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惠州惠东,港口英雄民兵连连部大楼临海而立,与西南方向的小星山岛遥遥相望。小星山战斗纪念碑的不远处,长眠着张苞、徐景松、马德强3位烈士。61年前岛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一代代民兵心中烙下难以磨灭的英雄情结,牵引着他们去追寻荣光。
多年来,镌刻着“南海长城”四个大字的礁石屹立在海边。英雄民兵连也似一块巨大的礁石守护着港口,冲锋在危急时刻,出色完成了多重任务。这支队伍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连队党支部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党委表彰为“先进民兵党组织”。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这支后备劲旅,聆听他们赓续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张宏伟、屈国柱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要将先辈的红色旗帜代代相传”
“‘敌情’就是命令!”“快划!”……作为少数参加小星山战斗、至今仍健在的功臣之一,年逾八旬的郑桃带对往日的战斗场景仍历历在目。在这场战斗中,他荣立个人二等功。
1962年10月7日拂晓,惠州市惠东县港口妈宫村民兵营营长杜冯来驾驶机帆船撒网作业时,发现一股敌特很有可能在小星山岛登陆。他和其他船员一起拖着可疑橡皮艇,全速向港口码头驶去。
获此情报后,紧急集合的螺号声响起,来自各行各业的20多名民兵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武器快速在港口码头集结。“我和另一名船长当时分别驾驶一艘机帆船,在港口民兵连连长张苞的带领下,飞舟渡海直扑小星山岛。”郑桃带记得,他们刚上到半山腰处,民兵就与敌特分子激烈交火。
激战持续了11小时,港口民兵连毙敌3人、活捉9人,缴获一大批武器和物资,创下新中国成立后民兵独立作战取得全胜的范例,也是我国民兵独立渡海登岛作战大获全胜的首个战例。这场惊心动魄的海上战斗,将这支民兵连队定格在英雄队伍的序列。1964年8月,原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广州军区授予他们“英雄民兵连”称号,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赞誉他们是“南海长城”。
张苞、徐景松、马德强却将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小星山岛。张苞牺牲时,手持两把驳壳手枪倒卧在一块小岩石上,仍保持着战斗姿势。后来,张苞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荣记一等功,授予“民兵战斗英雄”称号。
在这片浸润着英雄热血的土地上,小星山战斗烈士纪念碑自建成后,便成为民兵连的一个符号。参观连队荣誉室、瞻仰烈士纪念碑、重温小星山战斗故事……这些都是新民兵加入连队后的“必修课”。
潮起潮落,时光荏苒。港口英雄民兵连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民兵加入与离开。但“铁心向党、一心为战、真心助民”的连队精神已然镌刻在了每一代民兵的内心深处。
向战为战淬炼过硬民兵战斗队
如何按照备战打仗要求推进新时代民兵转型重塑?惠州军分区有关负责人说,在惠州,基干民兵连以上建制分队全部预建了党组织,执行任务时纳入军分区、县人武部党委领导管理;抽编民兵党员纳入所在乡(镇、街道、管委会、度假区)党组织领导管理,确保党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全面覆盖。
新时代的港口英雄民兵连按照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党员的要求,推动民兵党组织全覆盖,让“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制度在民兵组织中落地生根,为民兵转型重塑铸牢根基。
“老兵能做到的,新兵只要肯吃苦、刻苦练,一样可以做到。”“00后”李子龙是一位民兵哨员,集训期间一有空就去水库加练。在练习橡皮艇操作时,装备操作动作别人练1遍,他练10遍,别人练10遍,他练100遍。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的装备操作水平大幅提升。在今年5月惠州军分区组织的全市民兵应急分队抗洪抢险专业骨干集训比武中,李子龙驾驶橡皮艇以满分成绩一举夺魁。
这是英雄民兵连敢打硬仗、不怕吃苦、勇于争先的一个生动缩影。早在2013年,连队承担民兵分队训练试点任务,百余名参训队员在热浪和暴雨中严格训练。13个课目的民兵训练试点任务考核时,该民兵连获得11个优秀、2个良好的优异成绩。
如今,新时代的港口民兵连已初步形成抢修、海岸巡逻、卫生救护、通信等多种专业的民兵小分队,多次完成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急难任务,在省、市比武中先后获得2个团体第一、4个单项第一、5个第二的好成绩,为连史续写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