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
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牵动民生幸福,关乎城市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当前,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现代化实践正在岭南大地上火热推进。广州提出要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治理,高水平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着眼精雕细琢?如何在建设治理上力求精耕细作?我们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求教学者专家,走进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一探各地实践经验。专家建议,广州应把城市更新与化解“城市病”相结合,优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以大统筹推动城市建设发展,以大项目大平台提振城市发展新面貌。
本版统稿/陈庆辉、贺涵甫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庆辉、李晓璐、申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李波、高鹤涛(署名除外)
城市更新应与化解“城市病”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离不开高瞻远瞩的科学思维。广州应立足岭南文化、千年商都的城市文化根脉,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通过提升深化广州城市更新的总体规划,让城市更新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动力源。
广州应认真进行城市体检,在全市规划统筹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全面的专家论证和居民参与的利益相关方讨论,充分了解民意民心和各利益主体方的诉求,形成矛盾最小化、共识最大化的需求清单,并以此来规划、设计城市更新的供给匹配。
同时,城市更新应与化解“城市病”相结合。有些改造前的项目,本身就是“病灶”所在,有些则可通过更新改造来优化和调节城市功能。因此需要跳出项目,从更大的城市街区视角来发现和补齐地上地下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来优化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韧性。
此外,应该拓展项目投融资模式,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和属性来设计投融资机制。对于有市场价值潜力及投入较大的项目,应加大市场化多元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合法合规参与投资和运营。
在研究总结我国城市更新实践经验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开发造成文化特征退化的“千城一面”问题,以及一些项目因要求不高、把关不严、缺乏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匆忙上马造成各种消极后果。
广州要以更高要求提升城市更新治理水平。首先,提升城市更新专项治理体系的效能至关重要。应当围绕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大局,建立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市更新专项治理体系。从市一级的领导小组开始,优化横向跨越到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协同联动机制,同时纵向贯穿到各区、各街镇乃至具体项目的推进和响应机制,从而形成精干、高效的城市更新工作合力。其次,在治理事项各个层级,包括各级各类更新规划直至具体项目,应建立具有广州特色的参与式治理平台和机制。这些平台与机制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能够充分表达诉求、全过程参与讨论和决策。透过治理创新来不断提升广州城市善治的新格局,真正体现“人民城市”的发展宗旨。
当前,广州正在科学有序推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工作。应以大统筹推动城市建设新发展,建议优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与当前城市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增强城市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同时,以大项目大平台提振城市发展新面貌,通过关键性项目来发挥提纲挈领作用,以主线工程来串联辐射城市建设。
他山之玉
上海张园保护
保护性征收改造“人走房留”
近年来,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上生·新所、张园等已成为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地”。其中,张园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在历经4年的保护性修缮后,其西区已于2022年12月1日对公众开放。
上海静安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陈汝俭告诉记者,2018年,为了改善居民条件,切实保护当地历史建筑,张园采取了“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改造模式。据了解,“人走”即通过动迁方式,让居民在他处获得改善;“房留”则将修旧如故,保持历史风貌不变,完整保存街坊肌理和里弄肌理。这也是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并通过“文物级”修缮标准使得整个建筑群达到“修旧如故”的效果。
项目工程甚至对张园所有的历史保护建筑都进行了“一幢一档”资料档案建立。据了解,张园内42栋、170幢、2053个房间都被清晰记录在案,从建筑概况、房屋信息、基础资料到历史图纸、现状图纸等,都十分完备。档案团队还搜集了老居民的照片、采访屋主后人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并附上工艺描述、保护建议等。每幢建筑都配备清单,记载着改造过程中须原样保留的部位。此外还制定了《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导则》,形成的《历史风貌区保护性征收基地保护管理指南》更成为了上海市地方标准。
如今的张园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为商业中心,定位潮流中心;东区则涵盖住宅、酒店、办公等功能,并设立文化演艺中心及美术馆。陈汝俭认为,城市更新绝不是简单粗暴地将房屋推倒重建,而是在完善原有建筑功能布局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城市记忆,并且对建筑进行有效的活化利用。“张园用‘新’活动吸引游客,用‘老’建筑留住历史文化。”
形态神态“打包”考量
永业思南董事长、总经理李海宇:
上海的旧区改造、城市更新工作历经30余年的发展。早期,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之一是修复它们,并将其打造成单一展览馆供人参观,大多只是简单地进行形态上或功能性的调整。近年来,上海城市更新项目更注重联动整个街区,并考虑与周边历史的相容性,形式更多元化、内容也更丰富。
