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个“理想社区”改造样本

体验成都玉林东路社区:公共空间“无边界” 居民参与改造 “全人群服务”特别有人情味
上午,玉林东路社区广场上开启“养生课堂”。
一大早,“巷子里”的社区咖啡馆门口已有不少年轻人和老年人。

  在一个午后,伴着歌曲《成都》里的“玉林路小酒馆”,记者走进了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玉林东路社区。乍一看,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社区:位于街道背面,比起正街上热闹非凡的商铺,大多数路人或许都不会走进这里,社区里的房子也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房;但倘若待上两三日就会发现,这里似乎构建出了一种“理想社区”的样本:早上有免费的“养生课堂”听,午后咖啡屋人来人往,或是潮人聚集,或是商务洽谈;晚上既有老人下棋谈天,也有儿童嬉戏追逐……任何时候前去,都可以感受到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前不久,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周缘园教授也对该社区进行了参观考察。一个社区是如何利用小小的空间,勾连起如此多的生活趣味?又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城市社区改造参考?记者采访了周教授、玉林东路社区的社区干部以及相关的社区改造设计师团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走进“巷子里”:如同“串串”一样 公共区域空间互通

  玉林东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20世纪90年代的社区。据玉林东路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智全介绍,为了能够让整个社区最大程度地满足各个年龄层、各个群体的需求,在改造的过程中,玉林东路社区加入了不少打破传统、极具趣味的元素和巧思。

  记者走进改造后的社区街道,一条被称为“巷子里”的小巷只有200米,以一间全透明玻璃设计的咖啡屋为引子,像一根“串串”一样串起居民区、活动区、展览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

  如果把巷子比为“串串”,那这间咖啡屋就是“串串”上第一个亮点。据负责改造的设计师介绍,咖啡屋内从坡道、玻璃设计等细节,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和观察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孩童等;考虑到坐轮椅时人的坐高和行动线会变低,咖啡馆内的桌椅和道路尺度也更为宽阔;咖啡屋有前后左右四道门,咖啡厅的走廊便是由入口直通另外一头的社区小公园,同时沿路铺设圆形扶手,扶手上还印有盲文。

  推开咖啡屋的其中一道玻璃门,穿过去就是社区党群办公室。而提出打通这道门的,就是玉林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原本前来办事的居民必须绕着围墙走到大厅中心才能进门;但是有了这道‘后门’,就像打破了办公室和咖啡厅的边界。” 陈智全说。

  在咖啡屋的对面,是一排灰色建筑,从头到尾包括爱心理发屋、书店、社区影院、儿童之家、社区图书馆、“童年秘密档案馆”等公共建筑与设施。据设计师介绍,爱心理发屋早已存在,理发师李姐日常会为孤寡老人或残障老人进行义剪,为了留住这种人情味,在社区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和社区便选择了保留这个理发屋;至于其他的公共建筑,则采用了空间上的弹性设计,建筑与建筑之间都设置有门,彼此空间可以互通。

  而这里最热闹的区域,是位于咖啡屋后侧的玉东园。在一众被“串”起的空间中,玉东园扮演的是广场角色,这里花团锦簇,开满蓝紫色的绣球花和各色的小野菊。玉东园广场最大程度发挥了“共享经济”:广场上摆放着两排竹椅与几张桌子,可供居民、行人随意搬动使用,在广场的角落里还摆放着共享的象棋、五子棋……这些最大程度发挥了广场的社交功能,早上这里会开办老人们排排坐的“养生课堂”;下午人们则多是坐在树底下聊天,偶见年轻人与白发老人的对弈,或有外卖骑手和装修工人坐在凳子上短暂地补觉休息;晚上,聚居在巷子里的彝族同胞会在这里跳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而另一半区域,则是坐着闲话家常的主妇们。

  记者发现,整个“巷子里”所连接的面积其实也并不算大,但这里的热闹与人情味,往往可以持续一整天。

  好的改造能带来什么?让需求“被看见” 让邻里更和睦

  “巷子里”的改造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两个故事可以给出回答。

  下午4时,因采访延后,独自在“巷子里”闲坐的记者便想通过下棋来打发时间。但广场里坐着的多是正在休息的老人,记者便提着一张凳子,拿着棋盘询问:“哪位奶奶可以陪我下棋吗?”没想到旁边坐着轮椅的李奶奶很快举手呼应:“来,我和你玩!”于是一场棋局便这样开始,并吸引了五六位老人围观。

  临近傍晚,因保姆要回家做饭,李奶奶被推着回了家。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其实在巷子里改造之前,我们从未见过李奶奶。直到这里变美、变热闹之后,她才开始下楼的。”

  同样“被看见”的还有咖啡馆的咖啡师小白。小白是一名“90后”听障人士,也住在玉林东路社区,过去在另一家咖啡店打工,直到社区改造后咖啡馆落成,在招募咖啡师时他便毛遂自荐。尽管日常需要接触的人不少,但小白却与大家相处得格外默契:与熟客、街坊们见面时微笑点头;偶尔接待“不知情”的游客,旁边的街坊会善意提醒对方可以通过手势来点单……

