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村,一条位于杭州城西北40公里处的小村落,群山环抱,茶香环绕,文化、旅游和茶产业融合富村富民,生动演绎了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城市阳台,杭州钱江新城的核心区域,在新城崛起过程中留出了地标景观,让市民一览钱江奔腾和新城美景。
今天的成果,源于20年来的久久为功。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拉开历史大幕。径山村宁静和谐的背后,是“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惊人动能;城市阳台动感活力的源头,是拥江发展大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
一条山村、一座新城的嬗变,正是杭州加快推进城乡区域资源联动、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缩影。日前,广州日报记者深入杭州多地进行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感受杭州城乡规划的用心,探索城乡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经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达文、邓莉、文静、陈馨
路径探索:城乡改造绕不开“产业”二字
如果把径山村和钱江新城的改造蜕变过程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杭州城乡改造和协同发展的路径都绕不开“产业”二字——径山村的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民宿等行业融合,乡村振兴成效显著;钱江新城的崛起,也不是光建大楼,而是与产业充分结合。
坚持“千万工程”,着力培育乡村产业,就能提升乡村的“造血功能”,亦能助力城乡共同“可持续发展”。其中,“规划引领”和“强化统筹”是两大关键经验。
在城乡改造中引入和培育产业,土地既是必备条件,也是可兹利用的资源。在钱江新城的城中村改造中,杭州实施的产业留用地安置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留用地项目开发上预留一定比例的地块,以政府力量引导村集体将其与产业结合,因地制宜发展餐饮、购物中心、专业市场、商务办公等多种业态。今年1月,杭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区留用地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将推动实现“优化留用地开发格局,鼓励留用地向轨道交通周边、配套设施成熟等区域布局”“推进全业态错位开发”等目标。
源源流入的产业“活水”,将有效反哺改造后的城市区域。黄龙体育中心与黄龙洞村区域的改造是杭州人津津乐道的经验,分阶段合作的方式让产业逐步升级:周边区域地块尚未成熟时建起了临时的餐饮大排档,供在体育中心活动锻炼的人休闲吃饭;随着周边地块逐渐成熟后,村集体就考虑打造商务楼宇。这种留用地开发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下,村民获得长期的收入,也为商务区和商圈的打造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黄龙商圈已是杭州最重要的商圈之一。
同样的,乡村也会受益于城市产业的滋养,村民能享受更多现代化服务。杭州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正是借助数字化产业优势构建的新型服务,实现了对农房的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服务,让村民“像逛淘宝一样”,体验“一键审批”“一网通办”的便捷。
让小茶叶变成“金茶叶”的美丽山村
走在宁静美丽的径山村,很难想象20年前,这还是一条贫困村。如何让“被遗忘的角落”绽放光彩?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径山村将一片小茶叶变成了“金茶叶”,以绿色生态为基础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绘出了一幅村美村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径山村党总支副书记马春强还记得,他十年前到村里工作时,虽然“径山茶”已是浙江十大名茶之一,还有径山万寿禅寺这一古迹,但彼时这两大“宝贝”都只是“沉睡”在大山里,知名度不高。
2013年后,径山村人开始成规模地种茶、制茶、卖茶。如何让径山茶的品牌名气大起来?在政府的引导协调下,径山村还与四岭村、双溪村、平山村、绿景村组建“径山乡村新社区联盟”,共同启动“乡村新社区”共同富裕旅游线路,推动联盟村资源互用、优势共享,抱团发展。
村民、村、区政府等多方合力创造了跨越发展。去年,径山村集体经济可分配收入558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224万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45元。其中,茶产业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径山村3000多亩茶园的茶叶产量近年来一直稳定在6万余斤,茶叶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山村里的“年轻范”“文化味”
“卖山林”变“卖生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这些既是“千万工程”的要求,也是径山村产业振兴的秘诀。径山村人在茶产业中加入了更多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去年就已吸引220万人次旅客到径山村观光旅游,体验禅茶文化,径山茶的推广开上了“快车道”。
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们思路开阔、敢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的同龄人,甚至比我更年轻的创业者渐渐多起来了。”1987年出生的马春强直观地感受到村子的活力。记者在村里走访时常看到一个头戴斗笠、身背茶篓的卡通人物形象,原来这是径山村旅游虚拟形象代言人——“径灵子”,而这个形象也正是一位返乡青年和专业设计团队一同专门为径山村打造的IP。
章红艳也是近年回村创业者代表之一。2016年,当时30岁的章红艳辞去工作,在径山古道边开建一家民宿。2017年,一家定位高端、装潢精致的民宿开门营业,“我把禅修、茶艺、汉服等文化元素与民宿经营结合,客人们可以有很丰富的体验”,章红艳成就感满满,“客流从零开始,到现在基本不愁接单。”
在如今的径山村,共富已经不是传说,而是每位村民身边活生生的实例。马春强告诉记者,2013年时,整条村只有1家民宿,现在已经有103家注册的民宿和农家乐了,这意味着近1/4的村民都成了“小老板”。
村民们的新生活新气质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千万工程”改变的不只是径山村的新房子、钱袋子,还有村民们的精气神。
为进一步推动茶叶与文旅产业融合,径山村拆掉了区域之间的围墙,代之以篱笆、竹木等;村子空间打开后,区政府、镇政府和村子三方一同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既保持原味,又兼顾个性:房屋多青瓦白墙,但布局错落有致,绿道均清幽雅致,但动线曲径通幽,江南乡村韵味呼之欲出。同时,一批以人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持续建设和优化,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往村民们看病需要到数公里外的镇上,但现在只需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年有两位全科医生看诊,村民们一般的小病小痛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诊治。”马春强说。