改建项目的优势在于,它们通常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如何充分挖掘建筑故事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城市改建项目应结合形态和神态来考量。形态考量是指保留街区和原有建筑的城市肌理,使其与新建商业体区分开来;神态考量则关注如何在尊重建筑历史底蕴的基础上,重塑建筑功能,使其发挥现代价值。同时,在实际运营中要挖掘特色闪光点并将其扩展,让项目具有独特魅力和差异化。
以思南书局为例,原为爱国将领冯玉祥的上海寓所,后由革命诗人柳亚子租住。改造成网红书店后,游客在老建筑里逛书店的同时了解历史和欣赏建筑。
成都“一山连两翼”之变
紧抓国家机遇拓展城市格局
龙泉山,地处成都东面。山脉绵延千年,如今被誉为城市绿心。正是在这里,人们见证着成都的千年之变。
曾经,被龙泉山和龙门山包夹的成都,天然形成了“两山夹一城”的城市格局,这也成为古代成都天然的护城摇篮。现在,成都成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这样的地理格局却让资源约束、环保问题、人口密度问题更加凸显。成都紧紧抓住国家机遇超前谋划,进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将国家战略优势转化成高质量发展胜势。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开拓“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新格局,龙泉山化作支撑两翼的脊梁,西连中心城区,东接东部新区,成都正式从单极发展跨入双城区时代。
登上龙泉山,在海拔最高处往西看,天气好的时候,能望见气势磅礴的雪山群。龙泉山丹景台景区工作人员曹杰慧告诉记者,总面积达到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森林公园,自2017年建设启动,打造出“四季有景”的生态景观,森林公园覆盖率提升3.5个百分点,开发强度降低1个百分点,新增调查记录动植物1055种。龙泉山这颗成都的“绿色心脏”,正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新动力。
在丹景台展厅里,展示了穿行在龙泉山的轨道,从中更能看出成都向东的不断提速,城市格局不断扩大。正在建设中的成渝中线,有望将成都到重庆的时间缩短至50分钟。无数路网在龙泉山交织,见证了巴蜀之地的成都和重庆,这两个西部最大的城市,终融为“一小时城市圈”。同样在这里,成都联通世界的大门正在开启,在天府国际机场的加持下,成都成为全国第3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去年,成都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以3109.2万人次攀升至全国城市中的第一,成为整个西南地区的航空枢纽。
国土空间规划注重生态保护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兼A8工作室主任涂海峰:
在成都历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都是关注城市本身,也就是龙门山与龙泉山包围的中心城区,也被称为“两山夹一城”。随着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寄予厚望,将打造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第四极”,成都开始跨过龙泉山向东发展。龙泉山从原来的生态屏障变成了城市中央“绿心”,推动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两翼齐发,这被称为“一山连两翼”。就这样,成都城市空间结构由“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实现了城市格局之变。
如今的成都,正围绕“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让绿色成为公园城市的普遍形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都是全国首个以公园城市为特色进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的城市。这意味着,在进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成都不仅注重物质空间,更强调对生态的响应,把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起来。
南京小西湖街区改造
小规模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
南京小西湖街区,是一个罕见的保留传统街区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居住型街区。这里曾经是破旧不堪的棚户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原本提出的征收方案,因为居民不愿意搬迁而搁浅,这个繁华地段的老旧街区陷入改造的困境。
2015年,全新的老城更新理念开始在南京市实践,由“拆改留”转向“留改拆”,将“留”置于优先地位。小西湖街区成为这个理念的“实验田”。负责项目改造的南京历保集团副总经理黄洁告诉记者:“项目组建立了一个多方协商平台和社区规划师制度,充分和居民沟通,逐个解决居民的诉求。”最终,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367户选择留下,项目组按照居民选定的方案着手改造,腾出的空间引进精品民宿、餐饮、虫文馆、工作室等新业态。
现在的小西湖街区干净整洁,有序分布着民居和店铺,居民坐在公共空间聊天、喝茶,环境变好了,地方宽敞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融洽。通过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的改造,小西湖街区完成了“逆生长”。
“我把工资卡放你这里,等到攒够更新资金你就打电话通知我签约。”这是一位居民给黄洁的留言,他看到别人家更新后的效果,心动不已,但资金还差七八万元。“原本他是没有工作的,为了也能改造自己的房子,他找了一份保安工作。担心自己管不住钱,就把工资卡放在我们这里。”
如今,申请自主更新的居民越来越多,居民们的观念从“要我更新”逐步转变为“我要更新”。在黄洁看来,精准地把控更新策略,是小西湖街区更新成功的因素之一。她把小西湖更新方式总结为12个字“小规模、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在更新过程中,我们把手上的资源用活,服务于社区,提升整个的社区的服务和配套的功能,所以居民配合程度高。”
基础配套先行,敷设微型管廊
小西湖街区更新项目负责人、历保集团副总经理黄洁:
小西湖街区是在全国率先成功实施了市政微型管廊的示范片区,这是更新理念更是技术创新。600多米的管廊,在狭小的街巷成功建成,让居民的家里不再水漫金山。
现在,街区每一户居民、每一个院落的门口都有管廊接口,除了给排水,综合管廊还有消防用的管道,消防安全保障都在管廊保护的半径范围内。此外,管廊边上也做了辅管,方便以后居民申请开通天然气。在黄洁看来,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要先行,先解决给排水、天然气及街区道路的畅通是保障生活便利的根本。
黄洁表示,在小西湖片区的更新中,对于建筑的保护利用也在不断刷新他们的理念,有特色的历史建筑都应当得到保护利用,多元化的形态和建筑的历史风貌,正是小西湖街区受到各个年龄层的居民和游客青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