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吕田三村村
红色文化激励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曾卫康)日机轰炸,子弹横扫,屹立碉楼留下深刻印记;前赴后继,吕田革命烈士碑58名先烈,有18人来自这里……6月30日,记者走进革命老区——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三村村,穿梭时代隧道,寻找当年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1940年6月,中共从化从北区第一个党支部在吕田三村村建立;如今,在红色文化激励下,当地村民通过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新致富之路。
吕田58名先烈18人来自三村村
“我公公小时候就为游击队送信。”陈俊英说,他是吕田镇三村村的村干部,也是中共从北(吕田)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白石嘴胡氏公屋的义务讲解员,“当时,卷起来的信件就藏在公公戴的破草帽上。”陈俊英回忆起公公的讲述,“第一次当送信员,是大人带着公公走的。敌人在吕田镇设置检查岗,成年人都会被全身搜查,小孩子则不查。第二次,公公一个人走过检查站,敌人哨兵看他衣着破烂,放松警惕,让他轻松过了检查岗。”
据文献记载,在烽火连天的年代,日军飞机轰炸三村村,把儒林第碉楼一角炸塌……1938年10月,党组织研究把活动据点从从化南区往北区发展。吕田镇三村村远离从化县城,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日军统治相对薄弱,便于发动当地群众。同时,三村村地处新丰、龙门、从化多个县(区)边界的毗邻地区,山高林密、可攻可守,是较为理想的地点。经过前期宣传发动与发展党员,1940年6月,中共从化从北区第一个党支部在吕田镇三村村胡斯增的老家白石嘴胡氏公屋成立。
1940年底,从北农村党员发展至28人。原从北区(吕田)党支部撤销,成立三村、莲麻坝、南坑、马鞍山4个党支部,原支部骨干分子到各支部任支部书记。1945年7月,中共从化县委在吕田建立。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从化从北区党支部在吕田地区建立从北抗日战争游击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抗击日寇和反动武装。
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吕田地区活动的革命志士有58人献出宝贵生命。陈俊英说:“在吕田革命纪念碑铭刻的58名先烈中,有18人是来自三村村。”1957年,吕田三村村被国家评为抗日游击区,2015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评定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年轻人回乡创业回馈乡里
如今,红色文化正激励越来越多的三村村年轻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白石嘴胡氏公屋是一座泥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坐东向西,由四房、一厅、两廊、一个天井及两侧炮楼组成。原有建筑被损毁,后修缮两次。修缮后的主屋外墙有翻新,左右原用于进出的小门及房间被翻新,其中一间是当年党支部书记胡斯增的房间。该建筑现有三层,分别陈列了白石嘴胡氏公屋革命史迹相关材料和物品。
“红色文化激励着我们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更加奋发有为。”2017年,在一德路做生意的胡南兴和几名同学回到村里,在白石嘴胡氏公屋开办了小桥人家项目,“以前白石嘴胡氏公屋两边都是破烂的猪栏、牛栏和茅草房,我们将它们租下来,改造为餐厅、花园、民宿。”
靠近白石嘴胡氏公屋旁边的泥砖屋,房屋外立面上画着中共从化从北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大型宣传画。该泥砖屋目前是三村村留守儿童之家。胡南兴说,“我们原本把泥砖屋租下来,想增加餐厅面积。后来,想到作为企业要回馈社会,我们几个合伙人便决定将面积七八十平方米的泥砖屋改为三村村留守儿童之家,成为村里留守儿童学习的幸福之家。”
同样看好红色文化的村民邓罗燕也辞掉大型国企的岗位,回到三村村创业,开了一家餐厅和户外露营地。
黄埔区萝岗社区石桥村
党建引领 城中村“蝶变”迎新生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李雨云摄影报道)走进广州黄埔萝岗街道萝岗社区石桥村,这里路面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处处是一派繁闹景象。在党建“红色力量”的引领下,昔日被人诟病的“城中村”迎来旧貌换新颜。
在2018年、2019年,石桥村还属于重点整治区域。据悉,萝岗社区有近8成人口为来穗人员,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城中村”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凝聚治理合力,萝岗街道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实行经济社社长任命制,让基层“头雁”强起来。同时创新“警格+网格”网格化管理理念,实行“一核心+双驱动+N融合”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工作模式,一个警务网格对应多个综合网格,打造综合网格工作组。对标群众期盼,街道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中,党小组建在家门口,责任区定在楼栋中。一方面,以“党员+N”模式,每个网格整合了居住地党员、“第一方阵”队员、专职网格员、出租屋管理员、治安联防队员,多方联动,服务下沉。另一方面,通过“平安黄埔”系统,招募居住地党员为社会网格员,推动社区329名党员和693名居住地党员下沉入格。
为让村民能“鼓起腰包”,萝岗社区将村集体留用地与政府储备用地进行等面积置换、规整,连片的商业商务用地,促成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集中落地,村集体收入大幅度上涨,村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好了,居住环境也好了。”这是近几年石桥村居民最直接的感受。
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
小盆景“栽”出富民大产业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董业衡、耿旭静 通讯员花宣、赤坭宣摄影报道)由于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人居环境“脏乱差”等原因,2018年,瑞岭被列为广州市挂牌督办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重难点村。短短数年,瑞岭村凭借党建筑基、创新赋能、党群联动等举措,成功实现蝶变重生。目前盆景从业主体超过3000户,总人数超过1.5万人,年销售额达5亿元。瑞岭村也连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三个国字号荣誉。
经济基础弱化、村民利益分化、发展环境退化……过去二十年间,瑞岭村村民在恶性循环下看不到希望。为此,市派驻第一书记,区、镇选派驻村工作队,为专项整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瑞岭村党委大力整顿队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同时将瑞岭村党支部升格改建成党委,成立19个下属经济社党支部,不断健全基层组织体系。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瑞岭村是岭南盆景之乡,盆景种植历史超过100年,然而过去以粗犷种植为主,附加值很低。产业要做强,人才是关键。村党委建立盆景大师工作室,目前已有六批近六十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岭南盆景艺术大师进驻;建立“广东技工”盆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两年培养盆景技师超过2000人。瑞岭村搭建盆景电商平台,拓展海外销售线上渠道。在2021数字农业直播活动后,短短一个月,该村就培训了近300名电商从业人员,促成交易额1.5亿元。
番禺沙湾北村
传岭南文脉 助乡村振兴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沙宣摄影报道)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传统村落——沙湾北村,就藏在沙湾古镇里,是古镇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坐拥丰厚文化资源,堪称岭南文化“博物馆”,沙湾北村这座岭南古村如何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呢?
