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DGA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绸衣灯公”屈原、黏土旱木龙舟……

东莞非遗与端午“梦幻联动”

李翠薇正在为“屈原”上色。
刘春苑创作的《旱木龙巡游》。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

  一个是“茶山绸衣灯公”形象的屈原,出自省“非遗”传承人李翠薇之手;一个是黏土娃娃风格的旱木龙舟队,由东莞市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入选者刘春苑打造——这是东莞两位女艺术家以新作品和端午节的“梦幻联动”。

  昨日,她们说,以传统节日元素入创作题材,可以更好向大众推广东莞非遗文化、展现城市风土人情,“让更多人爱上东莞。”

  屈原成了“茶山绸衣灯公”

  在茶山镇,广东省非遗项目“茶山绸衣灯公”东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翠薇昨日完成了新作品《天问》——这是一个以屈原的人物形象创作的茶山绸衣灯公。

  只见“屈原”一手执笔一手持竹简,衣袂飘飘,脸上带着超然之色,颇有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神韵。李翠薇说,历史上的屈原有着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理想和人生的孜孜以求,让自己动容。“很想为屈原塑一个绸衣灯公作品,弘扬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以及展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翠薇说,这个作品在今年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生活节”上就开始动手制作,直到昨日才完成。

  创作时的最大瓶颈是“屈原”的动作。通过翻查资料,李翠薇得知屈原曾游历于川泽和平原丘陵,见过无数楚国宗庙和公卿祠堂,带着满腹忧思愤懑,所以为他设计了一手执笔一手持竹简的形象。在创作的第一天时,因为拿不准屈原的脚的姿势,一位老先生还给她当起了模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变换着姿势,才有了眼前“屈原”的体态模样。

  黏土龙舟队引网友点赞

  “扒”龙舟常见,“抬”龙舟不常见,刘春苑的泥塑作品《旱木龙巡游》就再现了省“非遗”项目——东莞常平“端午游旱木龙”的场景。昨日,在刘春苑的果园里,记者看到了这队活灵活现、丑萌丑萌的黏土龙舟队。

  一队巴掌大的黏土小人,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抬着“木龙”(当然也是黏土做的),表情搞怪、动作夸张,仿佛随时要开步走。黏土小人的衣着打扮和应用器物都是刘春苑给“置办”的。作为东莞知名泥塑艺术家,她的日常主业是——打理常平自家的果园。所以,作品中很多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比如旗杆和抬杆,就是她用果树枝条削成的。

  刘春苑说,这组泥塑作品,前后花了三天完成,最难的是“龙头”。一开始捏塑全部使用黏土,硬度不够导致“龙头”耷拉。后来想了个方法,先用铁丝做“骨架”,裹上锡纸,再以黏土为“皮肉”,才总算让“木龙”给“支棱”起来。“龙鳞”则是用笔一片一片上色。刘春苑说,泥塑的魅力之一,在于活用身边的材料与黏土结合,塑造出更好的效果。

  明天是端午节,《旱木龙巡游》正好赶在节前跟大家见面。作品发布至网上后,刘春苑收获了一大堆点赞好评,网友直呼“好玩”。她也向网友们介绍了东莞的“游木龙”文化传统。原来,在常平镇横江厦村一直有此传统,它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缘起则是因为村边河道由宽变窄、终至于无,没有江河竞渡,为了在端午那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村民抬木龙出巡,一直延续至今。

  心声

  以艺术形式推广东莞的非遗文化

  茶山绸衣灯公是穿着绸缎衣服的小泥人,发源于东莞茶山,过去以古装人物为主,最早的公仔原型可追溯到文天祥,展现的是“英雄之气”。在李翠薇的不断创新下,茶山绸衣灯公如今增加了“中国航天员”等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人物形象。

  而刘春苑的作品直接取材于东莞常平横江厦村“端午游旱木龙”习俗,该习俗于2007年被列入东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9年被省列入为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23“中国旅游日”东莞文旅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常平还进行了旱木龙巡游表演。

  不约而同地,两人都希望继续以艺术形式推广东莞的非遗文化。李翠薇说,下半年,除了继续深入学校进行“非遗进校园”非遗传承之外,还会开设茶山绸衣灯公公益传承班,包括少儿班和成人班。刘春苑则表示,“希望用更多泥塑作品展现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让大家爱上泥塑艺术,也爱上东莞。”

 
     标题导航
~~~解锁东莞篮球发展密码
~~~将于6月26日~28日举行 全市共有16.7万名考生参加考试
“绸衣灯公”屈原、黏土旱木龙舟……~~~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5版:评论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端午安康
   第A11版:端午安康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化·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何以“命中”?
东莞中考下周一开始
东莞非遗与端午“梦幻联动”