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涨秋池的巴山夜雨,到一日还的千里江陵,从《疯狂的石头》到《少年的你》,从李子坝的轻轨到洪崖洞的夜景,山城重庆从来不缺少“流量”和“存在感”。
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跌宕起伏的地形上高楼林立,市井烟火,繁华如梦。在“网红城市”的面纱下,重庆其实还有硬核的一面:一座老牌工业城市、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市GDP达到29129.03亿元。
巴山险峻,渝水绵延,深处西南腹地的重庆易守难攻,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工业底蕴,让重庆拥有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于重庆来说,发展的基础在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在制造业,发展的出路还是在制造业,这与连续两年将“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广州不谋而合。同为造车大市,同为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和广州两座相距千里但同样把制造业刻在骨子里的城市,或许在探索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的道路上有着相同的烦恼和互通的经验。
广州日报“高地行思录”调研团队走进重庆,探秘这座老牌“网红城市”如何花慢功夫修炼硬核内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引领功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申卉、杨朝露、张姝泓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吴子良
素材提供/鸣谢重庆日报社、上游新闻
“制造”变“智造”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 政府“把脉开药方”
“吵闹、拥挤,嘈杂。”是很多重庆老一辈制造业工人的工作环境,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时代之变,改变着人们对制造业工厂的刻板印象。
走进赛力斯的两江智慧工厂,1000多台机器人高速运转,机械手臂有序协作,完成汽车零部件的焊接,AGV小车穿梭其间,来回搬运物料。全封闭高速同步机械冲压线,冲压完成一辆问界M5的机罩外板仅需10秒,2分钟便可下线一辆新车。
赛力斯并不是重庆智慧工厂的孤例,在长安汽车两江工厂二厂区、在泰山电缆的铜线车间、在重庆光大产业有限公司的安全带总成数字化车间……智慧化生产场景早已广泛运用,一场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变革已经在重庆悄然发生。
“重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核心就是数字化技术为引领,促进制造业的流程再造。”重庆市发改委工业处副处长戴斌一语道破了重庆近年来制造业高速发展的秘密,那就是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迈进。
“2018年底,重庆市印发《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提出用4年的时间,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重庆市经信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重庆市约20%的工业和信息化资金都用于支持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5后年的今天,重庆已经累计实施了60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了144个智能工厂、958个数字化车间。
“重庆制造业体系非常健全,有着巨大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为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制造业场景,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这就是我们把全球研发总部选址重庆的原因。”广域铭岛战略与政策发展部主任陈美琪表示。
数据显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重庆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重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1.1%和19%。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直面临没钱、没人、没技术、没效果等困境,导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重庆也有妙招!据介绍,重庆市已经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评估行动,免费为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评估服务,并依据产业发展情况,分区域组织相关机构进园区、进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评估,做到一企业一报告一建议,量身开出数字化转型“药方”。
“单链”变“网状”
“网络式”产业链招商 让制造业企业扎根本地
“雁行飞行”效应,是包括重庆在内的不少城市进行制造业强链补链时,都会遭遇的阵痛。
“就像猴子掰苞谷一样,掰一个丢一个,你这地方政策好,企业就像大雁一样飞来了,停留一时,等别的地方有更好的政策,就又飞走了。”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教授王林坦言,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产业链在强链补链的过程中,只注重垂直式整合,或者说是单链整合,导致产业链缺少地域植根性,“想飞就飞”。
如何破解?“网络式”产业整合,是重庆给出的答案。
王林说,如今重庆的产业链强链补链,更强调动态立体的“网络式”产业整合——既纵向延伸,也横向拓展。何为横向拓展产业链?王林举个了例子,“京东方来重庆后,主要做的是用在平板电脑、电视上的大面积面板。不过他们的余料可以做手机,再小的余料还可以做电子手环。所以近几年,重庆在手机制造、智能穿戴终端制造方面发展很快。”在王林看来,抓住关键节点企业,进行“网络式”产业整合,不仅让产业链更有深度,也让相关产业配套更加齐全,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就像布了一张巨大的“网”,让企业深深地扎根本地。
这一点,重庆市经信委一位从事产业规划多年的相关负责人同样感受颇深。“以‘网络式’产业整合留住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说,当年,围绕摩托车产业,重庆出现了一大批做小型动力机械的企业,形成通机产业。“他们的产品大多出口欧美,像是割草机等。随着成本上升,有的企业也想过往东南亚转移,但在综合考量之下,考虑到重庆本地的机械加工能力、原材料供给能力,还有物流的打通,包括中欧班列和以川渝为主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企业最终还是选择留在重庆。”
“实验室”到“车间”
“科技副总”进企业 科研成果更快走向市场
有了科技创新的支撑和赋能,才能把制造业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
近两年,重庆密集出台科技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去年3月,新修订的《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施行,提出布局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立市自然科学基金。今年3月,《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2022年的基础上实现“双倍增”,分别超过1.28万家和8.6万家。
让科技创新离生产一线更近一点,才能让科研成果更快地走进市场,服务制造业。记者注意到,从去年开始,一种“科技副总”进企业的专项举措,在重庆江津区率先试点。