近年来,沙湾北村坚持党建引领,整合村辖区内象贤中学党委等5个驻地单位党组织资源,组建村“大党委”,凝聚发展合力,结合广东音乐、飘色、砖雕、鱼灯和特色美食等非遗文化和特色资源,深入挖潜产业培育功能,壮大发展文旅产业。
据统计,沙湾北村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留耕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不可移动文物28处。沙湾北村对全村历史建筑、历史遗迹都做了“健康体检”,及时处置杂草丛生、门楼脊梁破损等问题。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位于沙湾北村官巷里骏兴门巷,标注着这片土地的热血记忆。如今,这里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红色地标。
岭南文化是沙湾北村最鲜明的色彩,用好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是沙湾北村的振兴路径。如今,越来越多艺术工作室、民俗馆、非遗店等入驻,民俗文化节、鱼灯文化节等众多主题旅游轮番上演。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推动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上,沙湾北村引进优质企业89家,2022年四上企业产值达14.03亿元。
南沙区榄核甘岗村
土地“嫁”出去 村民富起来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南宣、榄核宣、魏彩云摄影报道)在南沙区榄核甘岗村,村民周姨正在利泰智农农业产业园劳作,樱桃番茄、“瓜中之王”阿鲁斯网纹瓜等高端农产品正茁壮成长,带动村民致富。“村里很为我们办实事,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还增加了。”周姨口中是道不尽的喜悦。在利泰农业落户甘岗前,她只能靠打散工补贴家用,产业园落户甘岗村后,她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年家庭年收入增加4万-5万元。
从前的甘岗村传统产业结构单一,一直以来面临着诸多偏远农村存在的困境。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如何让甘岗村闲置土地收益最大化呢?甘岗村党总支部许晓丽发现,集约租地模式能让租金水涨船高。
2021年3月份,省级龙头企业广东利泰集团来到了甘岗村。广东利泰集团以现代技术种植利泰专利樱桃番茄为主打产品,兼具产学研一体。他们惊叹于这里的水质优良、环境幽静、乡风淳朴,村里刚好有现成的连片优质土地待发包。甘岗村党总支部也抛出了橄榄枝。
“在招标方案表决村民代表大会中,我们跟村民讲解了集约土地的优势,形象地把土地比喻成‘女儿’,如果能够集约发展整体发包,那么土地就像女儿一样嫁出去,为她找到一个好夫家。最重要的是经济账,之前小块土地散租,一年租金收入只有不到30万元,而将土地集约租给龙头农业企业,租金可以达到128万元/年。这笔钱将全部返还给相关村民,村民还可就近就业。土地流转的受益模式让村民为之心动。”许晓丽说。
2021年7月份,通过甘岗村党总支部一系列的努力,榄核镇首个现代农业科技智慧示范园项目——利泰智农农业产业园落户甘岗村,该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占地约600亩,是集研学、游玩、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后,家门口就能就业。该项目从落地至今带动本村成熟劳动力约200人就业,为这个成年劳动力约为1500人的偏远农村注入了新活力。未来甘岗村将尝试在村内整合闲置村民住宅,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共享乡村”,共建美丽乡村。
增城区大埔围村
发挥头雁作用 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增宣)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古祠堂、艺术壁画……近年来,增城区增江街大埔围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头雁”作用,推行“政府主导、两委主责、村民主体、企业主营”发展模式,逐步走上了高质量发展道路。
据介绍,该村整合特色文旅资源,结合自然资源和文化积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花为媒,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等产业多元发展。目前,大埔围村已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和广东省旅游文化特色村。去年底,大埔围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
近年来,大埔围村主抓组织引领,建强战斗堡垒。实施党建示范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落实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健全民主议事厅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成立大埔围村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主要责任工作领导小组,抓好“三农”工作理论和政策传达学习,明确成员工作责任,建立定期研判机制和闭环落实机制。
党建引领之下,大埔围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村里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保护,走访入户收集东江纵队历史事迹,研读党史资料,修缮原有革命遗址,改造闲置小学,建成东江纵队烈士纪念碑广场、东江纵队抗日历史陈列馆、红色记忆馆等红色文化传承阵地。近两年,共有410个单位团体2万人次到来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党建引领之下,大埔围村探索社会资本、村集体和村民合作共赢的模式,引入微旅公司,利用红色文化底蕴和优质生态资源,设置红色教育基地、百亩花海、白鹭栖息湿地等景点,打造研学基地,让村集体和村民从中享受公司商业运营产生的收益分红。
该村引入荔果源家庭农场,发展荔枝专业合作社,利用公司在技术端和销售端的优势,有效打通荔枝销售堵点,辐射带动村内及周边近500户农民就业。目前,大埔围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180万元增长到3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1.8万元增长到3.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