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唐诗大火,激扬着人们的浪漫诗情和文化自豪感。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唐诗的魅力就在西方掀起热潮,众多唐诗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等十多种语言,影响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吸引着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兴趣。
7月21日晚,歌唱家沈洋携手著名法籍主持人、大提琴家朱力安及钢琴家张奕明,在星海音乐厅呈献 了“唐诗之路 玉亦万重 沈洋 × 朱力安 × 张奕明 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 这台中诗西乐的跨文化盛宴,演绎作曲家以唐诗为题材而创作的多首艺术歌曲,讲述了这一百多年来的唐诗之路。唐诗之路,绵延不断,文化融合,产生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作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外国作曲家都倾心李白
沈洋用10年搜集全世界作曲家为唐诗谱写的旋律
这场音乐会上,沈洋以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捷克语、瑞典语7种语言,诠释李白、杜甫、王维、杜牧、刘禹锡、张继等13位诗人的名作。
沈洋是2007年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的唯一金奖获得者,他以无与伦比且全面的音乐驾驭能力,确立了自己当今世界声乐界最杰出歌唱家之一的地位。
“玉亦万重”这个概念是沈洋自创的,他将唐诗比作玉,寓意美好、永恒,而“万重之玉”,则象征唐诗可以展现出千百种美好的形态,并以不同的媒介、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很多诗词流传到海外,意思往往已经变得模糊,但无论怎么翻译,外国作曲家都倾心于李白的诗句,沈洋说:“也可能是李白诗句中的豪放不羁与他们相通,其实我们在每一位诗人、每一首作品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一首诗都是一面镜子,你所获得的感动可能就是你在镜中照见的自己。”
沈洋表示,“不要认为外国作曲家就谱写不好 ‘唐诗’,其实他们的洞察力极强,不拘泥于每一个字、句以及五声、七声音阶等条条框框的束缚,所写的‘唐诗’抓到的点也很多。如德彪西、拉威尔就用取自东方的灵感,写出了最有代表性的法国印象派音乐。”
过去十年,沈洋一直在寻找外国作曲家谱写的中国故事。此次音乐会囊括了十余首全世界作曲家以唐诗为灵感的中外艺术歌曲,如美国、奥地利、波兰等多国作曲家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维《送别》及李白《夏日山中》等唐诗启迪而创作的乐曲等。其中最早的创作于100多年前,最晚的创作于去年,歌词包含英语、德语、俄语、瑞典语、捷克语等7种语言,绝大多数作品未曾在中国上演过。
沈洋表示:“这些来自各国的作曲家无一不被唐诗的意境所吸引,他们追求的更多是中国古诗的意蕴,尽管在音乐手法上各有不同。富有东方情怀的唐诗激发了各国作曲家的灵感,让后世有机会触碰中国诗歌文化与世界音乐碰撞擦出的艺术火花。”
担任本场钢琴演奏的青年钢琴演奏家张奕明常年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研究,他在拿到曲谱时也曾表示很惊讶:“其中90%的作品我都没听过,原来有这么多外国作曲家为唐诗写过艺术歌曲,还写得这么好。”
唐诗之路延绵不断
潘德列斯基《第六交响曲(中国诗歌)》将再度上演
唐诗之路,延绵不断。1934年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来到上海演出,立即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到中国民间音乐。他说:“我很想找到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普通百姓,用自己的心灵和内心的声音来唱歌。我相信在这里,我能找到自己的理想。”
如今,有更多汲取中华文明养分、更多文化融合的作品诞生。在马勒创作《大地之歌》一百年后,中国人以自己的音乐语言和祖先的诗篇,去延续唐诗的再一次变奏。如此次“唐诗之路 玉亦万重”音乐会上,沈洋还演绎了罗忠镕作曲的杜牧《江南春》,黎英海作曲的张继《枫桥夜泊》,叶小纲作曲的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尤值一提的是,2023年是波兰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潘德列斯基90周年诞辰。他曾应广州交响乐团与德累斯顿爱乐乐团联合委约,于2017年完成了他交响曲体裁的收官之作《第六交响曲(中国诗歌)》。这部作品共有八首中国歌曲,是作曲家根据李白、杜甫、李清照、张若虚等人的诗词创作,可以说是潘德列斯基对中国文化致敬之作。这部作品在广州交响乐团2017/18音乐季开幕式暨建团60周年音乐会上进行了世界首演。在即将开启的广交2023/24音乐季,余隆将指挥广交与德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鲍尔演出这部意义非凡的作品。
