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结束的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上,现场“切鱼秀”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数百斤重的超级蓝鳍金枪鱼走上市民餐桌,让人感觉正在享受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红利。
“海洋热”的背后,深圳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效果如何?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昨日,深圳市政协举行了“高质量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们通过近半年的调研,从港航、能源、科创、产业、对外合作、生态文旅等多个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相关工作面临的困难和症结,提出了既有前瞻性、又有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现状:深圳去年海洋生产总值超3100亿元
从4月开始,深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发动全国、省、市、区政协委员、行业专家140余名,赴20余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调研20余次,先后召开线上线下调研座谈会20余场,累计250余人次参加线下调研,汇总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深圳市近年来围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去年,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4位。去年,深圳港口完成外贸吞吐量2.11亿吨,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2820.17万标箱,外贸货物和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规模居华南沿海港口第一位,全国对美贸易货物的三分之一经深圳港口出口。
深圳在绿色和智慧港口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圳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80%,使用规模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妈湾智慧港”集成招商芯、招商ePort、人工智能、5G应用、北斗系统、自动化、智慧口岸、区块链、绿色低碳九大智慧元素,建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应用无人驾驶技术和5G技术的智慧型港口。
在海洋经济方面,2022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100亿元,涉海企业近3万家,上市涉海企业49家。深圳已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港口航运业、海洋油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金融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新兴产业占比已升至37%。
在海洋渔业方面,2022年深圳渔业产量8.27万吨,其中远洋渔业产量3.24万吨。渔业一产产值25.9亿元,预计带动渔业全产业链产值500亿元。今年5月,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揭牌,正式开通运营线上交易系统。在海洋科技方面,2022年,深圳拥有涉海创新载体74个,其中4个国家级、22个省级、48个市级,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和深海技术等重点领域。正在推动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体化建设,推进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
深圳市十分重视海洋产业发展。去年6月,深圳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专门增加了海洋产业集群并列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问题:与领先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调研报告同时也总结了深圳在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圳与伦敦、新加坡、东京、上海、中国香港等城市相比,在航运服务、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商环境、交流合作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报告指出了“目标不明确”和“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由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和定义,导致了当前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不甚明确。同时,缺乏对工作重点和实现路径的判断和把控,“撒胡椒面”式的推进方式取得的实际效果有待商榷。如,重点项目中很多都是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资源过多地投到公园、沙滩、度假区等工程项目上,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报告还指出,由于缺乏整体协调和合理定位,大湾区港口内部竞争和同质化严重。近10年,广州、深圳、香港三大世界级港口加起来的总吞吐量保持在6500万吨至7000万吨,几乎没有发展。同时,大湾区港口群之间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和上层次统筹协调机制,致使城市间各自为政,行政壁垒难以消解,沟通效率低下,抑制了港口群合作发挥集群效应的能力。
另外,深圳海洋科技存在创新驱动力不强的问题,尚未对海洋经济增长和海洋产业转型发挥足够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指出,深圳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亟须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发力。
建议:提出六大方面46项具体建议
据了解,这次专题调研报告,提出六大方面46项具体建议,并征集书面发言材料55篇。在协商会上,委员们提出了既有前瞻性、又有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深圳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副主任王富海
王富海提出,深圳要“突出重点,强化聚焦,制定针对性的实施路径和具体工作安排”,要通过对总体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重点领域的工作路径。
王富海提到,“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深港穗共同参与全球竞争”。他认为,广州、香港、深圳三地港口之间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分工和不同侧重的组合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挥着全球性航运枢纽的作用,也展现出了合作的意愿。
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香港的海洋现代服务优势、广州的基础创新和空间资源优势,推动建立湾区海洋产业联盟及常态化合作平台、海洋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深港穗之间海洋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的有序自由流动与高水平合作,引导三城作为一个整体,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竞争。
盐田区政协常委、盐田国际董事总经理岑启成
岑启成建议设立“深港合作国际物流枢纽示范区”。他认为,把握“深圳东进”及“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深圳东部和香港两地的天然深水航道自然优势和港口物流产业优势,在深圳东部和香港的接壤特定区域设立“深港合作国际物流枢纽示范区”,实现两地体制机制衔接、要素互联互通、产业体系共商共建共享。
深圳市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
樊建平建议,要鼓励陆上高新技术下海,大力发展高端海洋装备产业。他认为,深圳高端海洋装备国产化程度不高,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成为了发展短板“重灾区”。而海洋装备领域有其独特性,目前的技术迭代相对缓慢,与陆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以机器人为例,大量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极大推动了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水下机器人应用非常有限,大量场景仍然需要人为操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表现为:以陆上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的溢出为基础,不断向海中、海底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樊建平提出,支持深圳海洋大学和深海科考中心一体化顶层设计的战略决策,为加快建设速度,建议并行推进实施;积极引入涉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海洋装备领域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落户深圳;设立高端海洋装备研发重大专项,围绕“深水油气开采”“深海采矿”“水合物勘探开发”“深远海风电”“深远海牧场”等重点领域的高端装备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和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