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被誉为海上花园的厦门,与千年花城广州,都是中国南方漫长海岸线上的璀璨明珠。四季宜人的气候、开放合作的门户、相交相融的中外文化、连绵不断的骑楼街……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地区,厦门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广州在自然环境、文化风俗、社会风貌上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城市发展方式上同样有诸多不谋而合。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2017年9月3日,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向世界介绍厦门。火红繁茂的凤凰花、一飞冲天的白鹭鸟,绿地公园星罗棋布,山海风光移步异景,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生态活力,与鼓浪屿上悠扬的琴声相映生辉。
翻开厦门的履历表,人们一定会惊叹于这座城市取得的丰硕成果: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广州日报“高地行思录”团队走进这座花园城市,探索厦门在建设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的奥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强化顶层设计,率先地方立法
推进经济与生态内外兼修的“高颜值”
筼筜湖的治理,是这座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建设的起点之一。
走在夏至时节的筼筜湖,白鹭齐飞,水波不兴,让人流连忘返。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厦门一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筼筜湖区杂草丛生,污水横流,鱼虾白鹭骤减,原本的厦门八景成了令人生畏的臭水沟。
1988年,时任厦门市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启动了“综合治理筼筜湖”工作,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治湖方针。这一方针至今沿用。而经过30多年来4期整治,筼筜湖已经变成了这座城市最美会客厅。2.6万平方米红树林环绕,湖心白鹭翩翩,昔日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的“筼筜渔火”,而今重现为璀璨耀眼的厦门新景——筼筜夜色。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程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
如今,走在筼筜湖畔不经意间就能看见立在筼筜湖边的河(湖)长公示牌,牌子上写着责任人和联系电话。从2017年开始推行河湖长制至今,“河湖有问题,直接找河湖长”,已经成为厦门市民的共识。在发动全社会参与管河护湖的过程中,厦门设立市、区、镇街三级河湖长共158名,实现全市河湖、水库、山塘等全覆盖。
在保持经济发展高素质的同时,统筹推进生态、民生、文化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就是厦门实现城市内外兼修的“高颜值”的经验。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就前瞻性地设专章研究厦门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厦门从永续发展的角度深刻思考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明确提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当时参与编制的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在全国,“厦门是第一个提到生态问题的。”
厦门市也充分发挥特区的立法优势,取得经济特区立法权之后,厦门颁布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又先后制定颁布了30余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有关的法规规章,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法制保障,让厦门在城市发展中不断向生态释放着善意: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为保护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厦门不惜将翔安跨海大桥的方案改为跨海隧道;为保护白鹭,专门保留了大屿岛;全市近六成的陆域面积被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文明指数在中国工程院发布报告中位列全国第一。
立足以人为本,不负山海景观
城市沿着“边”建设 一线海景留给市民
中国沿海城市众多,为何厦门独具魅力?
“厦门这座城市,是国内少有的没有‘中心’的城市。”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子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道破了厦门独特魅力的原因。与大部分中国城市按照城市中心或中轴线规划建设不同,厦门是一座沿着“边”建设的城市,而这条“边”就是厦门265公里的海岸线。
城市沿海岸线分布,一线海景留给市民,这样的城市形态,形成了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独特风貌,让市民游客可以处处看山观海。但与此同时,这样的城市形态,也为厦门带来挑战:作为全国一、二线城市中土地面积最小的城市之一,厦门岛内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100%,如何在土地如此集约的岛上,让市民更靠近绿色休闲空间,整合分散的景观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度?全长229公里的健康步道就是答案。而这其中,又以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最为亮眼。
东西走向的云海线全长23公里,因地制宜串联起岛上的狐尾山、观音山、筼筜湖、五缘湾等“八山三水”重要生态节点。远眺步道林中段,依托自然山体的蜿蜒步道在马尾松、台湾相思木等林中若隐若现;而在步道城中段,一条步道连接着住宅区、商业区、山体公园和BRT公交站,市民在家门口拐个弯就能走上步道,换一个高度欣赏这座城市。南北走向的林海线起于五缘湾,沿线串联金山、湖边水库、忠仑公园、东坪山,终于环岛路,全长约31公里,与城市山水景观相融,穿山连海,漫步步道,可以一路游山、观城、望湖、看海。
“在山海健康步道的建设中,我们尽可能减少步道对山体和植被的影响,其中步道对沿线胸径大于12厘米的树木均采取避让措施,不妨碍树木生长。” 在云海线步道狐尾山段,厦门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一院总工程师陈缔欣向记者介绍这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步道在设计上的巧思。只见一棵乔木从桥面镂空中长出,仿佛生长在步道中一样。这是为了保护这棵乔木,设计师专门在桥面上预留出的“树洞”,生动诠释了山海健康步道“生态之道”的内涵;而在林海线上,步道与中国首条、世界上最长的空中自行车道——云顶路自行车专用车道相连,建成了襟山、环水、纵贯全城的城市慢行系统,有效集约利用了岛内土地,将生态发展和民生改善有机融合,展现山、林、海、湖的生态资源优势,构建起健康休闲、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步行空间。
如今,山海健康步道不但成为游客热衷打卡的旅游目的地,也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据统计,截至目前,山海健康步道累计接待客流超过45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17万人次,日均客流3.5万人次。