文化小课堂
中国诗歌成各国作曲家的灵感源泉
在“唐诗之路 玉亦万重 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中,穿插着“边唱边讲”的环节。法籍大提琴家、知名主持人朱力安以“讲述人”身份亮相。朱力安二十多年前就与中国文化结缘,师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这场音乐会上,他为中国观众讲述西方作者及作曲家眼中的东方。其间所分享的音乐故事,不仅有主唱沈洋在文献收集和对作品诠释上进行的长久钻研,也不乏朱力安对古往今来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来的有趣现象的个人见解。“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够帮助更多人走近这些意想不到的中国故事,现场感受不同国家的作家、诗人、作曲家之间的奇妙联结。我想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朱力安说。
法国少女译诗集《白玉诗书》,影响深远
1861年2月,从中国澳门驶出的一艘客船上,有一位来自山西的读书人——丁敦龄。6个月后,丁敦龄到达巴黎,帮助曾在中国生活过的汉学家、法国人约瑟夫-马略·加略利,做一些汉语的文书工作。然而不足一年,汉学家离世。
失去了工作的丁敦龄流落街头,绝望之际遇到了后来成为著名考古学家的克莱蒙-加诺。加诺了解到丁敦龄来自中国,读过书,便将他介绍给自己的老师和前辈——法国诗人泰奥菲尔·戈蒂埃,这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学者,是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和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诗人有一位聪明又多才多艺的女儿朱迪特·戈蒂埃。
机缘巧合之下,丁敦龄成为这个18岁少女的中文老师,并为她取了中文名字——俞第德。1867年5月,俞第德把71首译诗结集为《白玉诗书》出版。此时,俞第德仅仅学习了4年中文,这本极度自由翻译的诗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人仿唐诗《中国之笛》,激发马勒灵感
德国人汉斯·贝特格因《白玉诗书》产生灵感,将之改编成德语版的诗集《中国之笛》。
1907年,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失去了女儿,同时他的心脏病也不断恶化,医生建议他去山区静养,离开维也纳时,马勒顺手带走了这本名叫《中国之笛》的诗集,激发他创作了《大地之歌》。
1998年,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带来了《大地之歌》这部作品。这次演出后,中国掀起了探究马勒《大地之歌》原诗的热潮。这些经过多人翻译和演绎过的诗篇,在最终谱曲时,又一次被马勒“发挥”,使得《大地之歌》变成了“大地之谜”。不过,经过各界努力,目前学界已基本破解《大地之歌》所依据的唐诗。
英国人翟理斯翻译的中国诗歌影响了作曲家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还有另外一种拼写方式——威妥玛式拼音法。英国人威妥玛1871年来华任英国公使,开始研究中文注音问题,后来与他的下属——汉学家、翻译家翟理斯,于1892年在上海出版了《华英字典》,直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几乎影响了所有汉语的注音。
唐诗走向世界,在翟理斯身上呈现出另一层变化。俞第德和贝特格,一生从未踏足中国。翟理斯则在中国生活了25年,他说:“在中国的经历告诉我,中国人是勤劳、清醒、乐天的,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一直选择中庸之道。”
除了《华英字典》,翟理斯撰写了第一部英文中国文学史、第一部英文中国绘画史、第一部英文中国人物传记词典。更重要的是,他是系统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人——他的《古今诗选》和《古文选珍》,至今仍可以在英国的书店买到。
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翟理斯翻译的英文版被同样热爱东方文化的英国作曲家西里尔·斯科特谱写成一首狂放浪漫的歌曲。
捷克作曲家在《望月怀远》中寻到信念
捷克作曲家帕沃尔·哈斯天赋异禀。1944年,被关押在特雷津集中营的他,在虚弱和绝望之中,音乐仍是他唯一的寄托。同样被关在集中营的男低音歌唱家卡雷尔·贝尔曼向他请求写一组歌曲,帕沃尔·哈斯便选择了一直喜爱的、马特西乌斯翻译的捷克语唐诗作品。
这组歌曲被哈斯称为“歌之歌”,其中一首就选择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孤月、思念、家人、故乡……他在诗中望到了唐人的思绪,在绝望中寻找到了一丝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