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面对多元社会民生需求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广州民政助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整洁又温馨的长者饭堂。
美味健康的长寿面。

  数说

  多措并举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低保标准提高至1238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标准联动提高。

  截至6月30日,累计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证金约4.5亿元。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875元,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组织开展“花城有爱·暖心惠童”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关爱活动,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共开展各类关爱帮扶、政策培训宣讲、普法宣传等活动4000余场,服务覆盖超过5万人次。

  截至6月30日,广州市累计销售福利彩票18.26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5.23亿元。

  建成颐康服务站1576个,覆盖56%村居,今年底将实现全覆盖。

  长者饭堂增至1117家。

  护理型床位占比增至83%。

  全市累计开展协商议事达21.82万次。

  文/苏赞、杨欣、李国全

  七月的广州正值盛夏,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万物竞发。不过,在这座因商而兴,以“千年商都”见称的超大城市,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指数,还有那最具韵味的城市文化——人情味。千虚不博一实。在城市的人情味及朴实刚健、守望相助的城市品格下,如何让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同一片土地上找到安身立命乃至发展成长的空间,打下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彰显了一座城市真正的人本思想,但靠的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概念。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能否将“美好的期盼”转化成“长久的现实”,自始至终都是一座城市幸福感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民生需求,如何为每一个个体构建尊重、开放、包容、持续、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系统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自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意,而广州亦在寻找答案。如今,这座城市在底线民生保障精准有力的基础上,又延展出一道道亮丽的民生风景线:近千个社区慈善基金扎根社区一线,社区筹款又用于社区居民发展,促成良性循环;上千家长者饭堂、颐康中心遍布社区居民家门口,市场化运作,为老人提供优质普惠服务……而这一个个小切口背后,正是广州民政部门推动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长者饭堂:一个小切口,带来一个全龄友好社区

  民政工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竭诚为民,就得干到群众心坎去。而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不受益——这些都是检验公共服务发展质量的金标准。而一座城市对老人的友好程度,同样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广州市海珠区南石头街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老人人口多,而老人的幸福感体现在衣食住行的细节处。该街道辖区内有十七个社区,以颐康中心内设的自建厨房为核心,打造了辐射至周边社区的辖区内“1+N”服务模式,为约2万多位60周岁以上长者和约400位18-59周岁重度残疾人服务,最高峰时每日用餐量达到430人次。自建厨房可以提高餐食出品,而持续的经营尤为重要,长者饭堂亦针对这一课题,多措并举。南石头街长者饭堂负责人廖俊表示,取餐点的铺设是控制成本和持续经营的法宝,南石头街长者饭堂得到了街道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不断开拓取餐点,提高辐射范围,一方面通过增量控制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送餐效率,进一步保障了饭菜质量,“我们的自建厨房在今年3月8日正式启用,当天邀请长者试吃,后来又在附近社区进行宣传,以提供更多的、合适的取餐点场地,可以更好地推动长者饭堂服务质量。”

  颇有意思的是,颐康中心的自建厨房又有另一个名字——“为民饭堂”,它既为长者服务,也向社区居民开放。这和国内最近“火起来”的街坊食堂颇为相似,核心是为长者服务,同时拓宽服务对象,“好吃实惠”吸引了周边的白领、打卡的游客等多元的客群,销量的提升为食堂实现稳定的盈利提供了保证,也助力养老服务模式走得更远更坚定。廖俊说:“我们取名‘为民饭堂’也是这个意思”,为民饭堂开放给居民正悄然成为了社区全龄友好的一个缩影。在南石头街,暑假期间,不少长者受儿女所托照顾孙子、孙女,为民饭堂自然而然成为两代人共同进餐的首选。“不用做饭给孙子吃,还能带娃见见老朋友,很开心。”七旬长者张贤(化名)说道。按照相关规定,长者每餐可以享受3元的政府补贴,因此,张贤每天用充值卡花9元的价格给自己买一份饭菜,再用12元的原价给孙子买一份饭菜,爷孙俩就可以“悠闲地解决了肚子问题,其乐融融”。而为民饭堂所在的颐康中心,则是一个街道养老服务的“中枢”,涵盖多个功能,第一时间为街坊就近配对精准社会化服务,织就了一张完整的养老服务网络。