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利用
“历史国际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未闻厦门,先识鼓浪屿。有着“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鼓浪屿本身是一座海上花园,也是厦门这座生态花园之城中最璀璨的明珠。
每天清晨,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蔡松荣都会早早登上前往鼓浪屿的轮渡。他总是享受着利用上班前的一段时间,用相机留下时光在鼓浪屿走过的痕迹。凭窗远眺,八卦楼的巨大红色穹顶、日光岩下怒放的三角梅与耳畔传来悠扬的钢琴声,是游客们对于鼓浪屿的浪漫想象,也是老厦门人记忆中关于鼓浪屿的乡愁。
2017年7月,“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对鼓浪屿申遗成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是一座城市高颜值的外在,而历史沉淀、文化赓续的内涵,则让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更显韵味。过去6年,厦门市持续推进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历史文脉有效传承。2019年厦门颁布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率先在文化传承、活化利用、业态管理、利益反哺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开创国内文化遗产地依法保护先例。
鼓浪屿既是景区,也是居民社区,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在“三区叠加”的情况下,鼓浪屿该如何在经济效益和遗产保护中平衡?“申遗并不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鼓浪屿这块‘国之瑰宝’。”鼓浪屿管委会文保处二级调研员徐晋民解释道,这也是为什么鼓浪屿规定了5万人/日的客流上限,同时将生产企业全部迁出岛,让鼓浪屿成为一座纯粹的步行岛。
今天,站在日光岩向东望去,岛外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码头港口的同时,鼓浪屿仍保持着与百年前相同的街道肌理,时间仿佛在这里慢慢变老。
当然鼓浪屿也并没有因入选世界遗产而被束之高阁,而是将全岛历史建筑按照特色、功能等多样因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活化利用。“鼓浪屿有历史建筑931栋,其中各类文物151栋。这些建筑绝少闲置,大多数仍在使用中,或用于居住,或作为展览馆、博物馆、民宿等。”在蔡松荣眼中,越来越多的老建筑反而在修缮和活化利用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整修后的八卦楼,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救世医院旧址,成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黄荣远堂,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唱片博物馆……
如今,不少老鼓浪屿人陆续回迁上岛,把钢琴、音乐、美术等富有鼓浪屿烙印的文化活动也带了回来,岛上的文化遗产正陆续活起来、传下去。
城中村改造
“金边”包“银里” 城中村到城中景
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厦门也面临着城中村挤占发展空间的困局。厦门将解决住房保障问题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创新推动城中村改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土地资源稀少的厦门亟需为产业腾挪发展空间。同时,为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2005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金包银”工程。
所谓“金包银”工程,指的是对成片开发的工业集中区中的村庄,按照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的要求,在村庄外围建设为工业区提供配套的“三产”服务设施,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套自住房、一套出租公寓、一份店面股份,并同步对村庄内部实施旧村改造,确保农民有稳定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其中,“金边”是指在村庄外围建设工业集中区配套服务用房,“银里”是指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进行就地改造的村庄。
“金边”包“银里”的政策,充分利用城中村的预留发展用地建设“金边”工程——阳光公寓,用以安置外来打工人员,也为原村民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推动农村就地城市化,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
除了整村拆除,厦门也多措并举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万木葱茏、鸟语蝉鸣,步入湖里区后浦社城中村,曾经散布头顶像蜘蛛网般的“天线”已经被深埋地下。“智慧大脑”通过电网串联整座城中村的“神经末梢”。从监控全覆盖、进村人脸识别、智慧照明,到市容市貌整治、治安消防管理等不同维度,后浦社展现出厦门市智慧城中村提升试点的显著成效。
在马垅社区,几栋统一装修的精品人才公寓静静地等待着前来租住的大学生。据了解,企业与村集体签订长租合同,将闲置楼宇改造成为精品人才公寓,不仅盘活了闲置十余年的沉睡资产,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效改善了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也成为打造“产城融合”宜商、宜居、宜业新时代“城中村”的新样本。
记者手记
共同缔造,让“我和你”变成“我们”
在采访期间,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子张说起了2013年他参与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往事。他说这次战略规划编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坚持了共同缔造的方法,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提出美丽厦门要靠全市人民共同缔造。
连日来,在厦门的采访中,记者也多次听到共同缔造的方法在各项社会治理事务中成功运用范例。例如厦门最大的社会保障性住房社区金安社区,发动居民、物业、共建单位、社会组织齐参与,建设了“怡心园”“邻里互助中心”等10多个共同缔造项目,推动了基层社区治理。直到今天,共同缔造仍是厦门推动社会事务一种重要的手段。
老百姓为规划编制提建议,关注的都是自己房前屋后的小事,都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但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能够真正调动起每一位老百姓的“市民”意识。而共同缔造,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合力,把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从“我和你”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一起做”,从“靠政府”变成“靠大家”,真正做到问需于民、借力于民、问效于民、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