。新技术就是用来改变生活的,九块九,不到一杯奶茶的价钱,即可实现“写真自由”,相当划算。如果再顺手发个朋友圈,收获满屏留言和点赞,那种“快乐”自然无需多言。那么,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呢?从人脸识别到AI换脸、AI写真,每有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出现,网友总会担心隐私泄露风险。对此,站在个体的角度看,谨慎即可。按专业人士说的,发现平台强制收集个人信息,就果断拒绝;如果还是放心不下,大可“敬而远之”。不跟风、不凑热闹,没什么不好。

  当然,如果把AI应用作为一个现象来看,可讨论的还有很多。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大爆发,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也层出不穷、花式翻新。它们究竟改变了什么?个人理解,就本质而言,可以说是“服务的规模化”。过去,人对人的服务很难规模化,摄影师拍照即是如此。AI技术则不同,凭借算法、算力加持,一款应用可以面向海量用户,直接实现了规模化的服务。那么问题来了,去摄影机构拍摄写真,也需登记个人信息,留下各种私照,为什么人们不太担心隐私泄露问题?这或许就是线下服务与AI产品的根本不同。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是实体一个很虚拟,一个人对人、一个人对“屏”,一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一个则相对麻烦……

  “服务的规模化”意味着边际成本更低,是门好生意;也意味着风险的放大和累积,需要在监管上加码。今年7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也正公开征求意见。监管不可能总能跑在新事物前面,但研究透、把握准“新”与“旧”的不同,让线上的产品和服务面临不低于线下的监管力度、不少于线下的监管手段,应该是大势所趋。届时,AI写真的“幕后”商家们信息透明,服务全程被监督,用户维权更便捷,公众的疑虑自然会减少,AI也能更好地改变生活。           (夏凡)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对话广州女艺术家
   第A9版:都市新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数字未来史
   第A14版:数字未来史
   第A15版:数字未来史
   第A16版: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把红色旅游办成“行走的思政课堂”
“一张图”绘就便民服务样本
“高薪招聘”?无底陷阱?
以高质量调研助力高质量发展
以APP备案提升监管效能
“老汽水”莫只吃“情怀”老本
年轻人选择长者食堂并不意外
诱导未成年人医美其心可诛
“9块9拍写真”究竟改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