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记者走进北京寻找城市规划成功经验

“瘦身健体”走出减量发展新路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北京首钢园区的旧设施被重新改造为其他用途。
北京前门大街正阳门箭楼
北京首钢园区风景宜人。

  作为超大城市,北京曾饱受“大城市病”困扰: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北京的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在2014年以前,北京约60%的人口、70%的GDP、70%的三甲医院和高等院校都被仅占北京总面积8%的部分城区所承载。

  大城市的发展之道不仅在于资源的聚集,也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北京始终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不放松,秉承规划先行,按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瘦身”,成为全国首个在“减量”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

  北京怎样在“做减法”的过程中取得发展的新成果?日前,广州日报“高地行思录”调研团队来到北京,试图找到北京“减量发展”的“密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梦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副中心功能鲜明

  行政中心与文旅地标融合

  从北京天安门出发,往东约25公里,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其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广阔。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为北京市级行政单位的疏解提供了答案。2018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向社会公开,副中心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城市副中心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

  北京市级行政中心简朴庄重大气,2019年1月第一批35个市级部门,165家单位搬迁,约1.2万名公务员入住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进入施工收尾阶段,年底前启动搬迁。

  日前,广州日报记者来到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该景区处于城市副中心核心位置,刚好位于市级行政中心的南面。在记者眼前,一条人工运河穿城而过。这条运河始建于春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也是最长的运河。所谓“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北京段长约80公里,约有一半在通州。如今,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杨柳依依、鸟叫虫鸣,游人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漕运码头,欣赏大运河两岸的风景。厚重的运河文化和千年的漕运史为通州留下了诸多历史遗存和美景佳谈,当年这里万舟骈集、水韵悠悠,如今这里蓝绿交织、古今共融,通州燃灯塔和巨型雕塑“东方”在两岸遥相呼应,见证着大运河的发展与变迁。

  再往南,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正在紧张施工,预计2023年底全面完工并面向公众开放。其中,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将由国家大剧院运营,它的舞台尺寸同现国家大剧院基本一致,可以实现将大剧院演出剧目无缝衔接、同步上演;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将由首都图书馆运营,将成为一个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由首都博物馆运营,将成为一座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型综合博物馆。

  区域间联动提速

  城市副中心加强对河北辐射带动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而提出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穆松林博士认为,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承接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加强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实现与雄安新区错位发展,有效治理北京“大城市病”。

  另外,通过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利于加快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将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现代化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持续优化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桥头堡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推动北京部分产业和功能向北三县等周边地区延伸布局,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示范。

  当前,城市副中心联通京津冀的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联动的空间格局初步显现。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到达河北雄安新区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时间缩短为15分钟和35分钟。另一方面,城市副中心对河北省的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副中心先后与武清区、廊坊市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数十个,在规划衔接、产业互促等多方面展开合作。通过推动中关村通州园等与北三县重点产业园区加强产业分工,有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为城市副中心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更广大的战略腹地。

  旧厂区脱胎换骨

  首钢园区打造消费新场景

  提起首钢园区,很多人并不陌生,2022年北京冬奥会,谷爱凌和苏翊鸣分别在这里夺得金牌,从此首钢园区被誉为中国队的“双金”福地。

  夏日的首钢园区,绿树成荫,游人如织。蓝天白云之下,几座巨大的冷却塔和时尚的冬奥滑雪大跳台倒影在群名湖中,融为一体。市民刘娟带着孩子,正准备登船游湖,她表示:“孩子很爱来首钢园区,老首钢工业遗存与新冬奥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很特别。”她还告诉记者:“这里还有丰富的展出可以看,吃喝购物也非常方便,是遛娃的好地方。”

  今年上四年级的晓羽来自广东顺德,趁着暑假跟妈妈来北京旅游。“一直想来首钢看看冬奥滑雪大跳台,但来到园区时,首先被昔日的‘钢铁巨人’震撼了,原来钢铁厂是这样的‘巨无霸’。”晓羽说,她上午刚在园区看了“平行时空:希腊遇见兵马俑”展览,好好体验了一把数字文博的魅力。

  广州日报记者在首钢园里看到,新首钢大桥、首钢滑雪大跳台、群明湖、三高炉等标志性“网红打卡地”由南向北错落有致地分布,自然山水与工业遗存融为一体,形成了首钢园独具特色的亮丽景观。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曾是我国钢铁工业的缩影,其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跨越。在改善北京生态环境,落实城市功能定位,推动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首钢转型势在必行。