告别以往的“过分安逸”,村民们的日常更忙碌、更充实了,特别是春茶采摘时节的3~5月,村民们这边厢提着篮子采茶,那边厢,还热情地带着游客们一起上山体验。“村民们幸福感提升肉眼可见,连气质都大有不同了。”一位多次在径山村休闲度假的游客告诉记者。
从沿江、跨江到拥江的钱江新城
“千万工程”不仅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对城中村改造也提供了指引。将“城中村”变为“城中景”,为城乡“双向奔赴”创造一个“美丽相遇点”,是杭州解答“城市空间、历史韵味与自然生态如何结合”这一新城建设共性难题给出的答案。
钱塘江边,一条长约322米的“城市阳台”横亘。入夜后,人们逐渐聚集,凭栏观浪潮、临江享清风——“城市阳台”其实是一个城市公园,以钱塘江堤岸为底线、外挑江面数十米。在“城市阳台”隔江望去,钱塘江南岸以杭州奥体中心以及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两朵大小“莲花”造型的场馆为中心,一路延江边“伸展”的夜景灯光,与江面水波相互衬托,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中心主任工程师龙彦告诉记者:“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但过去我们对它更多是畏惧和防护。如今,我们希望人与江的关系是亲密、互动的,这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在钱塘江沿岸‘挑出’江面的开放式空间。”既要保持潮水不减弱,延续“勇立潮头”的精神内核,又要保证市民在“城市阳台”的安全性,还要展现钱塘江的生态之美,如此“既要,又要,还要”多重目标的实现,是经过多部门对江水水文环境长期跟踪调研与观察,以科学方法促成的。
走到“城市阳台”,开阔江面一览无余,光远观还不够的话,人们也可以搭上游船,在江面中体验城市空间与江堤生态的巧妙融合。从空中走廊还可步行前往杭州国际会议中心与杭州大剧院等新城的标志性建筑。从“城市阳台”拾级而下,可以走到了一个大型地下商业广场,不少市民游客在此购物赏美食,乐也融融。
“这些地方原来是一大片鱼塘、田地。”4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在杭州生活20多年,如今,他也住在钱江新城,“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里变成了繁华的现代新城。”在去往钱江新城的一路上,他对记者如此感慨。
2001年,钱江新城开工建设,规划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4.02平方公里,定位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中央商务区,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核心区规划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新城的发展战略从“沿江”到“跨江”,再到全面“拥江”,正助推新城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升级。日前,钱江新城二期规划有了最新调整,其功能定位优化为“未来总部湾和滨水新潮岸”,结合三个地铁站点TOD,形成一个辐射整个片区及周边区域的“总部超核”。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之下的城乡发展“密码”
在杭州径山村内的一个垃圾分类回收站点,一位村民刚完成垃圾投递,一旁的系统屏幕上实时“记录”下其所投递的垃圾的类别与重量等信息。很快,这些数字就被实时回传至杭州市生活垃圾数智治理平台,后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掌握到该村落的垃圾收运情况。这样的数字化如今在杭州不同村落、不同小区已司空见惯。
紧挨着绿意盎然、拥有独特生态的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有一大片面积达到3.44万平方米、规划齐整的现代化建筑组成的办公园区,这里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全球总部。创立了23年的阿里巴巴,见证着杭州数字经济的大发展。今年“6·18”,通过淘宝平台线上成交额破亿的有305个品牌,其中不乏老字号与新潮国货;在杭州临安区昌化镇白牛村,每年有超过4亿元山核桃通过淘宝“云端”方式销往各地,杭州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已成为标杆;距离杭州1200公里外的广州十三行,拥有两个女装档口的阿梅,每日在“1688”进行服装线上批发直播已成为她与合伙人的日常。据悉,两年前,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内贸B2B平台1688为广州女装商家推出了电商全链路服务,形成了全新的线上“数字十三行”。
20年前,“数字浙江”启航,推动杭州成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策源地,网购、移动支付、跨境贸易、共享经济、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先后在杭州诞生。20年过去,如今杭州正面对数字经济二次攀登的窗口机遇期,致力于以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数字,让经济转型升级更有力,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效。杭州近年来还以数字赋能打造新型智慧城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的“城市大脑”系统,已深入至城管、卫健、旅游、环保等领域,从“数字治堵”到“数字治城”等实践中大显身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莉、陈馨)
记者手记
“一张图”久久为功 “一盘棋”处处妙手
从杭州城乡改造升级、协同发展的样本可以看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集聚资源久久为功的战术坚持,是其成功的根基。
从“千万工程”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至今20年来,杭州始终坚持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实行“全域一盘棋”,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打通资源,推动城乡协同实现飞跃。飞跃的“动”,其实源于“静”——即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浙江的“千万工程”每5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最快的脚步恰恰源于坚持。
坚持“一张图”“一盘棋”的原因,在于“协同协力”,城乡协调发展本就是系统工程,若无“全图视角”和“通盘考虑”,再美的“蓝图”也可能变“难图”,各自为政的“棋子”也可能走上“歧路”。坚持“一张图”“一盘棋”的关键,在于“同心同行”,有统一的“跑道”保证其“一棒接一棒”不偏离方向,也因杭州善于把握历史机遇,不断验证蓝图的正确。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以及亚运村的选址,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个亚运核心区块本属于萧山和滨江两区交界,中间有一条七甲河作为“界河”。亚运核心区块的这一选址,不仅没有因为是两区交界出现“灯下黑”,而是在“一张图”“一盘棋”的规划下,成为全面拥江开发战略的重要推手,美丽的七甲河似乎也不再是“界河”,反而成为两区之间的“绿色纽带”。
当一张规划蓝图上的点、线、面能齐笔共绘,方能多姿多彩而不违和;当一条村庄、一个片区、一座城市的共同战略战术能坚持20年,势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