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太阳刚刚落下,位于道滘镇小河村的一座小花园里,开始热闹起来。吃过晚饭的村民们陆续来到小公园散步、乘凉,年轻人来这里打篮球,孩子们在空地上奔跑、嬉戏……
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干净、舒适的小花园下面,竟然“藏”着一个污水处理站,小河片区工业、生活污水流入处理站内,经过层层工序,变成再生资源,用于种花养鱼、浇灌绿地,清洗道路……变废为宝的“绝活”每天在这里上演,附近村民的生活,也因为这座花园式污水处理站的出现,增添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日,由中国报业协会融合发展中心主办的百家媒体调研“东莞道滘镇小河城乡水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创新模式”活动举行,记者走进道滘镇小河污水处理站进行调研,了解东莞首个花园式污水处理站是如何打造的。
近年来,东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像小河村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效益显现,生态环境优势也正在转为招商优势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优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现场:地下污水处理站,地上休闲小公园
沿着道滘镇大新南路往里走,在河边上有一个特殊的小公园,这就是小河污水处理站所在地。
进入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各种鲜花绿植,孩子们在草坪上游戏;旁边一个小平台上有一个小池塘,里面是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水,用来种花养鱼,供村民们欣赏;两栋漂亮的红色小楼,是污水处理站的办公室;办公室旁边是一个篮球场,是村里的年轻人的最爱;不远处,靠近河边蜿蜒的万里碧道上,老人、孩子、年轻人们,沿着河边悠闲地散步……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在眼前展开。
而在小花园的地下,却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各种处理污水的设施,污水处理工作主要在这里进行。目前,该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处理量最高可达到5000吨,出水水质达到准四类标准,达标处理后的出水被用来种花养鱼、喷灌公园绿地、道路洒水等。
温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小河村人。他还记得,几年前小河村附近水体污浊,河水不时散发出臭味,村民们意见很大;如今,河水清澈,风景秀美,且再也没有臭味了。“和以前完全不同,大变样了!”温先生感慨地说道。
目前,小河污水处理站不仅成了该片区的开放式花园,还被打造成党建基地,成为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工作做到实处,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的范例。
探秘:道滘因地制宜布置污水处理设施
道滘镇地处东江下游,东江南支流、北海水道、赤滘口河贯穿全镇,镇内42条内河涌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21.8%。2021年,小河污水处理站建成后,道滘的水环境质量在东莞市评比中名列前茅。近年来,道滘镇探索出了适宜自身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的恰当路径,打造出适合自身水环境治理的“道滘模式”。
与许多地方一样,污水处理一直是道滘镇的大难题。道滘镇处于水乡区域,多河流岛屿,岛与岛之间的污水要如何处理?以前的办法是,通过过河的一条污水管,将污水输送到中心区的道滘镇污水厂去集中处理。但是,因跨河污水转输干管损坏,多次修复依旧破损无法使用,导致小河片区污水无法接入道滘镇污水处理厂,造成污水溢流,严重污染周边水体环境及河岸环境,村容村貌大受影响。
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回忆,“我们当时做污水处理站,很大部分是因为污水没去处了。”针对水乡地区特殊环境带来的治水难题,叶泽明他们请教了专家,并到外地考察学习,最后决定,要因地制宜布置出一个适合道滘的污水处理设施。
“小河污水处理站旧址原来是一片滩涂,现在已经是一个漂亮的小花园了。”叶泽明总结经验,建设花园式的污水处理站,一是要有景观性,不能让人看出来这是个污水处理厂;二是有开放性,建好后,地面设施要回馈给村里用;第三是要满足功能性,建好的小河污水处理站里,有篮球场、有公共厕所、有广场绿地、有休闲娱乐设施等,可以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地方。
“这个站点建好后,得到了周边地市还有省环保厅的认可。”叶泽明说,最让他高兴的是,经过这一次的事情,村民们对他们的信任度增加,许多工作开展更顺利了。
道滘镇党委书记曾平治也介绍,近年来,道滘镇举全镇之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在全市率先推进沿河违章建筑清拆、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等一揽子治水工程,大手笔投入建设覆盖全镇42条河涌、总长145.85公里的“万里碧道”,促使全镇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重现了济川“水清岸绿白鹭飞”的生态美景。
观察:道滘“闯”出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
占地面积仅是传统污水处理站的1/5,土地得以实现集约利用;邻避效应得到有效解决,没有传统污水厂臭味和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实现生态水厂和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用五点总结小河污水处理站的五大优势:节约用地,解决邻避效应、带来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
在调研现场,中联环院士工作站总工程师刘培勇介绍,小河分布式生态地埋污水处理站按照标准污水处理厂建造,化验室、中控室、在线检测室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智能控制程度高。
项目所采用的GMBR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污水厂臭味和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实现生态水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提升项目周边的环境品质。
“污水处理站创新的生态地埋建设模式,与当地推行的地下二层至三层入地模式相比,投资节省40%,占地节省30%,运行费节省20%,运维可降碳30%。”小河污水处理站负责人赖伟鑫也表示,该技术应用范围广,可适合农村、乡镇、城市、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等处理。
该模式创新解决传统单一大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收集率低、进厂浓度低等问题,为大、中、小污水厂的建设带来了方向,为因地制宜、集中与分布结合、节能降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案。
专家:为城乡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样板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研究员何伟嘉表示,“道滘模式”对土地的集约使用非常合理,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道滘模式”是很好的配套。“现在我们的要求是高品质化,高品质的要求势必带来细节上的更高要求。”他认为,“道滘模式”能更好、更精准地解决这些问题。
“小型的分布式污水处理站,对东莞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管鑫介绍,因为主干管网建设是大范围的建设,一些偏远地区只能靠分布式的污水处理站来处理。他透露,目前,东莞约有180多个分布式污水处理站,这种分布式模式已经占到了东莞污水处理的将近1/6。管鑫说,首先这种半地埋的模式,让地面环境得到很好的公共利用,减少了污水处理站环境设施对群众的心理影响;同时,在美观绿化方面,分布式污水处理模式能和周围环境融合为一体,“我觉得它是我们环境治理设施和村居生活的一个很有效很好的融合案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评估推广处处长梁洋表示,希望能够全面总结经验,提炼形成可复制模式,为推动城乡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