所谓“科技副总”进企业,即选聘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青年科技人才到江津区重点工业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这种柔性的引才方式,让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后,能充分发挥个人和所在单位的资源集聚优势,不断深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从而更好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需求研发、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等。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正高级研究员潘小明就是这样一位“科技副总”。去年12月,他成为重庆驼航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后,与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开展了无人机技术的技术攻关,帮助公司解决了1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了驼峰系列载重无人机,并实现全球首次重载无人机“绿色矿山”勘探设备运输。无独有偶,来自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熊棣文在担任重庆汇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后,很快就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研发出“丘陵山地果园电动无人拖拉机”,让企业的产品实现了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江津区已从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选聘30名“科技副总”。“科技副总”进企业,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车间、走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悉,江津区“科技副总”进企业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已帮助企业解决关键难题70余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双城”到“双圈”
用好广阔产业腹地 协同互补向高端化发展
当新的机遇来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拓展腹地变得更加广阔,打破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重庆更有信心!
一直以来,重庆的整车制造有优势,以长安自主品牌为龙头,打通了汽车产业的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而四川则在动力电池等软件配套上有优势。在重庆市发改委项目推进处一级调研员蒋宏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合作空间广阔,发展面临的不是同质化问题,而是如何合作迈向高端化的问题。“目前我们的产业链主要处于中低端,要协同互补向高端化发展。”
如今,川渝省市聚焦以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共同研究了双方优势产业,相继出台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相关实施方案,率先制定汽车制造、特色消费品、先进材料等领域的产业政策,用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个体而言,感受则更加深刻。王林说,“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成渝交通的通达性越来越强。“我十几年前来重庆时,从重庆到成都要五六个小时,现在两地往来速度越变越快,从4小时、3小时、2小时,到现在坐成渝客专在2小时以内,如果成渝中线建成后更是只需50分钟。”
空间上距离的拉近,大大降低了双圈产业链协同的成本。如今,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已经成为双方共识。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则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两地正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
重庆市经信委的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上线,次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产品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设立。到去年年底,前者聚集企业超3500家,相互配套金额超百亿元;后者有200余户电子信息企业入驻,提供产品和服务供需信息超330项。
记者手记
建链、补链、稳链、强链
产业链招商助推产业升级
今天重庆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但20世纪90年代,不少产业科研机构、制造业大厂,陆续迁出重庆,搬到了沿海和周边地区。
扭转城市走势的,是重庆2008年的一场招商计划:先根据全球笔记本电脑的销售形势确定定位,吸引惠普入驻,做到“建链”;再补全零部件市场的不足,引入富士康落地,实现“补链”;在补链之余吸引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厂,形成产业聚集地,做到“稳链”“强链”,最终实现成功的产业链招商。
2022年,重庆GDP达到29129.03亿元,微型计算机产量8632万台、占全国的20%,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仍然是重庆的第一支柱产业。
当前,重庆的产业链强链补链,既纵向延伸,也横向拓展。这种网络式的补链强链,不仅让产业链更有深度,也让相关产业配套更加齐全,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让企业深深地扎根本地,实现集群发展。
双城建设
川渝齐心共绘发展蓝图
为市民谱写“稳稳的幸福”
对于生活在重庆的四川人来说,过去户口迁移需要本人多次往返两地户籍管理机关,如今群众办理户口迁移只需到迁入地派出所,最快10分钟就可以领到新的户口本。在户口迁移、税务、交通通信、就业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川渝两地打破政务服务的地域阻隔和行政壁垒,2020年推出首批95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3年来“川渝通办”扩容提级,先后发布3批次共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
从民生领域到经济领域,同一政务服务事项正在川渝两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5月11日,重庆市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发出的一张营业执照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重庆市颁发的首张异地营业执照,川渝证照异地互办互发互认是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的缩影,也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提质加速跑。而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2022年11月28日,成渝中线高铁正式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重庆、成都“双核”将实现50分钟通达。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的未来蓝图。重庆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当作工作“总牵引”,四川将之看作“动力源”。
从“一码”通乘、“一站”办理,到证照异地互办互发互认……公共服务标准化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川渝两地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真实写照。川渝两地齐心共绘发展蓝图,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