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3
一个艺人,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几个木偶……每当锣鼓一响,小小的木偶戏台就会被围个水泄不通。曾经,木偶戏是我们久远而温馨的儿时回忆。
中国木偶艺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中,广东木偶戏又称“岭南木偶戏”。元代,浙、闽两地木偶戏艺人南渡,将这一表演艺术传入广东,传承、发展并传播到全省。2011年,广东木偶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头,当时主要演出地点是城隍庙、荔湾西关黄沙一带,以及乡村庙会等。如今,广东木偶戏在一代代传承与创新中有了新的面貌,古老的非遗艺术焕发出全新活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岸
配图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演出剧照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全国巡演 岭南木偶精品荟萃“就像上了一次生动的非遗文化课”
这个8月,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正带着《岭南木偶精品荟萃》开启新一轮的全国巡演。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原广东省木偶剧团)1956年建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东木偶戏”保护单位。本次巡演的队伍由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克勤和青年演员组成,整台演出以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木偶节目为主,将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整台节目具有娱乐性、知识性、文化性,寓教于乐。”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克勤表示,此次全国巡演将通过“表演+互动+讲解”的形式,展现岭南木偶表演特色。
其中,神话杖头木偶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广府粤剧锣鼓先声夺人,该节目以木偶粤剧的表演程式和唱腔特色,将广东杖头木偶戏步法清楚、功架扎实、套路清晰、形神兼备、刚劲有力等蕴含粤剧程式,具有戏曲韵味的表演特点充分展示。
杖头木偶表演《神威千重》也深得观众的喜爱,该节目以杨戬为人物形象,展现他极其骁勇威武的人物性格。演员黄小第在舞台上通过操纵木偶,完成了拿箭、拔箭、拉弓射箭、喝酒、喷火、耍枪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看得观众啧啧称奇,特别是木偶“二郎神”喷火的时候,观众惊叹不已。
杖头木偶长绸舞《花·月·韵》一改传统杖头木偶表演形式,演员从幕后走向前台,人与木偶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员手中操纵着近一米高,手持10米长红绸的杖头木偶(戏曲旦角形象)翩翩起舞,人与偶互相交流着、互动着、感受着,犹如一对相爱的情侣。该节目在《春江花月夜》的伴奏下,情中带舞,舞中带情,婀娜多姿,优美动人。人与偶真诚的情感交流,使演员手中的木偶犹如真人一样鲜活了起来,栩栩如生。他们一会儿对视,一会儿托举,一会儿并肩,相互传情,难舍难分,10米长绸在杖头木偶手中,舞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给人新奇妩媚、清新舒展的艺术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巡演的节目还特别安排与观众的互动。为了加深观众对木偶艺术的认识,演出期间还穿插了讲解环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崔克勤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就木偶艺术的历史溯源、木偶种类和表演技法向观众进行讲解。而在软体铁枝木偶《弹吉他的小矮人》节目中,还将邀请观众在演员的指导下一起合作操纵木偶,体验木偶操纵的乐趣。
既有丰富的表演与互动,又有干货满满的示范讲解,令演出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岭南木偶的特色,感受到木偶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文化课。”
守护传承 广东木偶戏“够潮、好玩、好看”
将新的手段、新的元素融入传统的木偶表演里
崔克勤表示,“守正创新,是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一直秉持的创作理念。怎么将新的手段、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传统的木偶表演里面,我认为广东一直都走在全国木偶界的前列。”《神威千重》融合舞枪、射箭、喷火等高难度特技,一个本没有生命的木偶,在现代化手段的加持下,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人偶情》是剧院的经典节目, “既有戏曲的韵味,又有舞蹈的舒展,还有芭蕾舞那种很高雅的美。给人一种全新的美轮美奂的感受。”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最新创作的《一天零一夜》,在前不久的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这是儿童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艺术活动。“评委认为这部作品够High,够潮、好玩、好看。这个戏里用了很多木偶的品种,一些品种是新创的。评委的评价是,每一个木偶的形式都用得很恰当,这是对我们最高的评价了。我觉得,在守正创新的这个基础上,我们又走前了好几步。”“我觉得我的脑筋还没有老化。”崔克勤笑言道,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打开了广东木偶戏更加开阔的视野。
不再只追求戏曲韵味,表演提出更高要求
除了题材、形式之外,守正创新也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在崔克勤看来,广东木偶戏与粤剧渊源最深,因此表演上也形成了粤剧程式的戏曲韵味表演风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木偶表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对演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木偶戏演员是在挡片后面的,观众只能看到木偶。现在演员已经从挡片后面走到了观众面前。现在对木偶演员要求是方方面面的。舞蹈、话剧、音乐剧、戏曲都要懂、都要表演。”
青年演员打好基本功,体会“断骨头”般的艰辛
1988年,崔克勤的长绸舞《人偶情》首演。这个节目被誉为中国木偶精品,并获得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优秀表演奖,第二届捷克国际木偶艺术节最佳男演员奖。崔克勤曾多次出访世界各国演出、讲学,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中国木偶表演艺术精英”荣誉称号。
多年来,崔克勤培养了不少年轻人,他们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体会到了“断骨头”一般的艰辛。“青年演员还得是老老实实把基本功练好。”崔克勤语重心长地叮嘱道。
在此次巡演中,广东木偶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王则昕以杖头木偶长绸舞《花·月·韵》压轴登场。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的王则昕进入木偶剧院已有十余个年头,而最初令他与木偶剧院结缘的,正是崔克勤的长绸舞。“隔行如隔山,木偶表演的基本功还是很辛苦的。”《花·月·韵》是个极具表演难度的节目,对演员的“手腕功”有很高要求。“手腕功是广东杖头木偶的精髓所在,既需要演员的手腕有力量,同时又要能展现出那种细腻的美感。”
在第八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比赛中,王则昕凭借杖头木偶长绸舞《花·月·韵》夺得最佳技艺传承奖(金奖)。《花·月·韵》巧妙地选择了《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随着音乐的改变,王则昕也加入了更为现代化的舞蹈动作,为节目注入了更多时代特色。
“要传承也要有发展。崔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创作中不断吸取新的东西,这一点也给予了我们青年演员更多启发。”在王则昕看来,木偶非遗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更多地出作品、出精品。“作品多了,观众就会喜欢。”
文化小课堂
提线木偶身上提线
可多达三十多根
木偶戏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商周时期始为“俑”,汉代出现“伎俑”,唐代盛行“傀儡戏”,到宋代成为戏剧领域里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剧种,到了明、清时期,木偶戏遍布各地,支派繁多。木偶戏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戏剧文脉,是中国戏曲形成的一个主要源头,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那么,木偶又有哪些主要的种类呢?
布袋木偶——亦称“掌中木偶”,在木偶头颈部位,接上一个布袋的躯体,有30—40厘米高度。操纵时,演员自下而上地把手套入,用食指操纵木偶的头部, 拇指和其他三个指头分别操纵木偶的左右手,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只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提线木偶——亦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有60—70厘米的高度,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这种木偶全身的主要关节都设置有能牵动它活动的细线,设置的线都是根据表演的需要而定的,身上的线少者十来根,多者达三十多根。
杖头木偶——亦称“托棍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右手持主杆,左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