  2010年底,首钢老厂区在完成最后一炉钢的历史使命之后,率先结合冬奥组委办公场地和冬奥会比赛项目训练场地进行了转型。冬奥元素让首钢焕然一新。首钢滑雪大跳台、西十筒仓等一大批奥运设施和文化景观成为最亮眼的冬奥遗产。随后,首钢园区利用工业遗存改造展馆和会议室,使连续举办的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等国际展会融汇工业风和现代风。文化、科技、时尚、体育、消费等要素和场景陆续在首钢园落地。

  穆松林博士告诉广州日报记者,接下来,首钢园区将加快航天、科幻、金融等高端产业聚集,打造科幻之城。借助“钢铁硬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燃起首钢“烟火气”。

  旧功能实现疏解

  以“一楼一策”逐步推动“腾笼换鸟”

  如果说首钢园区是北京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创造空间的典型案例,那么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就可以说代表了北京“腾笼换鸟”的成功经验。

  2013年以前,北京西直门外的动物园地区有12家服装批发市场,被视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这些专业市场每年能带来约6000万元的经济效益,但因为脏乱差吵闹多,政府每年要付出超过1亿元的管理费用。

  穆松林介绍,通过“产权换疏解”“税收推动”“减量平移”“股权收购”等多种方式,北京以“一楼一策”逐步解决难题,逐步完成动批疏解。原来的批发市场商户陆续迁入了天津、石家庄等地的商贸城。

  2017年底完成疏解后,“动批”区域共腾退出35万平方米建筑空间。如今,这一空间已建成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科新区,新引入头部或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166家,实现税收超过30亿元。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穆松林认为,这得益于北京秉承“规划先行”的做法,按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城市功能进行“瘦身”。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主要矛盾,努力破解北京市的“大城市病”,在规划中设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从顶层设计上划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安全线和宜居线。

  与此同时,北京构建“一体两翼”,按照新空间格局“塑形”。以北京为中心,以通州行政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为两翼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拉大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空间框架,成为优化京津冀区域资源配置的关键。北京城市副中心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河北雄安新区则进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古都中轴

  城市文脉 重视保护

  暑假来临,要说北京哪里的游客最多,故宫博物院绝对榜上有名。除了故宫,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景山公园、天安门广场、前门大街、天桥、天坛等地也是热门的打卡地。

  夜幕降临,记者来到永定门公园,流光溢彩的永定门城楼美轮美奂,这里是北京中轴线南端起点,现在是一个带状开放公园。灯火点亮,置身中轴线区域,古今气氛交织碰撞,让人有一种在历史长河中遨游的感觉。在永定门广场,摄影爱好者陈建平告诉记者,他经常来中轴线拍摄,每次来都能拍出不同的好照片,热衷拍中轴线建筑的摄影爱好者很多,尤其在晚上,在灯光的照应下,中轴线更具魅力。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约7.8公里,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这条中轴线,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此后,以中轴线申遗为牵引的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2017年,“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同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全面启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

  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建筑线,更是一条不断传承、发展的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带,在展示北京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是中华文明与现代城市文化对接的纽带和桥梁。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大家不仅仅关注文物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记忆与技艺,也更加注重保护和弘扬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穆松林表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北京的巨大财富,近年来,北京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以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加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完善协同保护、协同利用、协同宣传机制,彰显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记者手记

  找准定位 规划先行

  近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平方公里、拆除违法建设2.4亿平方米、常住人口比2016年减少11.1万人……虽然整体在减量,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在做增量。

  2022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3.8%、人均GDP为19.03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947.5亿元、研发投入经费占比6.5%以上……北京诸多经济领域的重要指标均稳居全国第一,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北京为何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找准定位,规划先行,是北京城市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

  无论是将百年首钢厂搬迁至河北,还是把二环里的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搬到六环外的城市副中心,北京的规划始终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做文章。

  北京的首都功能有: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近十年来,北京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不放松,把不符合北京首都功能定位的主动疏解出去。大量疏解出来的空间,一方面用来满足中央政务服务、发展科创和文化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另一方面用来满足老百姓的生活服务配套需求,使北京获得了产业发展和老百姓满意度提高的双丰收。

  值得注意的是,疏解,不是一疏了事,而是有目的、有规划的疏解。在北京绘制的规划蓝图上,构建了“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为城市“塑形”。一体是以北京为中心,两翼是以通州行政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为补充。“一体两翼”进一步拉大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空间框架,成为优化京津冀区域资源配置的关键。

  有了规划,还看实施。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决心不可谓不坚决、步伐不可谓不快。2018年6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向社会公开,“北京重要一翼”有了设计图。2019年1月,第一批35个市级部门,165家单位就搬入了城市副中心,与此同时,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各种项目也如火如荼建设起来。

  短短五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也许就是北京在“减量”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密码。

 
     标题导航
记者走进北京寻找城市规划成功经验~~~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A4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聚焦广东高质量发展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都市新闻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娱·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瘦身健体”走出减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