  实际上,长者饭堂也一直是广州一道亮丽的民生服务名片,在多元主体的赋能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广州专门开展老年人服务需求调研,发现助餐配餐服务位居老年人需求首位,开始大力发展以“大配餐”服务为重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实行“4个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家庭和个人等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而在此后,更是以长者饭堂为切入口,延伸多项民生养老服务,近年来,广州进一步推动实现“养老不离家”,广州市以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为抓手,积极构建“1+N”基本养老服务网络,并大力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成为解决养老服务优质供给不足、加快建设高水平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创新举措,目前正推动村居颐康服务点覆盖全市村居。而广州养老服务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市民更是频频点赞。

  社区慈善基金:孵化社区社会企业,构建友爱社区

  一个形成发展良性循环的社区是怎样的,将激发怎样的发展价值?而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又如何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社区里找到发展成长的空间?近年来,广州一直推动“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地处珠江江心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西南部的长洲街,有两家专门销售困难街坊手工品的“网红”商铺——洋城特惠店和筑梦小屋,它们既是这座城市浓郁人情味的见证之一,同时,也是社区慈善基金发挥作用的成果之一。

  作为黄埔军校旧址所在地,长洲街如今已是吸引不少人慕名前来的旅游景点,但这里也是一座历尽岁月沉淀的老旧岛屿,同样有困难街坊居住于此,受身体、学历、技能、家庭等条件限制,难以就业,即便不断寻找生活的突破口,却始终找不到答案。但现在,不少困难街坊在洋城特惠店和筑梦小屋不断制作手工品,向来往居民和游客销售,持续创收,光这两年就做了6300件毛线手工品,赚取了39230元手工费,还为广州市慈善会长洲街社区慈善基金筹得36311元善款,回应了不少社区困难街坊的应急之需,不知不觉自助亦助人,跳出“困境”,悄然找到第二段人生。

  2018年,广州市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长洲街“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下文简称“长洲街社工站”)。长洲街社工站社工郭英华回忆道,“在我们看来,困难街坊需要的不仅是兜底服务的支持,同时也希望在这个社区里走出困境,所以这里开办了一家社会企业,找了两个铺面开起洋城特惠店和筑梦小屋,邀请街坊们一起创业创收”。一家实现“自我生长”的社会企业可以帮助困难街坊在价值创造中走出困境,但在步入“正轨”之前,同样面对各种融入社会的挑战——“场地租赁、商品开发、经营成本全都需要前期资金支持,而后期还需要考虑能否实现收支平衡”。彼时,社区慈善基金为这一社区社会创新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而社工和困难街坊一起不断在市场实战中探索“做什么商品”,最终结合长洲街的旅游文化,成立了“幸福编织”手工坊,定期回收合格手工品,每月结算手工费,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一个月最高销售额达八九千元”。除了给街坊创收,这两家非营利店铺还会扣除成本后把盈余捐给广州市慈善会长洲街社区慈善基金,全部用于长洲街内困难群体提供救助和支持。

  不知不觉间,洋城特惠店和筑梦小屋激发了社区互助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成为长洲街旅游文化的新特色。年逾三十,半身瘫痪的晓月(化名)是一名编织人员和售货员,除了每周一、三、五半天在洋城特惠店值班以及做手工艺品,还钻研起了裁缝。曾在家待业且离异的她靠残障补贴度日也在此完成华丽转身,在街坊中名声大起,每月至少获取一千五百元收入。也有双腿残疾的街坊在她介绍下加入编织工作,并在售卖手工品中找到自信,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又在街坊邻里支持下在市场要了一个小摊位卖鸡蛋谋生,而社工、街坊纷纷互相帮衬。截至目前,广州全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926个,筹集善款7225.4277万元,创建慈善空间1072个,服务群众超8.6万人次。实际上,主要靠社区多方筹款而成的社区慈善孵化的“社会企业”正是这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文情怀及专业能力支持下的缩影,推动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才可以在同一片土地感受到包容和希望。

 
     标题导航
~~~广州民政助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以四个“强化”推动供水服务提档升级~~~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聚焦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
   第A3版:聚焦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
   第A4版:聚焦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
   第A5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6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7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8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9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10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11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12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深度
   第A15版:美术·闲情
   第A16版:体育
面对多元社会民生需求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注入强劲“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