  还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体现在社区事务当中。陈智全的日常需要处理社区相关工作,从加装电梯、车棚改造再到社区路面改造、邻里关系协调等事无巨细。他明显感觉到,随着改造后社区空间边界的模糊化,邻里关系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友好。位于咖啡馆一侧的玻璃房是一个公共空间,可用于办展览、交流洽谈,也有一些孩子们课后会在玻璃房里写作业,有时,它还会充当“调解室”的功能。“过去处理居民纠纷更多是在办公室,但现在就会把大家聚在玻璃房里,协调起来氛围更好,大家的交流也变得更融洽一些。”陈智全说。

  此外,更多的资源也开始被引入社区里。比如“巷子里”的咖啡馆是由参与社区改造设计的一介建筑进行运营;用于收集社区内居民的童年旧物以及回忆的“童年秘密档案馆”,则是由策展人胡燕子、艺术家赵雪彤等发起的项目;改造后的社区更是吸引了不少青年艺术家、社会团体的到来,如在广场区域此前就举办过读书节活动,邀请了一些知名作家来给孩子们分享写作经验;采访当天,社区内还有由当地某三甲医院开办的“社区养生课堂”;而在咖啡馆内,更是张贴了琳琅满目的海报,记录了此前在这里举办过的设计展、绘画展、摄影展等。

  居民参与改造规划 调动社区内资源 把空间使用权交给居民

  实现如今的这一切,其实并不容易。据陈智全介绍,玉林东路社区是一个颇有历史感的老社区。辖区内居民人数有12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800人,因年事过高造成的视障、听障、残障人士超过300人。

  改造从2015年开始持续至今。陈智全告诉记者,最初在改造社区时,他们会更强调对空间功能的改造,尽可能扩大可使用面积;但随着改造的进行,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改造需要有美学元素,更需要面向公众,让社区变得开放、包容。

  “以前我们社区就是绿化很好,公共基础设施也都有,但总是觉得哪里不对。”陈智全说。

  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发现了问题。“我们的设施可能没有从人的交互出发而建设,而要想与人产生交互,就要做整个空间的提升。”于是从2017年开始,他们便开始面向整个社区招募社区规划师,计划让不同专业的视角进入社区。

  “社区本身应该是开放包容,需要大家共建、共筑、共享。而每个社区自身其实有很多优秀的资源,如居民中有三甲医院的医生、设计爱好者、学生、老师等,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发起招募,让居民都参与进来。不需要对方懂得建筑设计,只要对社区规划感兴趣,都可以融入进来。”陈智全介绍,2018年,在陆续接触一些社区专业的大学生之后,社区与一介建筑的主理人张唐才算一拍即合。“张唐同样认为,理想的空间应该是一个更自由的平面,使用者可以自由流动,在里面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进行再创造,设计者做的只是提供一个空间。”

  为了打造一个符合居民期待、同时又具有可持续特点的空间,张唐与杨金惠团队花了大半年时间进行考察,并发起了“三师联动”:专业规划师,居民规划师和社区规划师通过实地走访、和居民交流后才开始起草图纸,发起改造,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功能上既友好、同时又有情调的社区美空间。

  如今,玉林东路社区的改造还在继续,陈智全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建设以社区党建中心为驿站的“一中心、多驿站”空间,通过挖掘院落里的闲置空间来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正在通过运营的方式来拉动桌游、文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进入社区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居民的融入:“只有大家参与进去,才会更有社区改造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缘园:“好的社区要与居民共生”

  玉林东路社区的改造能给其他城市的社区改造带来哪些启发?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周缘园教授就在前不久由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主办的社区慈善游学中重点参观了“巷子里”。在她的报告中这样提道:“不大的场域,却有着丰富的空间形态和类型,形成了展示型空间、消费型空间、议事型空间、活动型空间、生产型空间,通过发挥不同的空间功能引导居民参与核心公共事务,实现受益全覆盖,形成枝枝蔓蔓的合作关系。通过故事连接能人,提炼社区文化和互助精神,衍生出文创产品进行无形宣传,再反哺到社区建设中。”

  “一个好的社区应该是社区与居民一同互动生长。”周缘园提到,在一个熟人社区里,形成文化、价值观的共识,是玉林东路社区进行居民动员的有效方式。如该社区的“旧物收集室”在呈现老物件的同时,也立体地呈现了物件背后的故事,能够对当事人形成强有力的社区吸引,将他们培养为社区能人,再动员其他居民。

  而玉林东路社区打造的“全龄友好社区空间”也让周缘园印象深刻。从提供给残障人士的友好设施,到基于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人食堂、老人活动空间、爱心理发屋、旧物收集室,再到基于儿童的儿童之家,以及基于青年群体的咖啡馆讨论空间、青年影院等,都体现了“全人群服务”理念。

  “在这里,空间可以分功能、分时间段利用,来实现饱和性运营。这种‘一站式功能复合型’空间理念也值得学习。”周缘园提到,玉林东路社区所实现的空间功能叠加,力求创造一个满足多种需求的综合性服务场域。“一个空间既可以是展示型空间,也可以是活动型空间,它是‘不被定义’的。”

 
     标题导航
~~~体验成都玉林东路社区:公共空间“无边界” 居民参与改造 “全人群服务”特别有人情味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聚焦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
   第A3版:聚焦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
   第A4版:聚焦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
   第A5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6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7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8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9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10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11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12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深度
   第A15版:美术·闲情
   第A16版:体育
一个“理想社区”改造样本
科技助力考古 文物存在“突破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