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取料、开料、绘花、出坯、修光、打磨、上漆……

精雕细琢制“龙头” 需要耐心与热爱

钱彬说,每一个“龙头”都是独一无二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艺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端午将至,擂鼓声起,又是一年龙舟夺锦时。

  龙舟最传神的部分莫过于“龙头”。在佛山南海,有一家专门从事手工制作“龙头”的作坊。从20年前开始,这里已经制作出不下于30个“龙头”。“龙头”是龙舟的灵魂,从取料、绘花,到雕刻、上漆,要经历10多道工序。对“龙头”制作者钱彬来说,每一个“龙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制作起来需要专注与耐心,更需要热爱。

  尝试,感受快乐

  今年46岁的钱彬,从1992年开始从事木雕制作。他第一次接下“龙头”的活,已经是20年前了。2003年,顺德龙江有人找上了门。当时,这个村里的老龙因为年代久远,龙舟已经损坏,村民也只带来了一张简单的图纸。

  “他们看到了我们做的屏风,觉得上面的人物活灵活现,于是便来询问我们是否能做‘龙头’。”钱彬经过思考后接下了这个订单。“木雕其实都是相通的,我是有信心的。”

  在取到了当地上好的香樟木作为原材料后,他先将木材切割成方形,便开始在上面“绘花”,也就是按照图纸画出“龙头”的基本形状。

  一个看似简单的“绘花”过程,他足足用了一周时间,经过多次修改,他才最终满意,并用锯条拉好模型。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他为这个“龙头”倾注了全部精力。沿着“绘”出的线条,他手中的雕刻刀在木头上飞快地跳动着。随着掉落的木屑越来越多,“龙头”也开始从一块普通的木头中慢慢露出“真容”。到了交付那一天,村民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太像了,简直是一模一样!”在新龙舟下水仪式当天,钱彬被村民邀请来到了现场。村民们欢呼雀跃、锣鼓喧天的场景让他久久难以忘怀。

  求精,工序繁琐

  钱彬表示,这些年来,因为村民之间口口相传,附近的顺德龙江、南海九江和高明的不少村民,都会前来找他定做“龙头”“龙尾”。到现在,他做出的“龙头”已经有30多个。其中有直接拿来图纸的,也有让他发挥自己的审美进行设计的。

  经过多年的积累,钱彬也总结了一套经验。“‘龙头’的制作有取料、开料、绘花、出坯、修光、打磨、上漆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细之又细和精益求精。”钱彬说。

  “雕刻的部分最考验基本功。通常从事雕刻的人,如果常用的是右手,那么左手上一般伤痕累累。”钱彬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左手手背,上面是深浅不一的刀伤疤痕,这些伤痕大部分是他当学徒的时候留下的。在刻“龙头”的时候,看上去是手在动,其实大脑也在飞快地运转。桌面上20多把雕刻刀,刀头宽度从0.3厘米到4厘米不等,什么时候用平刀,什么时候用圆刀,什么时候要用力,什么时候要平缓,都必须拿捏得当;某一个部分一旦失手,就会前功尽弃。

  由于制作过程极为繁琐,制作者必须投入极大的专注与耐心,才能让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诞生。

  传承,需要热爱

  钱彬承认,近几年来,找他来做“龙头”的人少了,甚至连佛山本地能手工制作“龙头”的师傅也越来越少。人工贵了,金漆贵了,本地香樟木也难找了,现在做一套“龙头”“龙尾”,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相比起来,现在很多船厂会用模具批量化生产龙头,倒模、固化、上色,简单几个步骤便可以做出来,价格便宜,用时也短,自然抢走了不少生意。不过,制作“龙头”从来不是钱彬的“主业”。他一直从事的屏风、牌匾等制作足以让他维持生计。制作“龙头”对他来说,更多是希望当地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

  “我认为没有一条龙舟是一样的,只能手工制作,才能还原它们最原始的状态。”钱彬说,“我希望我做出的‘龙头’‘龙尾’,可以在当地世世代代相传,能够给后辈留下一点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标题导航
端午将至“粽”意浓 广州海关今年以来已监管出口粽子类相关产品超230吨~~~
白云区石门街鸦岗村民及“扒仔”“扒女”2000余人又到蚌湖“走亲戚”啦——~~~
取料、开料、绘花、出坯、修光、打磨、上漆……~~~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5版:评论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端午安康
   第A11版:端午安康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化·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美味广东粽 飘香到海外
双龙出海四龙归 两地相亲数百年
精雕细琢制“龙头” 需要耐心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