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村规民约凝心聚力
传承广州乡愁记忆

瓜岭村有500多年历史,是广东有名的侨乡。
瓜岭村在进行村规民约宣传教育活动。

  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身边新规16

  广州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历史建筑、古树名木、传统手艺以及特色民俗串联起过去、当下和未来。

  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是“无形资产”,“谁来守护和传承”“应该向谁提想法”“提了想法就能落地吗”……要保护乃至活化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态,首先需要回答这些问题。

  在广州,村(居)里的人们便是在地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的主力军。据悉,市民政局以深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治理作用为抓手,广集民意,汇聚民智,截至2022年3月底,全市村(居)已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100%将生态保护、延续历史文脉等内容依法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让身边有规有约可依,同时,也联动多方资源,推动文化生态活化利用,形成发展良性循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 通讯员李国全 图/受访者提供

  守护传承文化生态,让公众当主角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是这个地方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印记的重要来源。按理说,作为村(居)民共同制定遵守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是基层自治的制度化体现,是基层民主的产物,以信念、风俗习惯、社会舆论为基础兼具有契约法理性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

  不过,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在过往,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参与发挥作用有限,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参与地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承。“很多时候,大家忽略了一纸公约的重要性,没意识到它是推动多方行动的基础,同时又因为没看到改变的成果,所以更没有积极性。”有社区工作者透露,这些都导致居民群众对规约参与程度不高,身边无规也无约。

  推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修订与践行,首先就要在“制定”上下功夫。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了解到,针对这一问题,市民政局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通知》《关于深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治理作用的工作方案》,并全面推进各村(社区)党组织牵头及时启动并领导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全过程,运用城乡社区议事协商“116”工作法(即1个核心:坚持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1套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6个步骤:议题收集、党组织提议、议题酝酿、合法性审查、协商表决、执行监督),由党组织书记主持村(居)民会议集体讨论表决,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开展修订完善,保证村(居)民广泛、持续、深入参与。

  据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22年3月底,广州全市村(居)已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社区历史文化等均在此过程中成为公共议题。通过议事协商,百分百将生态保护、延续历史文脉等依法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让行动看得见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推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树名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自治规范,光靠规约还不够。“只有大家的想法和期许能变成现实时,大家才会有行动的动力。”有社区工作者分析称,“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态是需要资源培育和活化的,大家许下美好期许的同时,也需要行动起来。”

  为了让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可落实、尽执行,市民政局联合组织、财政、司法、农业农村等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和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督促指导,确保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务实管用。另一方面,市民政局研究制定《广州市城乡社区活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指导各区规范使用社区活动经费,积极开展延续历史文脉环境养护、历史文物(古树)巡查等主题活动,引导居民支持和参与整改工作。

  汇集资源,展开行动,广州各村(居)也在“效果”上下了不少功夫。全市村(居)累计张贴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及相关宣传资料23.48万份,制作公约墙、村约碑6691个;同时,以生态保护、延续历史文脉为主题,共建立志愿服务队伍6217支,举行延续历史文脉,开展环境养护、历史文物(古树)巡查等主题服务活动1.92万场次,服务居民达840.98万人次,不断提高村(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自觉,帮助居民留住记忆,守住乡愁。

  在落地实践中,要实现可持续和良性循环,就需要联动大量社会资源,实现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价值转化,而具体到广州的每一个村(居),没有统一答案,需要人人行动,因地制宜。因此,各地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内容以及实践也各有特色。天河区珠村南社区居委会联合社区内经济社组建了古树护林员队伍,共同开展古树名木管护工作;从化区则鼓励村(居)进一步制定保护古树、历史文物等“微公约”。

  聚焦

  侨乡瓜岭村:文化保育越做越好

  位于增城区新塘镇的瓜岭村是有名的侨乡,瓜洲小学旧址、宁远楼、棠荫楼、祠堂、书斋……散落在瓜岭村的建筑无不留下了华侨的印记,讲述着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人”的精神内核。而在村规民约里,村民传承保护村落文化生态的心意也跃然纸上。

  瓜岭村最新的村规民约明确提出,自觉传承村内历史文化传统,保护文化遗产,坚守精神家园,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自觉维护古村古建筑风貌及老地名,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设立瓜岭村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区,保护区范围为旧村、街前、新基和新村(即除新兴北和新兴南以外村场),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建房行为, 保护区范围内建筑(含村民青砖房屋)不得自行拆除,如需修缮,需统一仿古砖外立面,具体外立面标准由镇新农办和村委会进行审核。

  瓜岭村有着5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的建筑群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瓜岭村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工作,搭建瓜岭侨乡海外交流平台,让大家有商有量。瓜岭村党总支委员沈运弟表示,村里依法依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确定了各项保护和发展规划,成立文物巡护队伍,常态化做好古建筑的巡查和保护,积极吸引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向乡村,盘活闲置资源并有效活化利用,而村里的人们也守护着这座百年古村,并见证它焕发出新活力。

  声音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需多方力量有效联动

  周如南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是村(居)还是社区,都是人的联合体。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不仅要看经济指标和数据,也要看到一个地方的居民是否有归属感和凝聚力,而这又与他们是否能将集体记忆延续下去息息相关。如何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其共同参与村(居)的发展和传承,便显得至关重要。

  构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利益相关分配机制和权责利要明确透明;二是建立基层参与的方法,比如让村民学会怎么开会——谁主持、谁观察,如何形成共识,如何落地实施,都要有基本的工具和方法;三是对成效进行客观、科学的测量。这时,进一步推动多方有效联动便十分重要。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3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A4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都市新闻
   第A9版:理论周刊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村规民约凝心聚力 传承广州乡愁记忆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