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这块“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

作为广州率先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村经历了从农田到新型社区的转变。如今,蜿蜒的河涌、古朴的岭南建筑与珠江新城的现代气质在这里交相辉映。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城中村改造,谋划的是未来,获益的是百姓。能否打赢这场硬仗、啃下这块“硬骨头”,事关广州高质量发展、关乎百姓美好生活,重若千钧。

  (一)

  这块“骨头”有多硬?

  城中有村,村中有梦。

  有网友说:广州火车站是我们“打工仔”到广州的第一站,这里也是我们抵达他乡、梦想起航的地方。城中村则是许多打工者在这座城市落脚的第一站,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奋斗足迹、青春忆记,成了他们的“新乡愁”。论对城市发展的贡献,那个年代里有资源、有产业、有人气的城中村,曾是“幕后功臣”。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其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新吐故、自我扬弃的过程。哪怕大大小小的城中村曾经寄托多少人的美好梦想,今天也不能无视这样一个事实:不少城中村已垂垂老矣——建筑杂乱、楼面破损暂且不说,基础设施老化、“三线”下地困难、垃圾分类不足、交通拥堵严重、消防隐患巨大……都亟须破解。

  只争朝夕,只为蝶变。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应然之举、必由之路。浙江坚持城乡一体编制规划,采取“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等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在这方面,广州起步并不晚,猎德、琶洲、萝峰等城中村改造也取得了宝贵经验。

  然而,当下广州城中村改造何以成为一块“硬骨头”?掣肘主要有二。一者,利益博弈纷繁复杂。个人利益、村集体利益、部门利益交织纠缠、难分难解,十分棘手。二者,少数干部冲劲不足。面对各类拦路虎、绊脚石,打“虎”搬“石”尤需过人的勇气与智慧。少数干部面对“硬茬”选择“软化”、面对“棘手”选择“甩手”,不愿去碰硬、不敢得罪人,一直在规划上“打转”,导致改造工作“空转”,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二)

  为何要啃“硬骨头”?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

  “夜晚比白天好看,远看比近看好看”,此般评价,正是缘于这样一个事实:广州是一线城市中唯一中心城区还有数量庞大城中村的城市。完善城中村治理,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责无旁贷的使命、迫在眉睫的任务。

  落一子而满盘活。城中村改造,正是广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子”。实于内而形于外,城中村改造,就是要为发展做加法,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以靓空间激发老城市新活力;就是要甩掉旧标签,“村”去“城”来,让“城中村”化为“城中景”,以高颜值展现国际大都市新形象;就是要提升宜居宜业水平,让广州街坊生活品质更好、幸福指数更高,让广大市民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就是要把城市治理好,让社会更稳定、经济更发达、发展更安全。去年10月以来的疫情处置暴露出广州城中村综合治理的顽瘴痼疾,提醒我们务必把超大城市治理的短板一一补上,才能建设好繁荣发展、安居乐业、美丽韧性的现代化之城。

  啃下“硬骨头”,没有退路,唯有进路。

  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答好城中村治理考卷,机遇已经到来。近段时间,“城中村改造”频频亮相,已成热词,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顶层设计,掷地有声,城中村改造出现重大利好,这是一次再也不能失去的重大机遇!

  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就必须抓住机遇、对标高标,稳步打好城中村改造这场硬仗。

  (三)

  “硬骨头”怎么啃?

  越是难干,越要抓紧干;越是硬骨头,越要用力啃。

  磨砺真胆魄。当前,改革挺进深水区,仍有不少利益“筋络”黏附于“骨头”之上,颇为难“啃”。城中村改造千头万绪、千艰万难,必须拿出动真碰硬的决心、一抓到底的恒心、志在必成的信心,起而行之;必须敢字为先,迎难而上,在机遇面前不犹疑、不观望,在困难面前不推诿、不逃避;必须争当行动派、实干家,以实干精神啃下“硬骨头”。

  练好真功夫。“啃骨头”是门技术活,当从何处发力?

  找准切入点,从关键处破题。加快出台城中村改造条例,编制好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政策体系,坚持成片开发、区域统筹更新。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以新加坡为例,该国从1964年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痛下“刮骨疗毒”决心,拆除杂乱无章的集居地,广建环境宜人的国民住宅。正是得益于良好的规划及强有力的执行,才有了今日的“花园城市”美景。

  聚焦重难点,从最“硬”处攻坚。城中村改造情况复杂、牵涉颇多,协调不顺、处理不好,就难以顺利推进。不妨把“大骨头”先挑出来——钱从哪里来?地要怎么做?人到哪里去?产业怎么办?求解这些难题,都必须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寻求治本之法。比如,厦门实施“金包银”工程,村庄外围建设配套服务用房、相关产业,村内按新农村建设要求进行就地改造,成功走出一条城中村改造路径,堪为镜鉴。

  抓住着力点,坚持“拆、治、兴”并举。在城市发展语境中,人永远是故事主角。城中村改造要跑出加速度,就必须处理好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正如郑永年教授建议,广州可分类推进城中村改造,对于承载历史传统的城中村,重在复原再造;对于承载产业功能的城中村,可通过灵活方式妥善解决居民和企业的成本问题。唯有因村施策、一村一策,方能以“绣花”功夫提高城中村改造精细度、精美度。


  老城维新,破茧成蝶。

  城中村改造关乎城脉赓续、乡愁存续、动力接续。

  只有瞄准一流、对标一流,以大格局谋划、大胸怀运筹、大手笔推动,下足“硬功夫”、啃下“硬骨头”,方能让城中村改造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纵深、新动能,助力打造有温度、有气象、有格局的山水都市、文化名城!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
   第A4版: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时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国内·国际
   第A11版:区街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文娱·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这块“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
智能汽车与数字技术“集链成群”再造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