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老牌动物园,广州动物园坚守在城中核心地带65年,陪伴了几代广州人的成长。如今,随着大熊猫、白狮等动物热的升温,广州动物园游客爆棚,吸引无数年轻人打卡参观。园区数次升级,焕发新的生命力,保障动物们获得故乡生存环境的权益。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 鑫 实习生曾敏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杨耀烨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广州动物园入园人数再迎来高峰,游客冒雨打卡参观。湿漉漉的地面布满行人足迹,展馆前众人翘首以盼,园方不得不摆出限流水马,维持秩序,但依然难阻游客热情。国宝熊猫、网红狮子展区前围满游客,让具有65年历史的广州动物园焕发新活力。
大熊猫“星一”和“雅一”在2016年1月首次在广州动物园展出,但因为大熊猫馆升级改造,两只国宝暂回成都老家生活。2018年1月,广州动物园熊猫馆完成改造,兄妹俩乘坐飞机从成都直飞广州。在游客的陪伴和关注下长大,被本地居民热情称呼为“靓仔”“靓女”,它们的相关视频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圈粉无数。
一位特意来探望熊猫“星一”、“雅一”的游客称,自己很早就来到动物园了,在展馆足足观看了一小时熊猫吃粽子,而且早晨动物也很活跃,她抓拍到了熊猫许多可爱瞬间。 以往的广州动物园,常常看到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认识动物、了解动物。但现在,特意来打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动物园于他们而言,是一座未经发掘的宝藏乐园。20元就能看到约300多种约4000头(只)动物,令游客直呼“值回票价”。
时至盛夏,广州动物园为了让“动物居民”消暑降温,频出奇招,引发不少网友关注。广州动物园办公室工作人员王益介绍,“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广州动物园制定了不同的消暑套餐,此前因‘西瓜皮煲猪骨汤’登上热搜的黑猩猩,还享有西瓜、酸奶、凉茶等具有‘老广风味’的消暑食谱。”
走入园中,夏日的气温居高不下,但动物们依然积极“营业”。河马频繁露出水面,大象在草地悠闲踱步,孔雀开屏提前抢占镜头,天鹅不疾不徐在水面带起涟漪,逗趣园的羊驼围着栏杆,与游客亲密互动。
与其他城市动物园相比,广州动物园位于城市中心地段,附近即是剧场、学校与居民楼,园区游乐设施紧贴内环路,汽车飞驰,高楼林立,郁郁葱葱的树林为动物提供栖居之所,也让城市居民能在这42公顷的“动物王国”深呼吸,享受片刻欢乐。入门就可看见的欧式城堡、玫瑰花田,游乐园的旋转木马和飞椅、锦鳞苑里不断吐泡泡的透明鱼缸,让人仿佛重回上个世纪。怀旧回潮的当下,老建筑再次受到热捧,变身新网红。
前来游玩参观的远不止广州本地居民,还有不少从外地特意赶来的游客。一位来自韶关的游客告诉记者,她在二十多年前便和父母来过广州动物园,现在又带着小孩和父母再次来到这里,但是很多地方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老朋友换了新面孔,广州动物园正与时俱进,为动物提供更接近故乡生态环境的居所。“近年来,广州动物园不断通过环境丰容、食物丰容等,提高动物福利,提升展示效果,让园内的动物们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广州市动物园科普教育部成员莫嘉琪介绍道。“丰容”是动物园建设中常出现的术语,是指在圈养条件下,丰富野生动物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动物展示更多自然行为。
最直观的变化是人们以前能直接看到笼舍内的动物,但现在动物们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与游客玩起了捉迷藏。小熊猫馆内有小溪,还有工作人员专门设计的小熊猫爬架,丰富的空间让小熊猫能自由地嬉戏。
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的广州动物园照片中,有许多画在墙上、树上的涂鸦,为动物园增添了不少童趣。小熊猫科普站七巧板,保育员讲解站,是广州动物园在科普教育方面作出的努力。
历经65年风雨,广州动物园已深刻嵌入城市生活,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长大。与此同时,广州动物园也在不断改造升级,采用多种丰容措施,提升动物福利。将动物作为我们的友邻,而非困兽,是近年来动物园管理达成的共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保护动物尊严,亦是在守护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