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三大动力”
再造关键新优势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为实现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总目标,要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再造新征程广东现代化建设关键新优势。
开放动力,是广东数十年来不断增创发展优势的一大动力,是我们当前增强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系统集成、协同发力的重要方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广州要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激活开放动力,再造发展空间新优势,着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切实担负起广东使命、作出广州贡献。
激活开放动力
创三大动力集成优势
改革、开放、创新这三大动力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动力系统,在三大动力的良性互动中,可以推动形成系统集成优势。从开放与改革的关系看,在新形势下激活开放动力,要以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同时,要借助激活改革动力,再造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从开放与创新的关系看,在新形势下激活开放动力,就要进一步破除影响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障碍,深化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与优化组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创新活力的提升,对于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增长极具有决定性意义,进而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开放主动性和话语权具有重要影响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正不断完善,区域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对国内外的辐射面持续扩大,陆海空一体化联结的物流枢纽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进一步构筑开放发展新高地提供了扎实支撑;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制度型开放的创新成果丰硕,形成大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百大科技集群第二名,为高质量开放注入了强大动能。
结合广东和广州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并基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示范与引领作用,全面激活开放动力,并与改革、创新发展动力形成系统性集成和协同性推进的合力,既有时代必要性,也有现实可行性,是实现再造推进广东、广州现代化建设新优势的重要方面。
再造开放优势
全面拓展新发展空间
开放的本质在于破除制约资源流动、损害资源配置效能的市场壁垒,保障经济循环的活力与效益,从而增进区域与国家发展绩效,乃至赋能全球经济发展。激活开放动力、再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必须深化开放视野,着力开辟对内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
要再造开放空间新优势,首先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空间,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凝聚湾区“9+2”城市群的空间资源,推进湾区营商环境和市场体系协同发展,深度挖掘湾区地理空间开放发展潜力,打造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新高地,做强联动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重要发展极;同时要致力发挥大湾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功能、广州科技、教育资源与国际会议会展等集聚优势,并不断扩大国际友城及其所在城市群的合作空间,建立与海内外更多区域间更紧密更丰富的市场联系;还要注重推进城乡协调开放,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之定位,把激活开放动力的势能引入区域城市群、城市带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此外,要加强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协调互动,着力拓展开放型全时空市场纵深,打造依托国内面向全球、跨越地理空间范围的基于网络联结、数字赋能的对接双循环的新型城市群和区域合作空间体系。
要形成实质性的开放发展空间优势,必须体现空间内容的充实,而产业发展是开放空间拓展的基本内核。随着当今时代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新技术新产业的加快形成,必然给传统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开辟新的产业合作领域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机遇。因此,以激活开放动力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就要立足新的高度,更充分拓展开放领域,赢得产业延伸与产业交融发展的新网络、新伙伴,让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持续充满活力。作为华南地区科研教育资源最集中、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有条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泛的海内外交往条件,在激活开放动力、拓展开放空间的同时,以领先的产业集聚与辐射水平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开放发展的综合绩效。
提升开放绩效
全方位拓展经济纵深
提升开放发展绩效,是激活开放动力的基本取向;全方位拓展经济纵深,是提升开放发展绩效的必然路径。
开放发展绩效的形成,主要源于产业发展的要素配置能力和市场覆盖水平在量与质相协调前提下的有效提升。以激活开放动力全方位拓展经济纵深,既要以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动延伸扩大市场空间,又要从市场空间的扩大中获取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对接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制度型开放中破题,主动推进市场双向开放,既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又注重在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展多领域、多环节、多方式的合作机制,拓展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市场空间,从提升产业安全与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赢得开放发展的综合绩效。广州既要在坚持“制造业立市”的基础上,构建开放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更要用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技术服务、数字服务、商务服务及物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以服务业的跨区跨境发展,包括主动承揽跨境服务外包等方式,开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企业是直接创造开放绩效的主力,而市场环境建设对能否激活开放活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一要加快把营商环境建设领先地区的经验加以复制推广,提升不同区域间营商环境的同质化、优质化水平,提升企业跨区域发展的获得感;二要健全产业发展与企业植根服务体系,既包括与营商环境建设相关联的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还包括区域产业体系的完善状况,如关联产业与配套服务的成熟程度等因素,所以必须确立系统的观点,以产业服务体系的完善来促进重点产业开放绩效的提升;三要提升市场的开放质量,如要素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的容量、层次与活跃度,区域市场与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联通条件等,都是吸引企业和行业拓展发展空间、获得发展绩效的必然考量;四要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如组织企业“抱团出海”、行业组织引领跨区域合作、各地产业链“链主”牵头拓展跨区域合作关系等,都有利于助力企业不断拓展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各地要善于用好国家赋予的各项推进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政策举措,并以系统的观点和协同推进方式,加大开放型政策措施集成创新的组合力度,以谋求政策体系所产生合力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开放发展绩效最大化。
因此,广州要在“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使命任务中展现新的作为,要综合运用好国家赋予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包括而不限于国家首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地和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等政策举措,在激活开放动力中强化系统性发力,从生产与流通的链接、要素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深化等多方面,把经济触角伸得更远更深,为不断提升开放动力的绩效而持续筑牢发展的根基。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